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仲夏,一场大雨让乐至县良安镇的空气特别清新。7月11日,记者走进了良安镇杨台村,这个被当地人称之为“花果山”的地方,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福建琯溪蜜柚,这个季节,满树青涩的柚子挂满了枝头。年近50岁、有着27年种植果树经验的杨台村党支部书记伍开华也进入了繁忙的工作状态,柚子后期管护知识的宣传工作成为他目前工作的重点。 一种态度: 十年育种之路 1985年,21岁的伍开华从乐至县天池职中(现乐至高级职业中学)蚕桑专业毕业。一毕业的他回到广阔的农村谋求出路,看见父母种了一辈子庄稼也没挣几个钱,“要致富就要寻新的路子。”年轻的伍开华这样告诉自己。 那时候,乐至市场上的脐橙每市斤售价1.6——1.7元,而当时猪肉仅售1.25元/斤。“发展果树种植,价格高,销路好。”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果树知识有所了解的伍开华决定利用自家土地种植果树。 说干就干,当年,伍开华从成都金堂引进薄皮柚。种下去的第三年,伍开华就收到了不错的效益,但由于薄皮柚甜味和果实的口感较差,没过多久,伍开华便引进了沙田柚的种子,开始孕育新的品种。第二次育种,伍开华的收获效果好于薄皮柚,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后,他又再次育了几个品种,均以失败告终。 1996年,伍开华偶然间在报纸上看到福建琯溪蜜柚的介绍,因其皮薄多汁、清甜醇蜜、酸甜适中的优良品质而闻名古今中外,也因毋需特殊处理就可存放三个多月而享有“天然水果罐头”之美称。直觉告诉他这将会是一个好的品种,于是他到县城多种经营办询问。工作人员告诉他乐至的土壤不适合种植蜜柚,不信邪的伍开华买回了相关书籍,并到峨眉山引进琯溪蜜柚的种苗,再次育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首批蜜柚一上市,受到了空前好评。2000年,伍开华自己育种的福建琯溪蜜柚便大量上市,到2011年,光是种植琯溪蜜柚,伍开华的年收入就超过10万元。 一种财富: 分享便是收获 就这样,伍开华成为乐至乃至资阳引进琯溪蜜柚的第一人,而且是自己育种自己嫁接,在乐至县良安镇这样一个偏远的农村里,成为了为数不多先富起来的农民,也成为了当地创业的一个榜样。无论作为一名党支部书记还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伍开华心里想的是如何让更多的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 起初,只是几位愿意大胆尝试的村民向他咨询过琯溪蜜柚的种植情况,并在他那里拿回了蜜柚苗,伍开华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钻研出来的经验一一传授给他们。“这种蜜柚种植起来比较简单,不耗什么体力,对于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在伍开华的带领下,每家每户或多或少地种上了琯溪蜜柚。 先种下果树的村民们纷纷看到了效益,整个村也掀起了种植的高潮。去年10月,村里400多户一共种植了500多亩,至此全村500多户村民都利用自家土地,种上了蜜柚。此外,邻近的五通庙村也种植了250亩。 “我自己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养育我的这片土地,更不能忘记这些乡亲。”伍开华说。 一种期盼: 发展立体经济 杨台村的柚子个大、好吃,杨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能干、实干,这在“柚子市场”是出了名的。今年七月初,从眉山蒲江来的经销商就已经在杨台村预定了22万斤蜜柚,准备出口俄罗斯。“22万斤只是一部分,还有大批量的柚子需要上市的时候找销路。”伍开华透露,“很多经销商都是到村上直接收购,并且希望我们产量能够再提升。” 2006年,伍开华在不远的大佛镇承包了30多亩土地,一边种植柚子,一边种下了他自己育种的早生喜水梨、杂柑、桃子、葡萄和西瓜,今年这些果树纷纷开始挂果。一些村民也跟着他种上了这些口感极好的水果,将杨台村逐渐打造成为了“花果山”。 接下来,伍开华还打算在镇政府的帮助下,成立一个 琯溪蜜柚协会,方便统一管理、销售、防治病虫害等。同时,他还在寻找新的出路,那就是发展立体种养,在蜜柚树下套种蔬菜,养殖土鸡等家禽。“把这些空间都利用起来,同时还可以保证土壤质量。”伍开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