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希望演员们进一步苦练基本功,把《红梅记》打造成川剧的又一精品!
[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em04]
我没有看戏,没有发言权,但是看了长歌悠悠的评论,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因为我是支持那些反对使用技巧堆砌,反对烂用技巧的观点的。我觉得他的意见很中肯,应该引起该剧的导演和表演艺术家们的深思.我认为不同的意见有时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小弟弟真的很有福气,能亲眼目睹全剧,看了此剧的观后感,使我也由感而发,的确,川剧从近年来看,出了不少的好剧本,出了很多的青年演员,这也是川剧人多年辛苦劳动的成果,让人也感到心慰.川剧"红梅记",本身就是川剧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提练,川剧午蹈,表演,也是很成功的.因为无法亲眼目睹此次上演的"红梅记",只能从小弟的观感中了解一,二,所以只能随意谈谈:
一 我完全支持"长歌悠悠"的观点.
二 川剧的所有技巧都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导演不要本木到至,如果为技巧而技巧,它会在整个剧中起到多余的作用.就象一个人,他是想吃好的东西,但你屯屯都是大鱼大肉,也是很腻.
三 目前川剧处在一个复新的初期,能让好多年青的川剧观众真正知道川剧,了解川剧,学川剧,爱川剧,老一辈的川剧艺术家把川剧的精华展现在他们面前,不要把它变成了"杂耍".
渔樵也未到现场看到此戏。但长歌悠悠上文反复看后,认为长歌悠悠:
用心良苦,直率进言,言之有理,启人深思!
【59戏谈】《红梅记》改编本的硬伤
看了长歌悠悠的“《红梅记》之我见”,深表赞同。
对于此剧目在故事主题、人物、情节方面的改动,我不想谈。那是专业评论家的事。59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只能就23日演出版,简略说几句我的观后感。
舞台表演有时像比较传统的正剧,有时却像时下流行的滑稽小品。大剪刀,未免过于夸张;长板凳,更显莫明其妙;扯眼线,让人起鸡皮疙瘩;其它杂耍、特技,也毫不新鲜,何况有失误,有点儿逗人笑。总的感觉像是一场川剧绝活大杂烩。
文冬当替身,代跳高墙(台),武功好,倒是一绝,但,这还是裴生么?
王玉梅的领唱,李秋华的帮腔,各有千秋,但,凑在一起,这音乐听起来就有点别扭。此外,李慧娘唱的那两句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末用了扬琴腔,但感觉其从川剧高腔到四川扬琴的音乐转换不自然,接逗显得生硬。
另有一处,必须指出:第二场,李慧娘与裴生初遇时,究竟是在墙内,还是在墙外?既在红梅树下,似乎应是墙内,那么,裴生又是怎么跳进戒备森严的贾府大墙之内的?若说是在墙外,明明慧娘开初就已唱过逃不出高墙之类的悲怨。再者,若是墙外,慧娘此时何不就干脆求裴生带自己远走高飞,却硬要等到太夫人来扯眼线?大剪刀剪断情丝、二人分别之后,裴生究竟是留在墙内,还是隐身离去?他既有此来去自如的本事,到后来又怎么……让人看得个糊里糊涂,怎么也想不明不白。
59认为这是改编本的一处硬伤。
以上刍议,仅供参考。
080229。
同感!
整场演出,给人感觉比较深的是演员们的功力不错,值得赞赏,也看得到在舞台效果上的努力。
但是,就全剧整体效果而言,全局的控制不够到位,缺乏应有的高潮,而且剧情演绎略显单薄,也许由于大量使用特技和其他一些场面调度、控制的不足,导致剧情的发展节奏被屡屡打断,看不到流畅的衔接和绵延的韵味,个别地方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在舞台空间的把握上,也没有完全用够,用足,局部场景没有放开,略显局促。
锦江剧场的舞台不大,不该显得这么空旷。
不过,《红梅记》初次亮相,极具潜力,剧本优秀,演员阵容强大。
只是,尚需琢磨。
我没去看,看了楼上几位的评价觉得可惜了这出好戏!!
来晚了
来给悠悠顶起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Ctrl + Enter 发送] 在APP内通知他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