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南江县高桥乡(旧名神潭溪)最完整的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9-16 10:40
标题: 南江县高桥乡(旧名神潭溪)最完整的历史
故乡神潭溪
一条清澈的小河,围着苗家山在一个叫神潭溪的地方转了一个大弯。
神潭溪狭长的街道就坐落在苗家山山脚下那条弯弯小河的对岸。街道在小河大湾中间被一条蜿蜒的河沟一分为二,一座架设在河沟中间的青石板桥将其相连。小河上游的街道叫“南江街”,大小不一宽窄不等的房屋弯弯曲曲地排列在箭杆山脚下;小河下游的街道叫“巴中街”,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地房屋分布在三星寨脚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更迭,神潭溪几经衰落兴盛;两百多年来,虽然街上的庙宇建了倒了、戏楼修了拆了、人生了死了来了走了,但小河流水却始终生生不息悠悠长流。
(, 下载次数: 93)
(, 下载次数: 77)
(, 下载次数: 98)
清
康熙年间,当第一批“湖广填四川”的几个湖北人从家乡辗转千里来到三星寨脚下的小河边时,那里还是一片乱石成堆麻柳树密集水白蜡丛生的荒滩。湖北人环顾四周,觉得此处虽然荒凉,但小河依依,青山如黛;河岸边半坡处虽然林木丛生荒草覆盖,但开垦种地休养生息必定是个不错的地方。那群实在不想再往前走的湖北人便决定在此安营扎寨,——这就是神潭溪最早的居民。因为河滩被茂密的麻柳树覆盖,三四人甚至五六人才能合抱的巨大麻柳树华生长其中,这些最早的先民便顺口将此处称之为“麻柳湾”。麻柳湾虽然没有成为这处河湾的正式地名,但却一直被居住在此的居民顺口称呼。直到今天,好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喜欢将高桥街道那段河湾称之为“麻柳湾”。
这批先民在麻柳湾开荒种地,繁育后代。在他们定居处的对岸,也就是苗家山脚下,沿着河岸有一处长约300多米的巨石悬崖。峭壁上有老鹰的鹰巢,峭壁下有一条长约800米的深潭。晴空中白云悠悠鹰雕盘旋,蓝天下河水清澈鱼游浅滩。整堵巨石悬崖的崖底被历年洪水冲刷成了一条向里凹进约3米外面高约5米最里头高不足半米的底部平整顶部呈弧形的沟槽,——也常被人称作“凹岩壳”。因底部平整上部岩顶又可遮雨同时河风能够穿透期间,于是凹岩壳便成为了这些最早居民们在雨天摊晾粮食的好地方。巨石岩顶部是一块长约300多米宽约10米的旱地。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最早的居民便在旱地中间靠山修了一座土地庙。庙中土地爷塑像面朝深潭和对岸先民的房屋,于是这条深潭便被最早的居民称之为“庙沱”。因为土地爷在先民心中的的神圣位置,于是“庙沱”也就成了那片河湾最早的正式名字。
此后的几十年间,又陆续有江西人和陕西人因填四川或做生意来到庙沱定居。到了乾隆年间,庙沱开始有了场镇的雏形。
乾隆中期的一个夏天,四川东北部暴雨成灾,洪水泛滥。也就是在那一年,土地庙前一段长约100米的巨石崖因久雨坍塌,土地庙随之一并跌入河中。巨石坍入深潭不仅激起滔天水柱,震耳欲聋的轰鸣更是让人耳膜刺痛。眼见土地庙跌入河中,河对岸的居民个个心惊胆战,唯恐有更大的灾祸降临。突然间,人群中有人手指河对岸巨石垮塌后留下的一块巨型石壁惊讶地向众人大叫:“观音啊,石壁上有观音啊。”人们顺着手指看过去,只见巨大石壁上若隐若现的出现一个头像,仔细看来还真像一尊观音菩萨。土地庙倒了,却出现了观音菩萨,这不是上天在向庙沱的居民们昭示他们会得到更大的神灵保佑吗。于是所有的居民们便纷纷虔诚地跪在地上,向观音像的巨石壁顶礼膜拜。其实,在今天看来,这不过是巨石垮塌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泥水顺着石逢在石壁上流淌,久而久之形成的泥水印迹。
塌入庙沱的巨石,阻塞了原本水流缓慢的深潭,形成了一条不长的溪流。有神有溪,这都是天意。于是庙沱人便将此地更名,从此这里便有了另一个名字:“神潭溪”。
(, 下载次数: 92)
(, 下载次数: 87)
(, 下载次数: 73)
巨石跌落河中分裂成两部分,大的一块巨石矗立在河中就是“大峨包石”,紧靠大峨包石的一块小巨石就是“小峨包石”。几年后,小峨包石因洪水冲刷又分裂出一整块巨石倒在河中,形成一块平整的约莫四十平方米没于水下大约尺把深的光滑石板,这就是“滑石板”。因为有大小峨包石阻挡河道,上游不仅淤积了一个沙坝,之前河湾处的沙坝面积也增加了几乎一倍还多,它们便是后来的大小沙坝。大小峨包石、滑石板、和大小沙坝后来都成了神潭溪人夏天游泳跳水的绝好去处。
嘉庆年间,三星寨脚下的神潭溪河岸边已经陆续建满了房屋,此后的人们只能向神潭溪上游的箭杆山脚下扩张。几十年功夫,箭杆山脚下也聚屋成街。道光年间,街上罗廖两家承头在干河坝大路中间一处空地上修建了一座“忠义”牌坊。同治年间,苗肖两家又承头在长滩起始处河岸上的大路中间修了一座“贞洁”牌坊。两座牌坊一东一西,标识了神潭溪街道未来的规模。虽然神潭溪始终没有将街道扩展到两处牌坊之外,但从中也可窥见当时神潭人的远见。
