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提及传统节日,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什么?亲友团聚?放假?旅游?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不一样,但以上几个方面或许几乎包含了当下绝大多数国人过传统节日的全部方式。是的,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节日变成消费的狂欢,并不奇怪。然而,过节的方式固然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丰富,但其背后的文化继承和弘扬,却不应该被冷落和遗忘。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屈原说是一种最为盛行的说法。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年楚国人。屈原62岁时(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打败,他感到自己已国破家亡,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情,于同年五月五日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众乡亲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只好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当地百姓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让鱼虾饱食后而不再伤害屈原。如今,吃粽子习俗已逐渐盛传于祖国各地,以此纪念伟大的屈原。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节日不多,除了以介子推为主题的寒食节之外,端午节或许是其中“知名度”最大的一个节日了。我们都知道,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讲,传统节日的形成,是特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活动在文化风俗层面的深层映射。无论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还是纪念屈原的端午节,都寄托着人们对直行懿德之士精神推崇的厚重民俗情愫。在传统社会的家国框架下,对于直行懿德之士的厚重情感,在庙堂的大传统和江湖的小传统这两种文化生发环境互相摩荡的作用力下,逐渐凝聚成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精神文化坐标。 应该说,物质形式是表面的,精神内核才是传统节日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