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早上6点半,当很多人仍然沉浸在梦乡里的时候,通江县澌波乡苟家湾村小的代课教师杜于荣便和妻子苟跃元起了床。初秋时节,早上的山里显得冷飕飕的,妻子苟跃元穿了件厚外套便上地里劳作了;杜于荣匆匆披了件外套,赶到苟家湾村小把教室门打开,再回到家里为一家人做一顿简单的早饭。
“他从来都是站起吃饭,不超过5分钟。”
杜于荣的妻子说
8点,杜于荣一家在吃早饭。在他当代课教师的这些年头,家中的大小事务他都无暇顾管,早起做一顿饭,是他唯一能为家人做的。
木桌上放了两个盘子,一盘素炒茄子,一盘炒豆腐。杜于荣和怀抱着孙儿的妻子、老父亲围着桌子吃饭。农村的早饭不比城里,农村的早饭没有稀饭包子牛奶面包豆浆油条,即便是最寒酸的下饭菜,也要吃上一两碗干饭,农村人才有力气下地干活。
“他从来都是站起吃饭,不超过5分钟,忙赶忙的,忙得很!”看着一刻不停匆匆扒饭的丈夫,苟跃元说,“早上起来就先顾的学校,再回来煮饭,有的时候我‘下坡’(农村方言,意为做完地里的农活回家)回来,他早就去学校了,饭在锅里孔剩多久了。”
花了5分钟时间吃完早饭,杜于荣来不及洗碗便拿起课本走向了村小。
学校离家只有一块田垄之隔,但他中午很少回家。
9月1号和2号报名,3号是开学的第一天,也是领新书的日子,苟家湾村里的小娃娃们早早来到了学校,一见到杜老师,便都叽叽喳喳地围了上去。一个暑假的分离,这些小娃娃们都非常想念他们的杜老师。
苟家湾村小只有一个教室,里面分别坐着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杜于荣教这些孩子所有的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年级)、科学、等7门。由于学生人数少,教师也只有杜老师一个,所以采用了复式教学的办法。全校的学生们坐在这个教室里,都不显拥挤。
杜于荣说,今年的学生一共有23名,适龄儿童来读幼儿园了,那些3年级读完该到乡里去读书的同学走了,人数与去年刚好持平。
杜于荣还说,这23名学生无一例外,全是留守儿童,只有其中6名学生的母亲也留守在家,其他都是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管。于是杜老师不但是孩子们的老师,还是孩子们生活上的“保姆”。
领到了新书,孩子们兴奋地在教室里翻看着五彩缤纷的课本,杜老师教导着孩子要爱惜课本,不能乱涂乱写,监督着孩子们在课本扉页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免弄混。
11点,杜于荣开始为孩子们煮午饭。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家长和他都不放心让他们每天来回几遍,孩子们每天早上从家里带一两把米交给杜老师,杜老师则搬来了自己家的电饭煲,为23个孩子煲饭。
12点,孩子们到教室隔壁的教师办公室吃饭,由于长期只有杜于荣一名教师,加上他离家近不用住学校,教师办公室便成为了孩子们吃饭、休息和玩耍的地方。孩子们吃的是早上从家里带来的菜,农村的菜肴难得有肉,有肉的话,杜老师会义务为孩子们热热,以免吃了冷肉会拉肚子。
安顿好孩子吃饭后,杜于荣才匆匆扒几口妻子送来的午饭,看到谁家的小孩菜少,他便从自己碗里划一筷子菜到孩子碗里。
吃完午饭后,杜于荣洗完餐具,便组织孩子们到教师睡午觉。杜于荣说,村小的孩子年龄都小,多是调皮的孩子,如果他不监督他们睡午觉,他们一定又会疯玩疯闹,下午就根本没有精力学习。
杜于荣的家离学校只相隔一条田垄,但是这么些年来,他很少在中午的时候回家,每次都是妻子送来午饭。有的时候妻子做农活实在太忙,他便回家舀一碗饭菜,端着碗就又回到了教室。
所有的孩子都安全到家了,他才会放心
下午5点半,放学时间到了。杜于荣在教室里向孩子们宣讲了注意安全等事项后,像往常一样,将孩子们按照回家路线分了三组路队,每个路队选一名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做路队长,相互照应着回家。
即便是这样,杜于荣还不放心,往梁上走的那队孩子路程较远,他每次都会把他们送到能看到自己家的地方,才安心回家。回到家后,对于那些路程较远的孩子,还会挨个打电话问他们到家了没有。——这些,是记者随同杜于荣送孩子回家的途中,苟可怡(女,8岁,2年级)的爷爷说的。
