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51|评论: 5

观紫千年古镇历史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22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观紫古镇历史考 根椐南部县历史学者陈建明老师在考证南部县地名历史源流时,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考证南部县地名源流中,也从历史资料《魏书世宗纪》和《魏书邢峦传》记载了公元504一508年北魏期间今观紫镇曾为隆城郡治所,并从阆中、观紫(古隆城郡)、巴州区梁永镇(古巴州治所梁广)为一条直线为历史依据的记载说明。该郡虽在873年被撤销,但观紫古镇,古遗道1800多年的辉煌历史确被诸多史料证实。为使今人对观紫历史的进一步了解,特将陈建明老师的原文转发。 南部县邑自古称南隆
发表日期:2014年2月18日   作者:无为童人 【编辑录入:陈建明
                                                  南部县邑自古称南隆
                                               ——“南隆镇”地名考异
    明嘉靖《保宁府志·舆地·沿革》南部县云:“梁置南隆郡,寻改南隆县(即南国县地,天监二年立,以居郡治南故名)。”“唐初复为南隆县,寻改南部县,属阆州。”“邑名南隆,梁名。南部,隋唐名。”又《后魏典略》:“南部县,梁之南隆县也。今县亦隋改,以部分在郡之南故名。”此两条史料因文字粗略,未言更名缘由,甚难理解其地名内涵,然所记之事颇具史料价值。由于后魏和西魏有蜀地时间甚短,故《梁书》、《魏书》不曾收录“南隆”地名,隋唐典籍亦无记载此地名者,赖方志及地志佚文所记点滴,才得以见诸今之学人,实为弥足珍贵。上世纪末有人在地方志里竟然称“直到北宋末,阆中县邑即隆州、阆州,州邑犹称南隆”。“南部县邑何时称南隆尚待考索”。等等。谓“阆中县邑称南隆”者,其所列依据,为前人已经否定过的史料;所列事例,为是非颠倒、真伪混淆:纯属主观推测,无可云证,令人难以接受。笔者以为,“尚待考索”者,盖“无知”也。考而“索”之,遂知南部县邑自古称南隆,阆中县邑称“南隆”,才真正是一大疑案。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对“南隆镇”地名的肤浅认识,冒昧直陈,以求正于方家。
    地名是历史的见证
    据《南部县志》记载,南部县乃秦汉时“充国”县地,见于《汉书地理志》。东汉末,分充国为“南充国”和“西充国”,属巴西郡(治阆中)。刘宋时獠人遍布四川各地,士庶外流,汉户稀少,巴西郡侨度益州,寄治梓潼郡(今绵阳市境),原南充国县地改名“南国县”,原西充国县地改名“西国县”。南齐之世,南国、西国二县皆由南部郡统辖。南部郡地为獠人(南中部民)所踞①,稼穑不兴,农业萎缩,成为南齐“四十五荒郡”之一。齐末梁初,侨郡侨县虽经“土断②”,外流士庶返回原籍,但南部县地居民多数为獠人,故称“獠郡”。獠郡由獠酋维持地方秩序,自立郡县,自命地名。梁初,南部县地则为獠酋借南齐荒郡“南部郡”之名,称“南部县”。公元502年,萧衍始建“南梁”,国政新开,地方郡县经登记注册人口、赋役数额者,方为朝廷认可。“南部县”名注册备案于萧衍称帝第二年,即梁天监二年(503年)。
