在晋中市义工协会中,有一对夫妻翟林贵和王巧风,多年来坚持参加义工活动。有时要到外地搞活动时,翟林贵就开着他的私家车。他不是富有到不坐协会准备的大巴车,而是因为与他同行的妻子,需要一些特殊的照顾,自己开车方便而已。
十年了,他已然习惯了这种方式。走到哪里身边都有一个“累赘”,他要寸步不离地牵着患老年痴呆症的妻子,就像拖着一个智障的孩子。他不抱怨,不发怒,有的只是心疼,无奈和坚强……
无助的挣扎
王巧风刚发病的时候,原本整齐舒适的家变得乱七八糟,干活有一搭没一搭,还老爱说小时候的事。起初大伙以为是更年期,就没怎么在意,直到有一天她突然晕倒……
走遍大江南北寻医访药,翟林贵不肯放过一点希望,只要对妻子的病有好处,他愿意踏破铁鞋。然而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半年多的治疗,数家医院专家的话令他日渐绝望——王巧风患有严重的遗传性糖尿病,目前的症状就是糖尿病引发的脑萎缩……
无助、纠结,能做的都想去试试,哪怕倾家荡产,但到最后,翟林贵不得不尝试着接受现实。他带着妻子回到冰冷混乱的家,梳理情绪,盘算未来。工作,是不能再干了,除了他没人能一天24小时陪伴妻子。女儿结婚有了自己的小家和孩子,亲戚偶尔帮忙可以,总不能长期靠人家,能照料妻子的,只有自己。于是翟林贵辞了职,放弃自己所有的兴趣和爱好,全心全意地照顾妻子。
以前,翟林贵很少做家务,现在不行了,妻子痴痴呆呆,稍不留神就出走、闯祸,能安静待着就烧高香了。家务活,是翟林贵第一个要克服的困难,做饭洗碗还好说,洗衣服有洗衣机也能应付,可是收拾房间就很痛苦。刚拖完地,妻子就来回走,这里动动,那里拿拿,不断将她安置在沙发上,还要回头观察,就怕她出状况,紧张兮兮的。出门买菜也要带着她,手拉着手,手一松,说不定就溜到哪里去了。
有一回,翟林贵在家干活,门没有锁好,一转眼,妻子就没了踪影。赶快派人去寻,一天一夜,能发动的人都跟着去了,到次日黄昏,在城郊一个墙角找到了缩成一团的王巧风——浑身脏兮兮的,身边捡拾了一堆空酒瓶……翟林贵紧紧地把妻子抱在怀里。
艰难的思考
发病初期王巧风能说话,自言自语反复念叨,但只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事,无法正常地表达情绪,对眼前的一切毫无知觉,症状和特征与老年痴呆症无异。为了怕妻子走失,翟林贵特意做了个牌子挂在她脖子上:我是老年痴呆症患者,看到我一个人的时候,请帮忙联系我的家人,患有糖尿病,谢谢!联系人写着翟林贵和女儿的联系方式。
一般而言,老年痴呆症在60岁以后发作,王巧风是糖尿病引发的早发症,发病时,不过四十五六岁。到最近两年,她连简单的“走吧”都不能表述,干脆失去了语言功能,成天紧闭着嘴巴,脸上毫无表情,手不由自主地这里摸摸那里捏捏,力气还很大,精神出奇的好……在一个个空寂的夜晚,翟林贵给妻子洗漱完,帮她换衣脱袜,看她像婴儿般睡去,有种凉透脊梁的悲伤。妻子的病不可逆转地坏下去,不认得人,失去语言能力,大小便失禁……医生说不知何时就不会走路了,甚至瘫痪……流泪有用吗?发脾气有用吗?与人抱怨有用吗?高大坚强的翟林贵无数次独自落泪,但生活仍要继续,他必须选择坚强。
每天洗漱、做饭、吃饭、收拾家……刻板地生活,没有盼头,没有希望,心里跟长了草一样。这样过了一两年时间,翟林贵感觉自己都快“发霉”了。就算带着一个无知无觉的病人,可日子也应当有滋有味,有点光亮吧。颓废,只会让生活更惨,不会变好;改变,才会忘记烦忧,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好在有一些好邻居,看翟家有了难处,几个处得好的就断不了帮忙,给了翟林贵许多温暖和信心。他越来越感受到助人的重要,他开始寻觅和思考,能不能在茫然的行走中找到一个生活的目标,或者说一种寄托。闲暇时,他爱上网看看,听说有个义工协会,倡导公益精神,以助人为乐、扶危济困为己任。翟林贵茅塞顿开,不如把空闲时间用来帮助他人,从中找到生活的乐趣。
自助与助人
起初,有人说,你们两口子都这样了,亦步亦趋,手牵着手,像个连体人,不是给人家协会添乱嘛。后来,时间长了,大伙也就接受了,翟林贵尽量不拖累团队,能做的就主动多做点。他说,“做公益服务,让人心里平和舒坦,不那么浮躁压抑。在我们团队里有很多热心肠的人,愿意帮助我们。大家热热闹闹,亲如一家,一同做事,顺带的也就照顾了妻子,一举两得,生活也有了盼头。”
翟林贵刚50多岁,有的是力气和激情,他愿意一边牵着妻子,一边帮助他人。“我愿意,而且我有这种能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种互助和付出,让他感到充实,觉得没有被社会抛弃,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活得有盼头,有意义,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妻子不能感受,但我猜她若有知,也会乐意加入其中,与这些充满爱心的人聚在一起,做点有趣的、有助于社会和他人的事。”翟林贵信心百倍。他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帮扶一些贫困家庭,“我理解了生活就是这样,不必自怨自艾,咱不如人,不如咱的人也不少呢。还是要充满希望,看到光明,日子才更有价值,才有奔头。”
其实,做公益,会让人有种自豪感。时间长了,就觉得帮人是分内的事,做了便做了,只图个心里痛快,也即习惯成自然吧。
有一回下雨,翟林贵去医院给妻子拿药,正巧从医院出来一个老人,问去长途汽车站怎么走,说要回昔阳农村。翟林贵望望天,时候不早了,不可能有长途汽车,加上下雨老人又没有伞,别淋了雨再生病就麻烦了。他赶紧让邻居照顾一会妻子,自己开车送老人回去。路上一个多小时,到昔阳天都黑了,老人儿子要给钱,翟林贵坚决不要,“咱是义工,做好事就图个自己心安。”
“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把妻子拾掇得干净清爽,咱不能影响义工形象,要体体面面地生活,也要精精干干地为社会服务。”“咱是义工”几乎成为翟林贵的口头禅,他以此为骄傲,觉得能助人,是莫大的荣耀。他说只要妻子身体可以,就会一直带着她去参与义工服务,为别人和社会多做点贡献。“即便是个病人,也要做个有尊严的病人。”从他的话里能感觉到一份勇气,因为,活着或者死——有尊严,是每个人的底线。(文章转载自《三晋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