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17 13:42
张崇林《临邛二女》剧本发布会在文君井公园内举行
来自重庆的川剧名家朱琪为发布会清唱《传奇女状元》 ...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17 13:45
原邛崃川剧团的第一代“卓文君”的扮演者陈必成先生清唱一段以表祝贺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17 13:51
【图一】
【图二】
dinyuanshanren 发表于 2019-5-17 14:28
根据本土历史文化名人史实创作川戏剧本,应该是一条戏曲创作的好路子。耄耋之年仍在笔耕,精神可钦 ...
蓉真戏友 发表于 2019-5-17 18:39
热烈祝贺张老为新编历史剧《邛崃二女》成功发行!感谢太极不辞辛苦本波邛州录制上传。邛崃堪称"天府南來弟一 ...
zkx397171916 发表于 2019-5-17 22:26
十分值得期待的邛崍的本土故事,《临邛二女》独特不二的题材,女状元黄某某故事以其唯一性趁早注册 ...
hgj88 发表于 2019-5-20 13:51
本人发点杂音。本人未看过剧本,不妄作评论。既然用川剧演出,必须要有川剧 声腔音乐韵味。此视频中那个女 ...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21 14:22
鄙人在想,这是川剧人写的川剧传统演出本子,如果由
川剧导演来导这两部川剧传统戏,一定不会让hg ...
hgj88 发表于 2019-5-21 19:39
剧本是川剧人所写,更应该用传统川剧来演出,给传统川剧谱写新篇,以弘扬传统川剧 ,这是天经义的事。 ...
gongmian 发表于 2019-5-21 21:34
【川歌】已经成为现代川剧的很时髦的声腔了。.
如果不用【川歌】来演唱川剧,那简直是太【落伍】了?
...
hgj88 发表于 2019-5-22 21:27
请太极大师,把本人对此剧的美好希望,转达给剧组,把此剧搞成正宗川剧,用传统川剧的声腔音乐来演唱,保持 ...
zkx397171916 发表于 2019-5-17 22:26
十分值得期待的邛崍的本土故事,《临邛二女》独特不二的题材,女状元黄某某故事以其唯一性趁早注册 ...
大道从简 发表于 2019-5-23 21:09
本人也来发点杂音: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唱腔短,但是演绎人员从情感把握人物还是比较到位,尽管没有什 ...
大道从简 发表于 2019-5-23 21:09
本人也来发点杂音:总体感觉还是不错的,虽然唱腔短,但是演绎人员从情感把握人物还是比较到位,尽管没有什 ...
hgj88 发表于 2019-5-25 11:59
本人认为川剧带“歌”味,就不是川剧 了,而是变味川剧 。近几十年来,新编或改编剧,带“歌”味的不少, ...
长穗太极 发表于 2019-5-25 12:49
我还是喜欢“一桌两椅”
川剧的场面几个人员建议从舞台的旮旯角角像京剧一样
搬到舞台的左(或右) ...
“中国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系列(之三) 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传略 作者:高义奎 崇嘏山,原名铜鼓山,海拔933米,东距临邛七十里,乃火井镇南第一峰。山上风光秀丽,僻静幽深,修篁万竿,绿树成荫,云雾缭绕,鸟语花香,好一派仙山景致。 崇嘏山上崇嘏塔南面半坡上,有一处小地名“大坪山”。这里密林深掩,绿荫如盖,翠绿丛中,蔓草如烟,突现一座巍巍古冢,坟前墓碑挺立,这就是古今闻名的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墓。原有墓碑已毁坏,现存墓碑乃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当地廪生游祖韩等人根据原碑文之意,拟文勒石重树。碑身长约五尺,宽二尺许,当中竖刻着“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墓碑”一行大字,左边落款处为“郡庠廪生游祖韩敬撰,增生杨洙敬书,石匠何金义刊,光绪十六年庚寅闰二月中浣吉立”。右边有碑序曰:“崇嘏山旧名铜鼓,以状元而得名也。状元身乘侍郎之父丧移归梓里,历遭王蜀之变乱,退隐山林,召对而力辞,觅偶入幕而笑却东床。冬岭青松,眉山雪白,其如是青超拔俗而完,其真欤!昔帝典将坠伏,生之,女传经,汉书未成,班超之妹续史,下,至露筋断臂,有节而风雅未娴。薛井文罅,有才而瑕瑜莫掩,以及柳絮今成,椒花词丽,亦岂如状元之才节浑全,为亘古名媛所未见哉!故今数百年来,流风余韵,犹令后起景仰于勿衰。爰邀同人各捐钱乙百,共勒诸石,并建侍郎墓碑,以见潜德之幽光必发,而天地英华原不择人而异也。”(查高何镇境内的黄坝原有黄侍郎坟,今已毁。上文所说“并建侍郎墓碑”曾立于此。此碑今立于数里之外的石塔寺红军亭内,因该碑后来又刻有红军标语, 上刻“黄侍郎之墓碑”一行字尚清晰可见)。 黄崇嘏何许人也?为何在崇嘏山为其建墓立碑? 