    南梁初年,蜀北之南部、阆中(巴西)、巴中(太谷)等地皆属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梁州属南梁版籍,以荘丘黑为梁秦二州刺史③,镇南郑(县)。夏候道迁为长史④,带汉中郡太守(见《北史·夏候道迁传》)。正始元年(504),即梁天监三年,北魏攻下梁州,荘丘黑死,萧衍行梁州事夏候道迁于当年岁末举汉中地降魏(见《魏书·世宗纪》)。此时之汉中又属北魏。北魏世宗随即遣邢峦为梁秦二州刺史,镇汉中。汉中古称“南隆”,东汉桓帝初(148),汉中郡太守王升题《石门颂》谓“斜谷之川,其泽南隆”,厥可稽也。故此,改南部县名为“南隆县”,同时改仪陇县名为“仪隆县”。用“隆”字,以示梁州首郡汉中郡范围扩大,北魏版籍向南托展。据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记,邢峦于北魏世宗正始元年(504)刺梁秦二州,“南隆”地名出现亦当为此时。
     三年后,邢峦入朝。北魏为改善汉中与中原的交通,加强西南的军事实力,遣羊祉刺梁秦二州,诏左校令贾三德承办重开褒斜事宜,自正始四年(507)十月至永平二年(509)二月,历时一年多,“开石门于遂古,辟栈道于荒途⑤”。从此“释负担之劳,就方轨之逸”,确保北魏对汉中的控摄。北魏梁秦典签王远撰《石门铭》云,“皇魏正始元年,汉中献地,褒斜始开”,盖之谓此。永平以后,“南隆”县名遂废,至西魏时复用,为时甚短。隋唐以后“南隆城”恒为南部县邑专名,见方志少见于正史。杨林由先生《南隆考》⑥谓“南宋以后南部县邑始称南隆”,其说与史事相悖。
    舛误的史料引起的猜想
    胡三省注《通鉴》引《西魏典略》曰:“此州旧有隆城,故谓之南隆城,治阆中,今之阆中即其地。”杨林由先生《南隆考》藉此设想,“隆城镇在阆中县北今苍溪县境之大获山”。“魏置南梁州治地在阆中,位于隆城镇之南,故阆中又称为南隆城”。“阴子春退守普安,再置南梁州于普安,严恺被屠,南梁州还治阆中”。杨先生尚未把梁、魏两个“南梁州”的始末搞清楚。
    首先,“州有隆城镇”不等于县有隆城镇。魏立南梁州治隆城郡,今仪陇县观紫场。其地南梁时属南梁北巴州,西魏时属隆州,但州治阆中县境不曾有过“隆城镇”。萧梁版籍有蜀52年(502—553),北魏几度入蜀,在阆中却无甚建置(见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梁天监初,北魏有蜀北地方仅四年(504—508)。此四年中,(北)巴西郡治阆中始终未为北魏所有。据《魏书·邢峦传》载,邢峦刺梁州镇汉中时,先是“萧衍巴西太守庞景民恃远不降”。“峦既克巴西、遣军主李仲迁守之”。仲迁“谋叛、城人斩首,以城降梁将谯希远,(北)巴西郡遂没”。其间,峦上书云:“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故增立巴州,镇静夷獠。梁州借利,因而表罢。……比建议之始,严玄思自号巴州刺史。克城以来仍使行事。”此时严玄思乘机自立巴州,统隆城、太谷两郡三县(仪隆、大寅、梁广),州治梁广县(今巴中市梁永镇)。隆城郡治仪隆县(今仪陇观紫场)。邢峦虽则委以严玄思为“巴州刺史”,但北魏朝廷未遑认可,遂班师退出蜀北(508),南隆(南部)、隆城、太谷等郡复为梁有。于是,南梁升北巴西郡为“北巴州”(治阆中)。此前,梁州陷魏(504),萧梁曾虚设梁州于阆中,称“南梁州”,故天监八年(509)萧梁遂立“南梁北巴州⑦”,治阆中。蒲孝荣先生谓“此州为‘双头州’,以别于普安郡(今剑阁)之‘南梁州’,故加郡名以别之”。
    延昌三年(514)北魏再次入蜀,乃正式立巴州于太谷郡,治梁广县;立隆城镇于隆城郡,治仪隆县。不久,巴州刺史严始欣降梁,山南行台魏子建“乃启以镇(隆城)为南梁州,恺为刺史”,见《魏书·獠传》。《魏书·地形志》“南梁州”下未注所辖郡县,未言置立年分。然依据《魏书》卷一○四《自序》言,孝明正光元年(520)“诏子建兼尚书为行台(东益州)刺史如故,于是威著蜀土。其梁巴二益两秦之事皆所节度”。《自序》言子建回京师,傅竖眼刺梁州为行台,事在永安元年(528)。又卷七一《淳于诞传》云淳于诞在孝昌三年(527)刺梁州。是则魏立“南梁州”于隆城镇(今仪陇)当在正光五年(524)之后,较阆中之“南梁北巴州”成立时间约晚15年。
