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924|评论: 0

[生活资讯] 老达县地区杂技江湖那些事儿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7-29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200717215638_看图王.jpg
位于达城大西街3号的达县地区杂技团,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中国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萌芽:原始人在狩猎中和自卫时创造的克胜技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再现,可视为杂技的雏形。秦统一中国后,吸收各国角抵的优点,形成一种娱乐性的杂技节目——角抵戏。
       角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的蚩尤民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戏中演员头戴野兽面具,两人相抵角力,以强弱定胜负,故称“角抵戏”。经千百年来的演绎,成为后世的相扑、摔跤。
       杂技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后为了区别于其它歌舞、杂剧,称为杂技,是上至宫廷宴乐,下至民间欢庆时常有的娱乐节目。宋代以后,杂技社会地位江河日下。由宫庭沦落为走江湖、耍把戏的江湖艺术。清代艺人则多以家庭亲属为基础“撂地”演出,有时与江湖曲艺相互配合表演,以维持生计。至近代被贬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下九流”。
       清光绪末年(1908),巴州镇的邱苔苏从国外留学归来,任巴中县中学堂第一任校长,邀集城中文人学士成立“击壤居”,在仁和茶社举行扬琴业余坐唱,不时邀请民间杂技表演,为老达县地区内历史上最具规模的群众业余曲艺活动。老达县地区包括现今达州市行政区、巴中行政区、广安行政区的邻水。民国33年(1944),又有肖正明联络一些中小知识分子成立“南熏逸韵”扬琴会。扬琴在茶社表演时,也邀请民间杂技表演。民国时期有宣汉清溪场符海舟马戏班和大竹“唐把戏”等。
       著名魔术艺人罗韩卿,江苏人,1930年在上海加入中国魔术研究会,1949年10月随女儿、女婿由蓉入渠定居,招收新徒,组建渠县魔术杂技团,巡回县内各场镇演出,次年被批准为县属杂技职业演出团体。
       民国时期,达城杂技表演多为流浪艺人,他们闯荡江湖,四海为家,从农村到城市,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撂地”表演。所谓“撂地“,先用白灰画一个大圈,然后在圈内表演,因此也叫“画锅”“占场子”。那时,杂技节目要结合“使口”进行表演。当节目演到节骨眼上便暂停,表演者摘下帽子或把铜锣一翻,边说边收钱,或兜售钢针、膏药、大力丸等。“使口”时既要熟记程式性解说词,还要根据节目演出实况和场上观众的情绪、身份、反映等情况即兴编讲。讲起来既要流畅自然,又要入情入理,合辙押韵。“撂地”表演少则一二人,多则三五人,其道具轻便,行动灵活。达县城北门大操坝、南门河坝、小东门老车坝、凤凰头及宽畅的大街均系表演场地,间或茶馆也见其表演身影。演出的节目一般是传统的古典戏法,剑、丹、豆、环、火帘、罩子、抱花子、倒包子等,还有的驯演狗、羊、猴、鼠等类的小动物,也有硬气功表演。
       所谓江湖硬气功,腹上开石、银枪刺喉、刀砍不入、头撞石碑、手指钻砖等,其实均系“腥活”(杂技界行话),意思是作假的把戏而已。旧社会杂技艺人,迫于生活表演这些节目。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人走上了舞台,成为文艺工作者,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自觉淘汰了这些“腥活”表演,不再用畸形与刺激来吸引观众。
       解放后,原达县地区部分县一度或数度建立直接由政府领导或由文化馆领导的集体所有制曲艺(杂技)演出团体。最早为达县农村曲艺队,1950年3月建立,初名杂技协会,继改名曲艺工作者协会、曲艺改进社、曲艺组。成立初期,各曲艺队设“杂技组”单独演出,或与曲艺节目共同组台联合演出。从此,杂技艺人改变了流浪生涯。
       原达县地区杂技团的前身是宣汉县曲艺杂技队。1950年,宣汉县文化馆组织“游艺组”(同时有曲艺组),有武术、魔术、狮子舞、秧歌舞人员26人,经短时训练,分赴各乡宣传。1951年游艺组与曲艺组合并建立“曲艺改进组”,1952年组建曲协会,分设杂技队、评书、竹琴、洋片四组。洋片系一种民间文娱活动装置。把若干幅画片左右推动,周而复始,观众从凸透镜中看放大的画面。画片大多是西洋画,故称洋片或西洋镜。1954年,杂技队新招7人,总人数达32人,建立队务委员会,设正副队长和演出、业务两股。1955年曲艺、杂技合建为宣汉县曲艺杂技宣传队,仍为集体所有制。1956年复分设杂技、曲艺两队。1957年杂技队开始建立党团组织,健全队内管理机构。1959年杂技队柔术、顶技参加专区文艺汇演并获奖,“高飞平台”参加省文艺汇演亦获奖,12月更名宣汉县杂技团。1960年,调宣汉杂技团至达县改建为“达县专区杂技团”。1971年杂技团被撤销。1972年杂技团重建,成全民所有制单位。
