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二哥”龙门阵 看图说话:成都“四门”并非正方位 即使是久居成都的市民,恐怕好多都误以为成都城应该是以现在的天府广场为中心,以人民路为中轴,东、南、西、北四个城门,规规矩矩,方方正正地呈“井”字型布局,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上一幅图——“成都书院”内一方乌木雕刻的老成都城市沙盘。
一看图就一目然了,老成都的“四门”,除了北门稍微“正”一点外,其它三道城门都没有开在城郭的正向方位,而是顺时针依次移动了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的都城大都有坐北朝南的中轴线,而成都的轴线却是偏离中心的西南-东北方向。从开明王朝迁成都开始,就是以这条北偏东约30度的主轴来定位建设成都城。不要以为先辈成都人搞不清楚方位,整错了方向,其实这正是成都城的风水奥谜所在。成都城郭故意以偏东30度作为主轴,有几个切合点: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在成都地区太阳正好从东南方升起,角度大约为30度,冬季日照更为有利,便于烤太阳取温暖。从交通地理上看,从广汉、新都方向进成都与出成都前往双流、新津,在一条直线上;从都江堰到成都,再前往龙泉驿、简阳,也正好是在一条直线上。再从山水形局分析,成都偏东30度正好与龙门山的走向一致,都江堰顺水系从西北流向东南,也与城市形成顺流整合。此外,龙门山地震的多发区域,地震波在传递过程中,成都的这种顺山水的街巷格局也许能起到消减能量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俯瞰中国,成都位于西南,八卦中属于坤位,坤位的卦象主文运,所以,成都人杰地灵,文风粲然。加之,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西周时期就有西南方位吉利的思想。 由此说来,开明王朝顺势筑城,是一个既尊重科学,又信仰传统,还顾及民生的高明城市建设规划。“四门”虽然不在正方位,但至少进入“四门”的“十”字形主要交通干线却是笔直的,避免了市民、客商走弯路。这样的城市规划,如今的后人也许并没有领会到多少精髓,仅仅是在扣“容积率”方面有些技巧。 看沙盘图我们还能看到,成都城城墙内的地理中心,原来并不是以“皇城”这个政治中心来作为原点;延续到现在,“天府广场”也不应该是成都城区的地理中心。而恰恰是“皇城”之外的顺城大街基本上是南北中轴。事实上,1956年成都市建立大地等级座标时,确立的“成都原点”就在文武路与新华大道路口上。这个“原点”初期是“成都旅馆”(草市街与新华大道路口)楼顶上,2005年移动到了街面人行道上,2014年最终定位于文武路与锣锅巷路口上。 上世纪50年代的成都城区,与历史上形成的成都城郭相比变化并不大,几番移动也在百米范围内,那时候就确定的“市中心”,到东南西北老四门的距离都相当。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晚清、民国时期,成都最繁华的地带在东大街、春熙路;解放后为什么带有“成都”头衔的剧场、旅馆都建在了文武路、新华路。 (阅读“谭二哥”龙门阵,可加微信号“享生活”:1xianglife-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