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边,地道会理人
(2010-06-26 19:20:35)
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转载
会理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族自治州,地处横断山区,与云贵相接,有金沙江拍岸之奇观,会理物产丰富,矿产资源颇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钟灵神秀的会理大地,养育了质朴无私的会理人民。会理是彝族地区,所以汉人也少了其他地方的下家子气,而是显得大气,而是显得心胸宽广,而是显得自在。
说道山里人,我想会理人是绝对的山里人,会理形态酷似船,所以又称船城。会理的人是少有讲普通,会理话明显与四川话不同,虽然是属于四川,但是会理话明显偏向云南话,但是词语不离四川话,中间有夹杂贵州腔调,更为奇特的是会理一些地区的会理话还有彝语的发音,所以会理人的地道会理话是说四川话的人也很难听懂的。会理人的会理话也是茶马古道上的亮点。
谈到会理人的性格,父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大腕喝酒,大块吃肉。”我想着就是会理人异于其他的性格。走过全国的很多地方,这样的是少见的。主家待客时绝对要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的,这一点就是难能可贵的。在物质匮乏的前些年,几乎家家都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着,等着亲戚朋友来的时候招待亲戚朋友。所以会理人是绝对大方的,山里人或许是由于置身于名利场世外,所以对于物质的东西看的很淡。到了一些山区,买菜不方便的,杀羊,杀牛,这显示了主人的好客和大方,有人说着太不可思议了,一头羊也好几千,山里人舍得吗?我想只有设身处地的人才会感受到的。地道老会理待客时九大碗,但是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也所以一般待客时十一或者十三个菜,多着十五,十七。我说会理人在吃方面是舍得的,会理人是很少吃串荤的,一般都是全荤,全素,必然过瘾,开心是会理人的待客风格。乡下人和城里人又有不同,坨子肉真有坨子大,一片火腿可以盖住一个小碗是不假的。洒脱的会理人对于吃时绝对的自由。
地道老会理的餐具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说炖东西,必须是砂锅。火锅则是造型优雅大方的铜火锅。碗,我想不得不说的就是绿陶。家里那边不管绿陶碗叫做绿陶,而是绿碗。这种碗是绝对的耐高温,所以一般的景德镇等其他的碗是很少可以上蒸笼的,独有这种碗是绝对的没有问题。还有一个特点是这种碗比起同样口径的能装很多,而且天然隔热,端着一点不烫手。想到绿碗,我想这是唯一代表会理人的特征的。陶瓷中有很多种,可惜都到后来失传了,但是就这普普通通的非官用却传承下来了。其实会理绿陶也是很美的,因为釉料中有孔雀石,所以窑变后是不可控制的美。我想会理人也是有这个特色的,默默无闻,但是少有世俗的华而不实,少有世俗的张扬,少有世俗的妖艳,朴实得就是奉献社会,一件日用的餐具,一件必须的餐具。
会理的兰花也是出名的,会理的人才也是辈出的,至若现在会理也是西南少数名族地区文化经济强县。但是会理人是绝对的谦虚,是绝对的朴实,在老会理可以说是一个童叟无欺的社会,真的除了自给自足,少量的等价交换,跟本性的远离了城俗的习气和炒作。很多时候,会理人用一颗谦虚的心在学习着一切,美好的东西。坤荧老人说我们是忘年之交,当我了解先生的生活时,我自己感到莫名的惭愧,先生写了一套简帛书书字帖,但是先生没有出版,老先生不是没有那个实力,只是先生说人已经老了,早把名利放下了。我想这就是书法的境界。和老先生的交往,先生是一如既往的和蔼,就像一盏无私的蜡烛。有的时候我被先生的毅力所折服,先生退休后致力于书画,其实这些都是老先生弄了一生的爱好。他老从来不在我面前摆架子,当我每有疑问,先生必然详细解释。与别人不同的是先生从来不会批评学生,只是鼓励,然后不厌其烦的做示范。先生作对联也是一丝不苟,不难看出先生的文化底蕴。我想自己生在会理,也算是上天的一种恩赐。再者能得到坤荧老人这样的好老师栽培也是了不起的。
