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闹钟响了,果断摁掉。再一睁眼,8点了。想着烦死了,真不想上班。慢慢起床,刷牙、洗脸、穿衣服,出门等公交,还差几分钟到9点时抵达单位。办公室里很安静,同事们无精打采地坐着,还有人懒洋洋地打着呵欠,一闭眼一睁眼,一天又浑浑噩噩过去了。” 这是市民顾先生在通过民生互动QQ发给记者的一篇日志,讲述了他春节后连续几天的日常生活。
“每天都感觉懒得很,不想动,什么都不想做,总这样下去肯定不行的,我该怎么办啊?”顾先生抱怨说。
记者采访医生后得知,顾先生的行为是明显的节后综合症表现。
春节长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走亲访友、朋友聚会、外出旅游,仿佛有使不完的活力,但到了节后情况却相反,长期放松身体让人或多或少地“发懒”,重新回到工作学习环境中,难免精神不集中,感觉头脑里茫然一片,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您也有这样的情况吗?记者采访了部分市民,了解他们节后心理状态,请来张医生“开药方”治疗。
表现一:
“什么都不想” 不想起床不想上班
“不想起床不想上班,我甚至连门都不想出。”市民孙女士说,“我总感觉自己还在过节放假。”
孙女士在乐山市中区土主镇某企业上班,相比其他春节结束就得“苦命”重回岗位的朋友来说,孙女士无疑是幸福的,因为公司考虑到节后生意不多,允许孙女士等不在一线岗位的职工“上一天班后耍两天”,但即使是这样,孙女士仍感觉不开心,“也不知道是不是春节期间把心耍野了耍懒了,我现在就天天觉得累得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待在家里什么也不做,听着音乐睡觉。”
张医生告诉记者:像孙女士这样感觉身体懒的,其实是因为春节期间娱乐较多大鱼大肉导致,身上长肉了身子也懒了。有这一情况的市民,在春节后一段时间内尽量考虑吃些清淡食物,清淡食物有益平缓心情,另外也可尽快消除节日期间积累在体内的大量赘肉和毒素,人会显得更精神点,做起事情来也会清爽些。
表现二:
“常常坐着发呆” 浑浑噩噩度过一天
在乐山某机关单位上班的郭先生就没孙女士的好运,从1月29日起回到工作岗位,截至到2月2日,他连续上了5天班,可郭先生说,这5天里自己到底干了些什么,他脑海里完全空白。
“早上机械地爬起来穿衣洗漱出门,坐车到单位,然后坐在座位上打开电脑,先看会新闻,然后思绪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中午吃饭时接到朋友电话,约了晚上聚餐。回到办公室继续发呆,要么就和同事闲聊,一晃眼就到了下班时间,然后又是吃饭唱歌,直到凌晨回家,第二天再重复这样的生活。”郭先生告诉记者。
张医生告诉记者:发呆、精神欠佳,主要是因为从假期生活到工作状态,上班族们生理上尚未适应,出现发呆犯困情况的,不妨从调节生活规律着手,喝点咖啡,找点工作中的兴趣,尽快使心态恢复到节前,可写一张便签式的备忘录,将未尽事宜和上班后头几天要办的事情罗列其上,做到心里踏实,一目了然。同时,多提醒自己现在是上班时间,把工作做完才能好好休息娱乐,当然,做了上述努力后仍感觉犯困,可以考虑稍作休息,工作中注意劳逸结合。
表现三:
“工作效率低” 一件事几天都做不完
看着时针指向5点,市民顾先生才恍然惊醒一般,老板要的节后工作计划还停留在只写了标题的状况。
“哎,才放完假根本没心情上班,完全是文思枯竭啊。”顾先生告诉记者,“我也想早点把计划写了,也算了了一桩事,可每次打开文档看着白色的页面,写不了几个字就心情烦躁,再也写不下去了,为了调节心情我会打会游戏或者上会网,然后再回头来写计划,这一来二去时间也耽搁了,可计划仍然没写好,昨天我坐在办公室一下午,结果就写了200字,上头现在天天催计划,真让我头疼。”
其实不只顾先生有这样的情况,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因为节后很多单位需要制定工作计划,还有节前和节后这段时间累积的工作要办,加之身体在节后没有被调整到最佳状态,很多上班族感觉做事力不从心,精神萎靡,从而导致人虽然因各种因素被逼着工作,但效率极低,也因此使得人的心理压力变大。
张医生告诉记者:针对这类情况,如果市民发现自己在节后连续很长时间都出现工作效率低,可以选择找对象进行倾诉,把工作方面的困扰和同事或上司进行交流,避免加重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另外,面对未完待续的新工作,自己要制定一个工作计划表,写下来贴在桌前,随时提醒自己每天要干的事儿。可考虑为这一周或一天列出计划表,帮自己做一些提示,以免忘记重要工作并提高工作效率。
表现四:
“上班情绪低落 下班立马变兴奋”
“今天下午5点我约了同事去逛重百。”市民李小姐在电话里兴奋地说,“晚上去看才上映的《谍中谍4》。”
从节后开始上班起,李小姐就发现自己每次一进办公室,就对下班特别期待,天天晚上都做了安排,要么逛街要么看电影,再不济都会约上好友打麻将,有时玩到凌晨都还不觉得累。而上班时则完全相反,感觉自己像坐在牢房里一样。郁闷,无聊,不自在。
张医生说:春节大假让上班族们从身体到心理都得到了彻底的放松,重回工作岗位,难免还处于假期的兴奋或倦怠的惯性之中,一想到玩就兴奋异常,这样对身体相当不好。他建议市民在节后最好少聚会,多宅在家,以便尽快调节身体、心理,尽早进入工作状态。
节后综合症 这些人也需要治疗
节日期间是最团聚的时候,平日清静惯了的老人,长假中看到儿女带着孙子孙女回家团圆,一下子进入兴奋的状态,儿孙满堂,宣器热闹,老人们也显得格外高兴,仿佛也年轻了几岁。但节日过后,各回各家,各上各班,家里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节前节后两重天,落差太大,使很多空巢老人难以适应,有一种空落的感觉。因此留守在家里的老人,需要家人更需要自己来“收心”调适。
首先,在节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家人如果有空,最好能在周末回家陪陪老人,和他一起慢慢将心情平缓下来,如果回来不了,可以多打电话,叮嘱老人注意身体,建议他出门去旅游或者锻炼;而老人自身也不要让过多精力放在儿女们身上,而要多培养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看看电视,读书看报、书法、绘画、乐器、唱歌等等,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学什么,既丰富了生活,也得到了结交新朋友的机会,可以减少老人的孤独感。
与上班族一样,身为上学族的孩子们节后的情绪调节也非常重要,张医生告诉记者,经历了寒假,很多孩子玩得非常高兴,导致临近开学了可心情还不能恢复平静,沉溺在游玩的乐趣中不可自拔,因此孩子们出现了精神萎靡、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和不愿意看书,觉得学习没意思、太累等厌学行为,尤其是在开学前一两天,这种情绪非常明显。
对此,张医生建议:家长们不妨在开学前一周开始调节孩子的作息时间,要求他们必须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尽量避免在开学前带孩子出去旅游,如果有空,带孩子去书店看书,让他们的心情平静,将身心调节到最佳状态,有一个新年新状态去迎接开学。
罗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