       杂技团于1962年开始注重培养新生力量,既解决杂技演员艺术生命短暂的问题,又便编创排练新节目。其《顶碗》于1976年3月入选参加全国杂技调演。《双人椅技》《举竿杠竿》于1982年获省优秀杂技节目调演演出奖。《双人椅技》于1986年、1987年分获西南片区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杂技赛优秀节目奖。《举竿杠竿》于1987年参加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双层分梯》《颈脖排椅》获1990年西南片区赛金奖,《踩球顶技》获优秀节目银奖。1991 年《双层分梯》参加第三届全国杂技比赛获优秀节目奖,10月参加第三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获铜狮奖。1994年,《滚杯》《水流星》与重庆山峡杂技团组团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演出3个多月。1998年,杂技团赴美国、加拿大商业演出半年,获国外人士好评。杂技团连年被评为地区文化系统先进单位并获文化部颁发的奖状。
       王正国(1912—1983),重庆千厮门人,幼失双亲,七岁向张占奎习武,后拜师罗云清学川剧。1928年搭班合川县白菊花剧团演下武行,1930年在达县拜陈正刚为师,随其卖艺。1935年投师重庆“四大药王”傅银章学艺习武。因其五短身材,众人以梁山英雄好汉“矮脚虎王英”来称其王老虎。1937年后辗转陕西、四川各地卖艺(药)谋生。1945年在渠县三汇镇收徒传艺,一门徒得罪当地一霸,他被兵痞流氓围攻于河坝。王正国毫无惧色,拳脚飞舞,只身敌众,打斗半个小时,围观者为之叫绝称快。但终因势单力薄,被对方用麻绳系大脚趾倒拖沙滩而留下残疾,众人仍盛赞王老虎除暴惩恶,虽败犹荣。
       新中国成立后,1951-1955年,王正国携妻相继搭班在泸州、自贡、三台、巴中等地剧社、马戏团、曲艺队演出。1956年落根宣汉县曲艺杂技队,给曲艺杂技队注入更多的魔术、杂技硬气功节目,1958年任宣汉县杂技团副团长。1960年,宣汉杂技团奉调达县,更名达县专区杂技团,王正国仍担任副团长,并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四川分会接纳为会员。1962年王正国升任团长,每次杂技团赴省内外演出,等车候船之时,他常一人看守道具,让其他演职人员去观光或休息。到山区演出,舞台多设于庙堂或广场院坝,他又主动承担夜间看守舞台的职责,无论冬天寒风刺骨还是夏日蚊虫叮咬。
       王正国有句口头惮:“杂技艺人死也要死在舞台上!”王正国视演出为生命,从不把不良情绪带上舞台。一次在达县马家演出,夜间跌入水沟,脚被刮破露出骨来,他简单包扎后仍坚持演出。王正国年至古稀仍出现在舞台上。
        王正国个头不高,全身肌肉疙瘩,目光如炬,一看就是行武出身。他在旧社会长期卖艺生涯中,练就一身硬气功,绝活有《钉板打石》《钢板击头》《双风贯耳》《牛头贯顶》等;更以指功著称,《单指碎石》《手掌破石》《双指断石》等,道具全系鹅卵石,虽是“腥活”但也需要一定功夫和技巧。解放后,王正国自觉放弃了自己以前行走江湖著称的硬气功表演。为提高杂技团演出水平,1960年始,他兼任首席教师,大批招收少年学员培训。当时物质匮乏,他常把自己的被子拿出来,作为学生演练的地毯用。还常购买糖果鼓励那些训练认真的少年学员,亦师亦父。
       1972年王正国年届60岁,因年事已高,改任副职,主要精力在培养学生上。这些少年学员在王正国及其他教师精心培养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10年功夫,地区杂技团开始享誉川东。1980年赴成都表演,以一台两小时的杂技节目名噪蓉城,四川省电视台首次用彩色录像播映全台杂技节目;《四川日报》《成都晚报》、省广播电台也作了大量报道;广东新闻单位还录制节目向海外作文化交流,创下地区杂技团前所未有的辉煌。此后,地区杂技团接连在四川省、西南片区、全国及国际比赛中获奖。
       2001年,为配合文化发展需要,地区杂技团与原来的达县地区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一起重组为达州市艺术剧院,但专门保留了杂技团。演员们一刻也没有放松对艺术的追求,创编了不少新颖别致、高难度的杂技节目,经常参加惠民演出和参赛交流。“2008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上,达州10岁男孩刘名扬与来自亚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选手同台竞技,获得杂技特等奖。
       古老的杂技艺术,正在达州新生代演职人员的辛勤努力下,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一切,离不了王正国及老一辈杂技演员倾心培养和调教。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1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