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营山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设朗池县置公署,未设城墙。大历5年(公元770年),县城毁于战火。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将县署移于歇马馆(即今营山县城),整个县城不过数十家茅屋草舍。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因城周围小丘起伏,状如营垒,改名为营山县。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筑土城。元大得十一年(公元1307年),建宣忠庙。至大顺二年(公元1331年),建宣圣庙、孔庙。明大顺年间,编木为栅,修缮城池。嘉靖末年(公元1599年 ),以石砌城墙310.6丈(1035.3公尺)。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上增腰墙,加垛口,清马道,盖营棚。明末清初战事频繁,城墙被毁,无以守御,以灵鹫寨为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知县胡印瑞率民数十家由灵鹫寨迁回营山县城。次年修东、南、西、北城楼四座。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8月,县城遭大火,东、南城楼被毁,重建二楼。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建九层回龙塔,高31.2米。道光六年建云凤书院、考棚。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至同治四年(公元1864年),建石城墙长584丈(1946.7米),高1.4丈(4.7米)、厚1.8丈(6米),垛口370洞,城楼四座,奎星楼。
民国十四年至二十年(1925——1931年),先后修建了营山 县立初级中学校、晋康图书馆、綏园、模范街、新北街;复开废闭的东门,使正东街与磨子街直通,在通往深堂方向,增开城门一道,先叫新西门,后改为新北门,至此城内有城门六座;(东门、东秩门、览秀门、西门、新北门、临清门),在新北门城外建一楼一底砖柱穿逗房约200米长的西兴场(后大部分房屋拆去建中正乡),城内东、南、西、北四条街十字交叉(今十字口)直通四门。建庙宇、祠堂、会馆,城内有九宫十八庙、一会馆、十四宗祠。逐步形成18条街和8条小巷。民国年间,利用庙宇作合作金库、学校、教养院等。县城街道狭窄,房屋低矮,以街庙代市,交通拥塞,晴天满城灰,雨天泥浆四溅。到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止,营山县城建筑总面积110514平方米,常住人口563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