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振兴川剧的我省老领导廖伯康先生,在《川剧与观众》报今年6期撰文,赞扬许倩云老师一生都在尽心竭力地为川剧事业工作的精神。文章接着说:“我要着重的提出振兴川剧要造就更多的川剧名家……20多年来,川剧涌现了近20名梅花奖演员,有的还得了二度梅。但是,其中一些人年纪轻轻就离开了川剧舞台,非常可惜。”读到此处,令人感到有些沉重。为了川剧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造就川剧名家,这是大家都赞同的。但是,有关造就名家的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首先,如何去造就名家?比如年复一年地参加什么节、夺什么奖、进入什么工程,兴师动众之后,奖或许拿到了,戏没有保留在舞台上。这种路径行不行?有没有实效?其次,名家决不能脱离观众。时下一些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着意打造的剧目,戏才刚刚排出来既号称精品、经典,就演那么几场,观众没有看过。或才很难看到。剧团本来平时就演出不多,这样的新戏演出就更少了。实际上广大群众并不知晓,社会上并无影响,人与戏怎样成名?再次,名家对于本乡本土、本剧院团、本剧种的传承发展应尽什么社会责任?当其奖项和名利到手之后,责任就淡忘了,心思就又不同了。有的为官,有的改行,有的退隐,离开了川剧舞台,不但令人“非常可惜”,也令人非常感叹。
曾记年初看中央台戏曲频道,有一批80年代初成名的黄梅戏演员,2008年春节前夕重聚安庆市,演了一台名为《回家》的晚会,讲述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所作的种种努力和工作,尽了他们对本乡本土和本剧种应尽的责任。我想,这就是广大观众和廖伯康老人家所期待造就的戏曲名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