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水河中学扩建校舍,新建校门,受人之托作文为记。一旬构思,再旬谋篇,三旬始成。文曰: 公元2012年秋,时逢诺水古镇风貌打造。趁东风,改建校门,增添校设,费资近千万。实为学校盛事。方作文记之。 空灵诺水,发于陕西汉中南部群山,穿峡谷,奔险滩,过悬崖,绕青山,纳细流,成奔腾。日临蓝天白云,夜映星月河汉,汇嘉陵,入长江,走东海。 诺水古镇地处诺水北岸,川陕交界。始建于明清之际,南眺数万顷天府之沃土,北枕八百里苍茫之秦川,东临古巴之重庆,西傍崔巍之剑阁。周有青山环绕,南聆诺水潺湲。长峡幽幽,险比巴东三峡;溶洞处处,奇赛神话龙宫。春有山花烂漫,香沁心脾;夏多浓荫苒苒,凉风送爽;秋饰红叶灿灿,鸢留雁驻;冬现雪峰莹莹,悦目赏心。 诺水河中学位于古镇南端,地名吕家坝,源于清末公立学堂,解放初期重建为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再设初中,七十年代后期增设高中三届,八十年代中期始迁现址为单设初中。背倚红军寨,面临诺水河。规模渐增至今日,校设始趋完备,校貌方显壮美。晨可闻琅琅书声和鸟鸣,晚可融层层明窗静校园。有蓬勃健影比春燕,有明媚笑靥映百花。处如此校园,面清纯学子,倾心中所有,演天地风云之变幻,绘民族未来之蓝图,岂不快哉。 李子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施老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者吟出了师者之精神,后者道出了师者之胸怀。春秋有杏坛万世为遗风,宋代有程门千古传佳话。为师者能不记于心乎?育人成才,教师之天职;嘘寒问暖,教师之本份;循循善诱,师者之当为;无微不至,师者之仁心。授人以诚,如曾子不欺童叟;教人以信,比季布一诺千金。诲之如清泉之出山岫,爱之似慈颜之抚子侄。师者诚如是,则无愧于天地矣。 文成五段。 首段缘起,交代背景,为古来铭记格式,若干年后可作史料之据。 二段诺水,为校名由缘,借诺水源流象征学校教育事业历史的渊源,发展的辛乐,理想的前景——由涓涓细流渐成奔腾之势,并有可能走出山区,走出通江,走出四川,并走向世界。虽属豪言,却可显气势。 三段古镇。诺水河镇是学校基础,但究属小镇,名不彰,地不显。只有借名胜景物来彰显。用伟人之象“南眺天府,北枕秦川,东临重庆,西傍剑阁。”突出古镇地处冲要;再借长峡溶洞,突出古镇之奇;最后以四时美景衬托。以此彰显学校地理之奇。 四段学校。先突出学校历史的悠久和发展的艰难,“背靠红军寨,面临诺水河”,以地理位置象征美好的传统和淳朴的特点。再用“晨可闻琅琅书声和鸟鸣,晚可融层层明窗静校园。有蓬勃健影比春燕,有明媚笑靥映百花。”写出学校自然环境百鸟争鸣和琅琅书声应和的奇景,夜晚“层层明窗”和静谧的校园突出学生学习的勤奋刻苦,“融”字突出校园夜景引人入胜之妙;用“蓬勃健影比春燕”突出孩子们的活泼健美和学校生活的丰富快乐,再用“明媚笑靥映百花”突出孩子们的天真可爱和校园内百花争妍的特点,笑靥鲜花互相映衬,与李白“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段抒怀。先用先贤自励,突出老师们的精神境界;接着用老师们的教育风格来自况,紧扣“上善若水,一诺千金”的校训来抒发老师们的追求;最后用“师者诚如是,则无愧于天地矣。”突出老师们的情怀。 虽然文章略显文白夹杂,文词夸夸,但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故文无气则不立。王勃以壮丽奇景作《滕王阁序》,流传千古;范仲淹借忧乐之怀作《岳阳楼记》,震悚古今。可见气乃文之骨,言乃文之肉,理乃文之血。骨血有亏,肉将焉存。但哀者二泉之籁输于鸡鸭哀鸣,以及杙换楹之不明,豨苓替代之有私啊。 呜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