6点半,送完孩子后,杜于荣回了家。妻子仍然在田间劳作,杜于荣开始生火,为一家人做晚饭。晚饭热在锅里,杜于荣便到了自己房里备课。妻子收工后,一家人吃完晚饭,杜于荣又开始闷在房里备课。虽然明天是星期六,学生也已经放假,但是每天晚上的备课已经成为他固定的“功课”。
晚11点,刚刚忙完家务活的妻子催促着杜于荣赶快睡觉,杜于荣合上书本,关灯就寝。
学生们爱戴的杜老师:
记者私下问苟家湾小学的几名同学,他们是否喜欢杜老师,杜老师对他们好不好。孩子们不假思索地说出了肯定的答案,满面纯真幸福的笑容。
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叙述中,记者得知了一些事:家住猫尔院的王琪等三名同学,上学和回家都必须越过一条7、8米长的河沟,晴天河水浅无所谓,遇到下雨天,杜老师总会亲自背这三名同学过河,有时水淹过了杜老师的大腿,但是只要有杜老师陪着他们,他们都不害怕。欧森林(男,7岁)和欧学英(女,4岁)两兄妹在上学途中误食马桑泡(一种野果,有毒),上课到一半就出现了呕吐和腹泻的症状,杜于荣得知事情缘由后,立即安排孩子们自习,让班长通知兄妹俩的爷爷奶奶,自己则叫上正在做农活的妻子,将兄妹俩送到乡卫生院救治,欧家爷爷奶奶十分感激杜老师……
有一次,乡里有传闻说杜于荣下学期将被调往邻村的小学,一次放学后,9岁的孟崇鹏(男,二年级)不肯回家,泪眼汪汪地问:“杜老师,下学期还是你教吗?我听说你要调走了,你调到哪里,我就去哪里读书。”杜于荣鼻子一酸,安慰孟崇鹏说自己不会调走。孟崇鹏这才雀跃着回家去。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杜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些留守的孩子平时缺少了父母的关爱,杜老师在他们心里,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杜于荣代课30多年,教了许多届学生。其中不乏事业成功者,名叫苟坤的一名学生,现已出国,每当有机会回到苟家湾的时候,都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去看望杜老师;在通江某政府部门上班的苟廷晏也曾经是杜老师的学生,去年过年时,苟廷晏从自己的工资里拿了2000元钱交给杜老师,让他们添置一些年货。
杜于荣说起这些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他说,作为一个教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有出息;而最最大的成功,就是学生出息后还记得他。
家长眼里的杜老师——老实,淳朴,认真,负责:
在苟家湾小学工作初期,上级部门有时会统一调度,将杜于荣调至邻村甚至邻乡工作个一期半载的,有一回甚至将杜于荣调到了九层乡。苟家湾村偏远贫瘠,其他教师根本不能忍受在这里教书,总想着调走,教学质量也因此收到了影响。苟家湾的学生家长联名向上级部门申请,将杜老师调回来,定在这里教书。杜于荣终于在苟家湾村小安定下来,一待就是12年。
每年过年是苟家湾最热闹的时候,外出务工的家长们都回家过年了,看到学习进步的孩子,自然心里十分高兴。大年初几的时候,是杜于荣家最热闹的时候,家长们带着孩子来拜年了。
通江的农村有一个风俗,过年拜年、红白喜事都会放鞭炮。拜年时,客人在主人家门外放鞭炮声响越大,响得越久,就表示客人对主人家越尊敬。每年这个时候,杜于荣家门外的鞭炮都最为热闹,这是他们一家最为欣慰的时候。然而对于家长们送来的礼物,杜于荣悉数退回,他从来都反对送礼,况且是在苟家湾这样的小山村,杜于荣清楚每一元钱里都有着外出务工的家长们的汗水。
记者在杜于荣家采访的时候,正好遇到一位送孩子过来领书的家长,这是一位猫尔院的留守妇女,她说杜老师一直都是一个老实、淳朴、认真、负责的人,把孩子交到杜老师手里,她和她的丈夫都放心。
妻子眼里的杜于荣——我不拖他后腿
杜于荣和妻子苟跃元都是1956年出生的,两人与1981年结婚(杜于荣入赘苟家),82年生下大儿子,90年生下小女儿。大儿子当了两年兵,于04年退伍外出务工,回乡结婚后,大儿媳在家带孩子,大儿子继续外出务工。小女儿嫁了人,回家也少了。平时家里的农活就压在妻子苟跃元一个人身上,大儿媳在家时可以帮着婆婆做点家务,但苟跃元不忍心让家人劳累,总是一个人起早贪黑,做完家务做农活,做完农活做家务。
