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第五届成都诗圣文化节 甲午年“人日游草堂” 祭拜诗圣仪式

2014-2-7 11:50| 发布者: 社区小编| 查看: 381| 评论: 0

摘要: 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活动是广大市民的文化饕餮大餐,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盛会。甲午新年的草堂,风和日丽、春暖花开。2月6日,农历正月初七,始于清光绪年间的人日祭拜诗圣活动再次隆重上演,四川省杜甫学会专家 ...

一年一度的“人日游草堂”活动是广大市民的文化饕餮大餐,也是文人雅士聚集的盛会。甲午新年的草堂,风和日丽、春暖花开。26日,农历正月初七,始于清光绪年间的人日祭拜诗圣活动再次隆重上演,四川省杜甫学会专家学者、省内各诗人博物馆代表和社会各界群众齐聚草堂工部祠前,在主祭人的带领下,以斟酒馔馐之仪,祭拜先贤,缅怀诗圣,传承中华文脉精神,弘扬民族道德华章。

历史上,以社会文化名人或政府官员作为主祭人的“精英祭拜”是人日祭拜诗圣仪式的传统。杜甫被誉为“百世楷模”, 其贤德和文章是后世文人学习继承的典范,是当之无愧的后世师表。为进一步提高“人日”祭拜诗圣仪式的社会影响力和大众参与度,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进一步彰显杜甫诗歌的明德和教化作用,表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继承与弘扬,本届人日祭拜诗圣仪式延续癸巳年传统,继续坚持“民间祭拜”诗圣的形式。因此,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德选了具有杰出教学成绩、良好育人风范和突出社会影响的优秀人民教师陈文汉老师担当本届诗圣祭拜仪式的民间主祭人,肩负诗歌圣地文化传播使者的重任。

甲午年诗圣祭拜仪式节俭办会,简洁而隆重。上午十时,手持梅花,庄严肃立的祭祀队伍在工部祠前静静伫立,随着“咣…”的一声铜锣响,在盛装仪仗的引领下,主祭人和嘉宾在祭祀主会场工部祠整装肃立。震撼悠扬的古乐响彻行云,主祭人神情肃穆,仪态庄重地分别完成了净手、奠帛、诵读祭文等环节,余音袅袅,磬人心脾;随后,朝圣队伍和各界群众在音乐的伴奏下向诗人塑像三鞠躬,并和主祭人一起敬献了手中的梅花,以告慰诗人在天之灵,此时,整个祭祀活动达到了高潮。这一刻,种种情愫穿越时空,华夏子孙与我们自己的精神大师心照神交,我们心有所依,情有所傍,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永世不忘。

诗圣杜甫是大雅文化的代表,诗圣祭拜仪式是后人表达对诗圣杜甫尊崇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归,它将唤起人们对优秀国学文化的关注和传承。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希望,教师则是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广大青少年培养和树立崇高思想道德品质和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任。作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2013年,草堂创办的仰止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在开展博物馆社教工作,服务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深受社会各界的期待和好评。今年的诗圣祭拜仪式,同时也表达了草堂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投身青少年诗歌教育,积极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决心和意志。

祭拜活动结束后,各兄弟博物馆的朋友们还齐聚草堂大雅堂前,参加了第四届“草堂唱和”诗歌朗诵会。经过数年积累,“草堂唱和”诗歌朗诵会已经发展成为“人日游草堂”系列活动中继“诗圣祭拜仪式”后的又一亮点活动和知名品牌。江油李白纪念馆、崇州陆游祠、眉山三苏祠、望江楼公园薛涛纪念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射洪陈子昂诗书画院、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等蜀地诗人博物馆齐聚大雅堂,以诗为盟,以诗会友,与大家一起共同缅怀古代诗歌史上的杰出诗人,同谋发展,共襄盛会。


相关活动背景:

 主祭人陈文汉简介

陈文汉,194410月出生于四川泸州。1960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在四川省财政金融学校,四川银行学校任教。曾任成都石室中学语文教员、语文教研组长、校工会副主席,四川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成都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天津《作文通讯》特邀编委。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成都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1997年被四川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称号。

入选理由:陈文汉老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倡导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形成了以兴趣为先导,以精讲为范例,以思路为纲要,以能力为归宿的教学特色。撰写发表过论文二十余篇,主编、参编教辅读物十余册,另有散文、杂文等百余篇发表。荣获过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市传、帮、带先进个人等称号,是优秀教师的杰出代表。

附:“人日”由来

何谓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晋人董勋《答问礼俗说》云:“正月初一是鸡,初二是狗,初三是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七日为人。”

 

 “人日”与草堂的关系

至宋以来,每年文人墨客纷纷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延续到明清,这一祭祀活动流传更广。据史料记载,明初蜀王朱椿首开祭祀杜甫之先河,又据文献《修杜少陵草堂以陆放翁配飨记》所载“以涓吉日,以中牢祀先生(杜甫)”,中牢即猪羊二牲,反映了当时祭祀杜甫是以猪羊二牲之中牢进行祭礼。可见,当时祭礼极为隆重,也说明了祭祀杜甫的活动由来已久。

至清代,著名学者何绍基先生特地于“人日”这一天来到草堂祭拜诗圣杜甫,并题就“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对联。此后,人日祭杜成为我市的一大风俗。溯其渊源,要从杜甫与高适的友谊说起。当年杜甫漫游时,曾与李白和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结下真挚的友谊。杜甫流寓成都时,高适正在蜀州(崇州)做刺史,经常资助杜甫。公元761年,高适在人日那天题诗《人日寄杜二拾遗》寄赠杜甫,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公元770年,飘泊于湖湘的杜甫有一天重读高适这首诗,当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遂写下《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以寄托哀思。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清咸丰年间,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在果州(南充)返成都的途中拟成以上对联。他熟知高杜人日唱和的典故,抵蓉后特宿于郊外,等到初七人日这天,才进草堂题就此联。此联一出,文人墨客竞相效仿,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此后便成为成都人的一项重要文化生活。辛亥革命以后,此俗渐衰,直到1992年,杜甫草堂博物馆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届。

“人日游草堂”活动秉承传统民俗文化特点,重在诗歌文化,力求雅俗共赏,现已成为富于传统文化内涵、极具成都特色的节日文化盛宴。每年人日这天,成都市民便扶老携幼,相偕至草堂凭吊诗圣杜甫,吟唱杜诗,赏梅祈福。

 

返回顶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