    魏启以镇为南梁州自然是隆城。其地望在今仪陇县之观紫场。杨林由先生执意称“以镇为南梁州者,撤隆城镇而立南梁州也”。然则未言史料依据,其“灵感”从何而来?杨先生又称“严恺夺取南梁北巴州治阆中,魏即以为南梁州治地”。此系推测臆断,咸抵牾于《魏书·獠传》。
    须知,北魏 边境置镇乃一仍旧贯。《魏书·官氏志》载,北魏置镇“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设镇与州郡同治,则镇将兼刺史、太守之任(见《杜洪太传》)。“六镇起义”之后,边境诸镇皆改为州。故魏立南梁州于仪陇县之隆城(今观紫场)斯可征也,断然不会在阆中设治。北魏元罗刺梁州,永熙三年(534)陷于南梁。梁州陷,则魏南梁州无复存矣。
    再说梁“南梁州”。《隋书·地理志》普安郡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据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称,梁置“南梁州”(今剑阁)与“南梁北巴州”(今阆中)同时(509)。清《剑阁县志》谓“梁天监初立南梁州”,时间略先于南梁北巴州。杨老先生谓“阴子春退守普安时再置南梁州”,时间为延昌三年(514)之后。实际,阴子春退守普安,梁“南梁州”既立矣。至梁末,武陵王萧纪割据时(552—553),改梁“南梁州”立“安州”。杨先生言“严恺被屠灭,南梁州还治阆中”实为虚妄之说。
    前人对《西魏典略》舛误的否定
    西魏有蜀不过5年(553—557),为时甚短。西魏废帝二年(553)秋,始平蜀,改南梁北巴州为“隆州”,治阆中。《寰宇记》引《后魏典略》曰:“此州故有隆城坚隆,因置隆州。寻又立盘龙郡。”(见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刊印本)是书记述甚明,但未言改州邑或县邑为“南隆”。此与杨先生所引“《西魏典略》”以及“《后魏典略》”所云大相迳庭。
    又明嘉靖《保宁府志·舆地·沿革》南部县:“梁置南隆郡,寻改南隆县。”“邑名南隆,梁名。南部,隋唐名。”该志所记尤为客观。于府治阆中城下,亦引《西魏典略》:“此州古有隆城,故谓之南隆,治古阆中。《通考》作崇州。”按宋椠《后魏典略》,“此州古有隆城坚隆,故谓之隆州”,《西魏典略》却张冠李戴,将“隆州”篡改成“南隆”。盖《西魏典略》文理舛误,前人又补曰:“《通考》作崇州。”“崇州”,疑“充国”误。南部县乃古充国县地。甚是。竟管如此,前人修志引用史料尚属谨慎,非是毫无选择。
杨先生藉《西魏典略》设想“隆城镇在阆中县北苍溪境之大获山。清人洪亮吉不同意此说。洪氏《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四川省保宁府阆中县下云:隆城(镇)在县东,唐思恭废县(873)在县东南。”“县东,其地望当然是在今仪陇县境之观紫场。须知巴州州治梁广县即今巴中市东南50里之梁永镇,与隆城、阆中三点一直线上,决非是大获山。若然,则为方位上的错误。
    再说《西魏典略》一书,今已亡逸。最先见之于南宋祝穆撰《方舆胜览》所引。当时北宋南迁,皇家档案资料散失,祝穆撰稿时资料短缺,考订粗疏。是书略于建置沿革及疆域道里,而详于名胜古迹与诗赋序记,有其长亦有其短。北宋乐史著《寰宇记》所要引用《后魏典略》者,因其有可靠性;而未用《西魏典略》所记,足见是书存有谬误。再由祝穆到胡三省,以至曹学全等,以讹传讹,致使后人真伪混淆。
    到了清代,学人治史则更为严谨。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卷三十南梁州:“此州不载治所及建立之年,魏子建以隆城镇为南梁州,胡三省以为即阆中城,未知然否。”其“未知然否”,即钱大昕不知道胡三省所言“是”抑或“不是”。胡三省不直言否定,实则否定,乃不待辩而自明矣!