根据崇嘏碑文和有关资料记载,以及崇嘏故里传说:黄崇嘏生活于唐末五代王蜀时期,邛州火井漕人氏,祖居天台山北麓黄坝(今属高何镇),其父黄敏,母亲杨氏,兄长黄彦。黄敏早年曾在京城长安作过侍郎官,后因天下变乱,战祸连年,便弃官还乡,因此人称“黄侍郎”。黄崇嘏自幼随父母居住在京城,她聪明好学,才思敏捷,饱读诗书,才华过人。回到家乡后,由于连年灾荒,家道中落,日趋贫困。她对父母十分孝顺,常常帮着父母操持家务,下地劳作。其兄黄彦屡试不中,忧愤而死。其母杨氏因痛失爱子,悲伤过度病笃而亡。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子更不能进考场,对此,黄崇嘏心中愤愤不平。为了替黄家出这口怨气,她毅然决定女扮男装,进京(成都)赴考。父亲苦劝不住,女儿一人前往又实在不放心,无奈之下,他只好陪女儿同去赴考。由于黄崇嘏才华出众,志向坚定,果然一举考中头名状元,终于为黄家也为天下女子争了一口气。之后,黄崇嘏被任命为司户参军,她在工作中,勤慎敏捷,公正果断,进退有度,人皆称赞。可是好景不长,数月后,丞相周庠有一女年方十八,待字闺中。周庠欲招崇嘏为婿。皇上知道后便当众赐婚,将丞相之女许与崇嘏为妻。这使崇嘏暗暗叫苦。父亲得知,惊恐万分,眼看女儿身份即将暴露,这欺君之罪如何担戴得起?体弱之躯突然病倒,数日之后一命归西。崇嘏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她即向丞相周庠呈上书信一封,并附诗一首:“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鸳镜画娥眉。立身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璧姿。幕府若容为袒腹,愿天速变作男儿。”暗示自己本是一介女郎,如何做得女婿?但信上却说父亲暴病而亡,自己要护柩回乡,料理后事,三个月后再回朝应命。丞相心中大惊,但敬其志,怜其才,便暗中扣下诗篇,只将书信转呈皇上,请求恩准崇嘏“状元身乘侍郎之父丧移归梓里”(黄崇嘏墓碑文)。崇嘏如脱钩鳌鱼,回乡葬父后,依母姓改名杨姑,独身隐居火井铜鼓山中,十多年后,穷困潦倒,终至病逝,终年四十余岁。死后人们才发现她身上藏一块写有“大蜀天朝金榜状元黄崇嘏”的御赐信物,方知其真实身份。于是乡人联名上书,请求皇上拔银建墓立碑,以表彰“状元之才节浑全,为亘古名媛所未见”的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之崇高品质。明代文学家,四川新都县人杨升庵(1488—1559)的《丽情集》载:“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临邛人……,传奇有女状元《春桃记》,盖黄事也。”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之《邛州直隶志》载:“黄崇嘏墓在州西七十里陈家坝南之高山上,因崇嘏葬地,遂名为崇嘏山。”清朝曾任邛州知州的江苏人杨潮观(1710—1788),曾访问过崇嘏墓,写有《访黄崇嘏墓》诗四首,其中一首曰:“东风不上蜀王台,环佩衣冠尽草莱。只有香名埋不得,梅花毕竟百花魁”。清人熊维芳的《语话堂诗集》有诗赞曰:“西山云气涌高岗,生长深闺姓字香,千古才名高卓女,一官文篆遇周庠,井溪素觅清心水,幕府空留袒腹床。白璧无瑕姿皎皎,前生明月在池塘”。王蜀女状元墓就在崇嘏山上。 为了弘扬黄崇嘏敢于挑战世俗,为男女平等而奋起抗争的高尚品格,和力求上进,发奋攻书,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崇高精神,人们便将铜鼓山改称崇嘏山了。又先后在山上修了底座周长四丈二尺,塔身八方五层,外加塔顶塔刹,通高约五丈七尺的崇嘏塔,此塔建于大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山下之火井江上建造了一座十七丈六尺长的十一洞平石桥,取名“状元桥”,此桥建于1922年,其桥头碑上有联曰:“乐善好施此事暂随民国举 累功积德他年定有状元来”。此联真是寓意深刻,为纪念前人之状元,更企盼后人出状元。还在山顶上建了黄崇嘏纪念馆,在馆内塑了黄崇嘏注目攻书的坐像,大门柱上有鄙人所撰楹联一幅曰:“婧媛服蓝衫志冠木兰垂青史 华章昭禹域才逾班姬耀碧天”,深表赞誉崇敬之情。旧时,在崇嘏山南半坡的观音殿内,设有专龛,供着崇嘏娘娘神像,四时享祭,香火旺盛,今已无存。在火井东边之三江口(今之红军桥)有高五尺,见方一尺的石碑一座,上刻“王蜀女状元黄崇嘏之故里”一行大字,此碑已于1958年修建邛高公路时毁没。 而今,每年农历六月十三黄崇嘏诞辰纪念日,乡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缅怀崇嘏业绩,弘扬崇嘏精神。鄙人有拙诗一首《女状元黄崇嘏》赞曰:“此山虽小远蜚声,惟幸当年隐异人。三寸金莲将袒腹,一篇诗意露钗裙。青山坦荡埋幽骨,宝塔坚贞护惠坟。禹域无双称女杰,状元千古誉英名”。 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精神永垂不朽! |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www.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