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能吃下两碗干饭,我还要继续修路。”这是家住仁寿县松峰乡劳模村4组,年满80岁的老党员梁述民最近常念叨的一句话。
4个月前,梁述民老人因患重病,分别在乐山、眉山住院2个月。出院后,只能喝稀饭的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吃得进干饭,养好身体去修路。6年来,不管严冬酷暑,老人每天都坚持修路,把村里一条长4公里、只能容下一双脚通过的小道“改头换面”,变成了宽度接近1米的平坦道路。
心疼学子 义务修路
2005年,73岁的梁述民被儿子“剥夺”了种地的权利。此后,隔天到乡上赶集便成了老人空闲时唯一的消遣方式。从梁述民家到乡上有4公里的路程,这段路多为小路,路两边长满了各种不知名的杂草,高低各异,有的只有10多厘米高,有的比成年人还高。一旦到了夏天,路边的杂草长得异常快,将原本就很窄的小道挤得只容得下一双脚通过。
“我每次赶集都会起个大早,路上碰到去上学的娃娃,看到路两边杂草上的露水扫得他们衣服裤子都是水,有点不忍心。特别是走在最前面的娃娃,衣服裤子都被打湿了。当时我就决定,不管有好难,就算是为了这群娃娃,我也一定要把路修好。”虽然事隔多年,可谈起当时修路的初衷,梁述民老人的眼睛里依旧充满了慈爱。
从那时起,梁述民老人每天早上都会带上自己的3个“家伙”:锄头、箢篼和镰刀,乐呵呵地外出修路。
修路中暑 两次住院
说起修路,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何况是对于一个70多岁的老人而言。锄草、清理灌木丛和荊棘、填平路面……每一样都是体力活。村里人看到梁述民修路,都跑来阻止,怕老人的身体受不了。可梁述民依旧坚持,不分寒暑,风雨无阻。
2010年的一场大雨,让路边的小山一角发生了垮塌,将村里唯一一条通往乡上的小路给堵住了,村里人为了通行,不得不从路边的田里绕道走。梁述民发现后,用5天的时间,将这条路疏通了。
“梁大爷脾气倔,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完。我记得山垮塌那段时间几乎一直在下雨,梁大爷还是要去通路,劝都劝不听。”梁述民的邻居梁菊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心里充满了感激,“不光是下雨天,夏天正午的时候,他还顶着大太阳去修路,为此还多次中暑住院。”
“太阳大没啥,我想的是,我年纪大了,不晓得能活好久,能多修一天是一天。”梁述民说。对此,劳模村村支书梁益元向记者透露,2008年到2009年间,梁述民老人因为修路中暑,两次住院。
6年坚持 感动村民
也许正是由于老人这股子朴实的犟劲儿,一开始阻止他修路的儿子儿媳也慢慢理解了老人的行为,同村的乡亲们也被他的坚持感动了。
“这么大的年纪不在家享清福,跑出来给大家义务修路,共产党员就要向他学。”村民张碧祥感动地说,“修路真的不容易,草每年都要长。梁大爷年纪大,割下来的草太多,抱不动,他就整齐地堆放在路边,让我们搬回家当柴火烧。”
“每年夏天,太阳最毒的时候,大家都不敢出门,我还看到梁大爷一个人扛起锄头,拿起箢篼、镰刀出去修路。等他回来的时候,满脸通红,衣服都打湿完了,看得我们都不好意思。”村民王述容说起此事时一脸激动。
2011年,梁述民老人身患重病,不得不放弃坚持了6年的修路行为。在得知老人生病后,全村每一户村民都到老人家中看望。
梁述民,这位80岁的老人,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
(记者 杜沁莲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