澄清是非,警示后人
     南部人有个癖好,是不忘籍贯。但又因“南部”地名是个“老名⑧”,难以启齿。尤其明清之际盐业兴盛,南部人每提到自己的籍贯,时人辄戏称之为“盐罐子”,与戏称阆中人为“醋罐子”同然。于是,每当行文落款或自报家门,南部人习惯自称“南隆某某”。杨先生为阆中光耀门楣,凡籍贯称“南隆”者,皆拉去充“阆中县人”。或籍贯称“阆州”者,亦认为是“阆中县人”。往往造成是非混淆,贻误后嗣。
    上世纪八十年代巴蜀书社版《蜀文辑存·卷十九》载南部籍人蒲宗孟《九龙岩题记》一文,首书“南隆蒲陵宗孟”六字。落款书:“熙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题。”表明时间为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八年(1075)。杨林由先生谓“南宋时南隆还未成为南部县邑名”,南部人实在难以接受。
    杨先生又从《蜀中广记》里搜录两例来述说籍贯称“南隆”者为“醋罐子”。《蜀中广记》卷九十八集部《书台集》:“南隆处士朱有字大有,自称云台山人。天禧中王晦叔守叔(蜀),以古风六十言遗之。书台者,其所居坊名也。”杨先生谓“云台山为阆中苍溪界山,北宋蒲传正诗云:‘阆州绝胜是云台,十里松萝壁殿间。’即此。”又阆中七里乡“鲜于村有鲜于赤、鲜于侁当年的读书台,朱大有居此,故称南隆处士”。
    实际,朱大有籍贯为南部县碑院乡。碑院乡大佛岩山称禹迹山,隋唐年间石刻大佛落成又称“云台山”⑨。蒲传正乃蒲宗孟字号,其人“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乡情乡恋志于诗。诗中明言“壁殿”者,实指碑院乡大佛岩。松树梁至大佛岩,十里盘曲小路松掩萝封,唯有殿阁现于峭壁之上,故称“壁殿”。苍溪云台山则无“壁殿”。“阆州绝胜”殊非冒“阆中品牌”。阆中城南可称“天下稀”,南部云台在州境称“绝胜”未为已甚。明人杨继生亦有《大佛岩》诗云:“路转峰迴妙相开,灵根斫破下云台。”(见清道光版《南部县志》)。此处的“云台山”实在南部县境。至于“读书台”,距南部县城南二华里有玉台山,唐宋迄至明清皆设县学书院于此,称“读书台”。明诗人吴伟业《赠杨继生》诗云:“送客苍溪船,读书玉台观⑩。”南部玉台山,明代因建道观称“玉台观”,清代改名“晓霞观”,此处即朱大有读书“所居坊”。另外《南部县志》载新井县(今南部大桥镇)有“三陈”读书处的“读书台”。
    再一例是北宋熙宁中,遂宁守向公著《遂宁好》十章,寄阆中守郑公申。郑答以《南隆好》十章,见《蜀中广记》卷一百集部《三好诗三十章》。《南隆好》诗未见其内容,兹不赘叙。
    又《东坡全集后集·二鲜于君以诗文见寄作诗以谢》:“我怀元祐初,圭璋满清斑。维时南隆老,奉使独未还。……”诗中赞美的“南隆老”乃鲜于侁。此诗见清道光版《南部县志》。杨先生藉《宋史》记载,“侁字子骏,阆州人”,以为鲜于侁是“阆中县人”。殆非也。鲜于侁本南部籍人,鲜于叔明之裔孙,《南部县志》新旧版本皆为其人立传。其故里在南部县度门乡,有《鲜于氏里门碑》存焉。本世纪初,度门乡划属仪陇县。
    清咸丰版《阆中县志》:“奉国寺有石刻二,……一石刻题‘南隆锦屏山陈’六字。”此“锦屏山”乃南部县定水镇之锦屏山,距县城三十里。南部县锦屏山之“锦屏叠秀”乃清道光版《南部县志》所记“南部县十四景”之一。明代诗人杨瞻题咏南部《锦屏寺》云:“锦屏寺在县城西,畜得玄猿护野鸡。”今古寺已毁,青山依旧。此非阆中之“锦屏山”。
    上世纪七十年代(1975),阆中河溪乡出土墓碑一方,书《宋故华州助教陈府军墓志铭》云:陈安祖“入南隆门者,必先府君识焉。”“陈安祖”乃“三陈”侄曾孙,祖籍新井。新井县今南部县大桥镇,唐武德元年(618)分南部、晋安二县置。元至元二十年(1283)新井并入南部。《南部县志》、《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史籍皆言“三陈”籍贯新井(今南部县)。“入南隆门者,必先府君识焉……”无非追述先祖懿德,以振家声。“南隆门”,乃陈府军之祖籍南部,并非阆中。