苟跃元想起丈夫杜于荣当代课教师的这30年,忍不住思绪万千。86年3月的一天,他们四岁的大儿子突发高烧,昏迷不醒,苟跃元慌了神,抱起儿子就往乡中学跑去找杜于荣,杜于荣出教室门的时候手里还拿着课本和半截粉笔,说了句“我没空,在上课”之后便又进了教室,了解丈夫的苟跃元知道再说多少话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丈夫一旦拿起课本,就雷打不动。苟跃元哭着背起昏迷的儿子赶往当时的洪口区卫生院,那时还不通公路,她背着儿子走在山间小路上,一边还害怕儿子昏睡过去而不停地给儿子唱着歌谣。歌声和着眼泪,一路飘洒了两个半小时才到。
儿子福大命大,抢救过来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看着放学后跑来看望儿子的丈夫气喘吁吁的模样,看着丈夫跪在儿子病床前流下眼泪,苟跃元原谅了丈夫。“谁叫他选择了这个职业呢,不能后悔,我也要理解他,绝对不会给他拖后腿!”她这样说。
1977年,19岁的杜于荣开始在家乡中林乡中学代课,教英语,月工资19块。
1982年,由于大儿子的出生,杜于荣通过各方努力调到澌波乡中学代课,依然是教英语,月工资涨到了70块。澌波乡离杜于荣所住的苟家湾还有8公里左右的山路,爬坡上坎的,他却坚持每天来回奔波,风雨无阻,就这样,奔波了15年。
1997年,澌波乡中学合并到了洪口镇中学,当时杜于荣凭借自己独到的教学能力享誉全乡,洪口镇中学负责人邀请他去任教,但是考虑到农村家中事多,孩子年龄小,父母年迈,杜于荣不忍心让妻子一个人劳累,谢绝了邀请,回到了苟家湾村小代课,月工资200块。
2009年3月,通江县全县招考教师,澌波乡小学校长苟福昌考虑到杜老师已经代了30年的课,特意安排几名正式教师为他做辅导,抓紧时间学习。然而杜于荣只得了25分,离合格线还差千里。杜于荣干脆放弃了考正式教师,安心教着苟家湾小学的二十几个娃娃。
2010年,当小杜于荣几茬的正式教师工资达到2000多的时候,他的工资是500元,并且是每学期一发。杜于荣没有别的啥爱好,不打牌不喝酒,唯一的爱好是抽烟。2.5元一包的天下秀,是杜于荣唯一的奢侈。而就连这2.5元一包的烟钱,有的时候杜于荣都拿出不。
幸好妻子苟跃元83岁的父亲以前是澌波乡的文书,每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可以补贴家用。儿子也在外面打工,争取多赚些钱为家里排忧解难。
记者手记:
最穷的代课教师——我没有手机,买不起
从巴中到澌波乡,需要转四道车,从巴中到通江花了2小时,从通江到洪口乡又花了2个半小时,洪口乡到澌波乡又花了半个小时,一共5个小时,我原以为总算到了,澌波乡中心小学校长苟福昌手指对河山坡上一处独门独院的瓦房说:“那里就是苟家湾小学。”由于刚下了大雨,原本破旧的山间公路泥泞不堪,汽车和摩托都不敢上去,我只得和苟校长一起步行上去。8公里的山路,我们走了1个半小时。回城的途中,我想起杜于荣老师以前每天这样来回行走在学校与家之间,便重新充满了力量和敬佩之情。
杜老师一家住在一幢苟家湾古老的四合院里,家中有83岁的老父亲和1岁多的孙儿,四代同堂,清贫而安乐。杜老师不算老迈,年轻的时候也有许多人劝说他一起出去打工,但是为了能让苟家湾的孩子们读好书,他坚持下来了,12年如一日。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说让杜老师把电话留下来,有新动态就告诉他。杜老师说:“我没有手机,买不起。”我震撼了。在杜老师所教的23名学生中都不乏有配了手机的,以方便家长与其联系。而杜老师却没有手机,原因很简单——买不起。
当时我控制了自己的情绪,没有多说,简单告别之后便与苟校长下山了。远远的,我还看到杜老师与23名学生站在教室外目送我们,我的眼前一片氤氲。
杜于荣是最穷的代课教师,他连手机都买不起;他同时也是最富有的老师,拥有家长们的爱戴和家人的理解,还有23个如幼苗般茁壮成长的学生!
像这样的代课教师在通江县乃至巴中全市还有很多。
向坚持在偏远山区的教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