霁虹先生也是一个我特别尊重的人,我很喜欢先生的文章,但是我们素未谋面,我很早就知道有三个写文章很好的人,榜首的就是霁虹先生,还有李美华先生,余启华先生。听的最多的是开虹先生,先生的散文,有一种朴实得美,就像张迁碑的质朴,流露出的是自然而然的美,感觉是浑然天成的天衣无缝,说道实力,我想是很多作家无法企及的。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先生的诗歌,散文无不是对会理的美好山水,朴实民风的折射,生活的千姿百态,在祁先生的笔下,栩栩如生,在外读书,每每看到先生的散文,无疑是把自己从世事的锁杂中接引回到了久违的故土,必然我是不喜欢大城市的繁华,车水龙马的雍容百态,只是物质文明拥塞着我的心扉,只有家,我才有一丝眷念之情,必然心灵污染,对于不知有汉的山里人来说,那是几乎不可能的。若是大城市中有积聚了防腐剂下的诸多美味,我想一点,我还是更喜欢家那边刚刚煮好的蘸水菜,必然原生态的东西是我一直最喜爱的,调料调出来的的,必然我是不知道什么是本色。祁先生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不加雕琢的原生态会理人,所以特别亲切。美华先生,是父亲的学生,父亲对美华先生评价很高,但是我也没有见过面。余先生是起初是一个小学老师,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后来借调,走公务员的行业。
但是我个人最敬佩的人是霁虹先生,但我和书法大家王惠中恩师谈及先生时,王老也是大加赞叹,这样的人太了不起了。惠中先生也是苦日子里磨练出来的书画大家,先生对于求学的艰辛是有很深的见解的。我对先生除了文章以外,所有的都是从恩师坤荧先生那里得知的。先生的求学生活时相当困难的,但是先生就是本着山里人特有的执着,一步步的走出了自己的写作风格。我想着就是锲而不舍的美的结晶,这就是我一个山里人需要学习的。
我想在这个社会,唯一行的通的是钱,但是在家那边是对钱这个词,似乎有一种超乎清净的歧视。有人说人穷志短,我想古人也有片面的时候,山里人之间过去时没有金钱上的来往的。至于逢年过节,亲戚生日,等等很少送钱的,不是舍不得,而是在乡里人眼里,钱只是钱,出去钱外的真情实不容孤疑的。所以大都是送些自己视为家里珍贵的东西。想到这里我想钱或许不是最珍贵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或许山里人对于人性的理解是处在原生态的圣洁状态。恭敬心是超乎金钱之外的,现在也送钱,但是也许是出于社会进步原因。
人与人之间是无私的,现在社会中或许很少看得见人与人之间的帮忙是建立在金钱之外的,但是在家那边,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茶馆一坐,沏壶茶,喝点酒。三两好友,打打小麻将,或许生活中不会再有轰轰烈烈的伤天害理,或者是勾心斗角。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2a2740100jl60.html?retcode=0) - 茶马古道边,地道会理人_演心堂净源_新浪博客
会理人体现的是觉得的相互帮助,无论哪家红白喜事,是几乎不要出钱请人帮忙的,一个村子离得人,哪家老人去世,找了新娘,加了女儿,不用担心家里的人手,周围的邻居,朋友都自然而然的向主家问候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家那边的老人一般是土葬,抬棺材是件很麻烦的事,因为一般的是需要十六个人,想想这些,我想大城市的人是不会舍得的。但是乡里的人都是帮忙,从来没有那一家给帮忙的人得钱,不是主家舍不得,而是给了别人的钱,别人会觉得你不把他当做外人看了。一般的是主家仅提供烟和水,帮忙的很多还是放下打工的来帮忙,我想这其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帮助。
听老人说,原来无论是起房盖屋,还是大小作物收割,都是相互之间互相帮助,现在有些变化。也算是响应社会的发展,修建房屋也是按照工价给钱,但是在农村里有些不同的是,一班主人是会准备三餐的,还有的亲戚朋友来帮忙,也是绝对不要钱的。作物收割也是几乎绝对的帮忙。会理人存在着人与人之间超乎金钱之外的情感。我想现在也算得上是一种非物质遗产。在物欲横流的世界,还有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不是建立在绝对金钱,绝对亲情的关系,我想在这原本司空见惯的东西被罕为人知,寥寥无几化的功力社会,也是一个了不起的纯文明发现。我不说会理人多么的伟大,但是会理人是绝对的朴实,以一种自然地方式,教育着后学的孩子,要知恩报恩,还要学会感恩。