    凡此证明:南部县邑自古称南隆。上述诸例称“南隆”者,实属南部县邑之名,绝非阆中。胡三省注《通鉴》引《西魏典略》谓“阆中称南隆”,是一条舛误的史料,已被前人否定。时人熟知阆中城《通典》谓之“高城”,起于秦汉,迄至隋唐;称“隆州”者,始于西魏,废于隋唐。但阆中县邑从来不曾有“南隆”之称。“隆城”之魏南梁州,设治于仪陇;普安之梁南梁州,治在剑阁,然均不曾徙治阆中。杨老先生欲将阆中“打造”成文化名城,执着追求给阆中城冠上“南隆”之名,进行“全方位包装”,可谓用心良苦!
注释:
①獠人所踞:南部獠人是从成汉时开始大批入境。獠人来自南中(今云、贵等省)的少数民族,称“南中部民”。见拙稿《南部地名考》,载入本刊第十辑。
②土断:东晋南朝整顿户籍,废除侨置郡县,将外来人的户口编入所在郡县,便于朝廷征派赋役。这项政策延续到萧齐、南梁。
③梁秦二州:实际只有一州,秦州为侨置,乃虚设。东晋时因秦州(治上邽,今甘肃天水市)陷于北人,遂侨置汉中,此后南朝沿置。北魏初仍为“梁秦二州”。后废侨置,改为梁州(治汉中,今陕西汉中市)。
④长史:南朝时,凡剌史之带将军称号开府者,其幕府设长史辅佐,一般兼任首郡太守。
⑤见山东新泰县1964年出土《羊祉墓志》铭文,《成都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载舟子《羊祉仕迹考评》转述。
⑥杨林由《南隆考》:见1993年新版《阆中县志》。
⑦见《太平寰宇记》及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⑧“老名”:獠,古音读(lǎo)“老”。“老名”即獠名。后面的“南隆老”实非尊称。
⑨云台山:高耸入云的台阁称“云台”。《淮南子·俶真训》:“云台之高,堕者折脊碎脑。”汉宫中高台亦称“云台”。《后汉书·阴兴传》:“后以兴领侍中,受命于云台广室。”后人比喻有“佛”有“仙”的高山为“云台山”。云台山全国有多处:江苏、河南、陕西等省有;四川省的南溪、苍溪、三台等县有;南部县亦有。苍溪云台山1953年以前属阆中,山顶有道观,杨瞻谓“仙观崚嶒占绝顶”即此,但无壁殿。南部云台山有摩崖石刻立佛一尊,高17.5米,名扬巴蜀,且有壁殿建于峭壁之上。
⑩玉台观:阆中玉台山有滕王亭(现已改“亭”为“阁”)无道观。南部玉台山有道观,故称玉台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2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0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6-24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6-2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了知识也。

 楼主| 发表于 2018-7-10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阆中至古隆城郡治所(今观紫场镇)、古梁广巴州州治(今巴州区梁永镇场)三点一线直线地理图
https://user.qzone.qq.com/505748307/infocenter?_t_=0.19732428833543514

发表于 2018-12-1 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悠久但确实没耐性看,看了也是懂非懂,所以还不如不发帖!

 楼主| 发表于 2019-1-25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山品泉 发表于 2018-12-1 18:44
历史悠久但确实没耐性看,看了也是懂非懂,所以还不如不发帖!

谢谢关注!多看几篇就懂了,曲折的历史进程和朝代变迁,作者需每个环节交待清楚才能说服人,所以文章自然就长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