谈到社会的社会假象,我想回归原始的“有福同享”,也是绝对的心灵净化。农村里面杀猪,这或许是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一件很重要的事,虽然说吃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是亲朋邻里,在年末也可以坐下来,一起吃点回锅肉,喝点血旺汤,地道泡菜炒个猪肝,再来一点泡酒,在不冷不热的阳光下,优哉游哉的体悟生活。会理人与其他地方的人有一个最不同的就是,凡是你去了,多是很热情的去帮忙,饭后,不是擦擦嘴,屁股一挪就走的人,而是要帮碗盘,筷子,等杂事处理完了,直到主家没有什么要帮忙的,才道谢离开。会理人很重感情,亲戚朋友走往事绝对的。请客时不免的事,主人家总是提前好几天开始准备,至于吃什么菜都是在很早以前就订了的,我不太喜欢在酒店你吃饭,在家里总有自在的感觉,多了一些聊天,多了一些与餐馆不同的乐趣。在农村的土坝子里,或者是老得石灰发黑的堂屋里吃饭,是会有不同的风趣。
会理人有除去春节后的一些隆重的节日,清明是年后的第一个,我想是会理人不忘本的表现,六月六是会理特有的习俗,在农历那天几乎家家都要吃羊肉。据老人门说田公地母是回子上修成的的,所以要用羊肉祭祀。我想姑且不管神话传说,但是也是表想了会理人的感恩思想。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鬼节,会理人一般在七月十四以前祭祀祖先,亡灵,我在鄂这边也看见七月十五有人祭祀,在我们那边的七月半是指的七月十四,一般传统的祭祀祖先是家里要撒上松针,神案钱的供桌上要生麦芽,还要用红纸把长麦芽盘子包住。祭祀按照传统的是从十二早上开始,十二称为接亡,接亡以后,每餐吃饭钱都要祭祀,摆上碗,搭上筷子,然后念家里去世的人,请他们回来吃饭,念了三次以后,就把筷子下了,然后再一家人坐着吃饭。就这样一直到十四那天,十四称为送亡。十四那天要弄一碗水饭,弄一点饭,就是把每一个菜弄一点,烧纸钱的时候把纸钱灰抓在碗里,掺点冷水。在烧包(外面叫福祉)的时候反手倒出去,布施给孤魂野鬼,想必这也是体现会理人祖先的慈悲之心。烧包的时候也有讲究,先把客包烧了,然后再烧家里祖先的,或许这也是一种谦让的美。原来祖父在世的时候总是教我,我想以后我也是不会履行他人为的义务,父亲还好每年都记得很清楚,现在祭祀也只是七月十四那天中午一餐。我想到我的时候,那就是不好说了。我想承认的是必然父辈以上迷信之后是存在着真挚的感恩,真挚的报恩,不知道以后我当家了,将用何种布施形式的东西去缅怀先辈,真的不希望是口头的一念,或者是键盘上的几下。
春节,对于会理人说也是有些与众不同,饺子是要吃的,除夕那天,家里是少不了猪脑壳的,一直鸡也是必然的,再者,除夕的祭祀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神案前的蜡烛是不能熄灭的,还有晚上要生一堆炭火。一家人围着炭火摆摆龙门阵,也是件乐事,听老人们说象征来年红红火火。最有意思的是会理人在不光在端午吃粽子,除夕的时候也是要吃粽子的,家里也是每年都要弄些,听祖母说粽子是消口嘴的,所以除夕要吃粽子,祈求来年的家庭和和睦睦。
会理人就是这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见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我想文化的载体不在于文字传承,而重要的是对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去继续,会理人意朴实得身份,从事着人类心灵的传承,我承认有他乡巴佬的味道。我想着大巧的古拙不是最求得得到的,俨然的屋舍在山脚下屹立,古老的文明在大山中得到传承,物欲的传承,和金钱的利诱,必然的是会理人的本质没有改变太多,在山窝窝里继续弘扬着老庄之道的无私,和生活无争的浑然天成,我想这番意趣,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文化,心灵大餐。
看着田里耕地的牛,田埂上坐着歇气的老头,掏出一个烟盒,卷上一支草烟,摸出那磨得亮堂堂的烟斗,擦一根火柴,在那烟云中变化的夕阳也是无限的魅力。家里孩子他娘背着孩子熬了一锅猪食,希望这过年的猪更是大些。
演心磁湖畔6.25.2010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f2a2740100jl60.html?retcode=0) - 茶马古道边,地道会理人_演心堂净源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