神潭溪人丁越来越兴旺,市口也越来越热闹。从嘉庆中期开始,不仅有人开始淘河漕建码头,而且还相继在三星寨脚下建起了湖广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和陕西会馆“关帝庙。”同治年间,陕西会馆承头在八台山修建了“观音庙,”同时还将庙子后面的一道长约200米的山体裂缝加以修葺整理,使之成为一处夏天避暑纳凉的绝佳去处,这就是后人俗称的——“洞子。”
从道光年间开始,街上几个会馆经过协商,选定“万寿宫”作为街上第一所正式私塾,街上的后生聚集于此,郎朗读书声从此飘扬在神潭两岸。后来神潭溪川剧盛行,几家会馆又联合在万寿宫下面的街道和箭杆山脚下的米市修建了两处戏楼。为了方便人员往来,同治年间街上几家会馆又共同出资在河沟里修建了一座三跨石板桥。从此,除非豪雨成灾洪水暴涨将桥淹没,人员往来就很少受到天气洪水的影响了。
为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光绪五年,神潭溪几家会馆经过商议,决定将神潭溪划为“育生河”。育生河不仅禁止一切形式的捕鱼活动,前辈们还将“育生河”三个大字和禁渔令刻在神潭溪南岸石壁上。至今,“育生河”三个石刻大字还清晰可见。
从清同治到民国20年这段时间,神潭溪俨然以水旱码头自居。这里不仅市场繁荣,川剧舞龙也很少闻名,同时甚至还兴起了夜市。特别是水码头的兴盛更是将神潭溪的热闹推向了一个高度。
(, 下载次数: 72)
(, 下载次数: 93)
(, 下载次数: 61)
(, 下载次数: 83)
(, 下载次数: 85)
(, 下载次数: 78)
因为神潭溪发展全面,人丁兴旺,街市隆盛,交通方便,民国初年政府为了便于管理便将华严乡,仁和乡,雪花寺以及燕山等保、乡部分地域划归神潭溪管辖并更名为仁石乡。由于当时政府更迭频繁,勘界划界工作很是混乱,许多地方不仅重复出现在不同的县界,而且还出现了一些被某个县域包围的零散地块,当时被称之为“插花地带”。几年后,巴中、南江两县再次勘界,又将神潭溪两条街道被分别划归巴中南江管辖,从此有了巴中街南江街的说法。虽说两街分属不同县份,但管理机构却只有一个,驻地在南江街也就是后来高桥铁业社所在地。
1931年神潭溪遭遇特大洪水后,南江、巴中两县地方政府再次勘界。此次勘界不仅重新勘定了乡界,也将众多插花地域进行清理,统一归属。仁石乡撤销,神潭乡得以恢复,街道又统一划归南江。但南江街巴中街的称谓一直被后人用来区别两条街道。那场洪水还将位于后来的渡船码头岸坡上的陕西会馆“关帝庙”毁坏殆尽。
1937年,为了响应政府对新学的倡导和满足子弟日益增长的求学需求,神潭溪地方政府将湖广会馆“禹王宫”加以改造利用,成立了神潭溪第一所新式小学堂。从此神潭溪便有了一所公立小学校和一间私塾学堂。
新中国成立后,神潭乡政府将早已摇摇欲坠的万寿宫私塾拆除,将拆下的材料用于禹王宫小学堂的加固维修。随后将其更名为“神潭溪小学”,同一年,神潭乡政府驻地从南江街迁移至巴中街新址。
1952年,神潭乡政府为了成立粮管所,将巴中街老戏楼前的看戏院坝征用并紧靠老戏楼修建了围墙,于是老戏楼便失去了演戏的功能。为了满足神潭溪人演戏看戏需求,乡政府于1956年将几近垮塌的八台山观音庙拆除,其材料用于在老戏楼旁边修建一座新戏楼和看戏休闲的三合泥坝。
(, 下载次数: 91)
(, 下载次数: 68)
(, 下载次数: 89)
(, 下载次数: 78)
(, 下载次数: 78)
(, 下载次数: 67)
(, 下载次数: 77)
1958年,神潭乡更名为高桥公社。
文革期间,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忠义”牌坊首先被拉倒,紧随其后的是“贞洁”牌坊。那几年,不仅八台山观音庙旧址处依崖而凿的观音神像被毁,小河沟石板桥上的铁栏杆和雕刻的石狮子也被尽数砸坏,从此,神潭溪街上的所有老物件便消失殆尽。
2011年,特大洪水将高桥街道几乎全部摧毁。后在政府的全力资助下得以重建,但以前的老街已基本不复存在了。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9-16 13:23
好纪实!
作者: xiaoping88888 时间: 2018-9-17 14:22
不错,拜读了!
作者: 翱翔123 时间: 2018-9-17 16:54
本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在高桥卫生院与在此援医的父亲渡过了一个暑假
高桥许多乡村都去过印象非常深刻
作者: 189南飞 时间: 2018-9-17 20:29
不晓得高桥有这么悠久的历史!
作者: bz8512606 时间: 2018-9-18 10:36
真正的老神潭溪人。
好文章。
神潭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但自2011年洪灾后,发展极其缓慢。本人愿与神潭溪有识之士,奔走呼号,加快神潭溪发展,发掘神潭溪历史文化,神潭溪辉煌指日可待!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9-18 11:03
当时我还在高桥,不知你父亲是那位医生,没准我认识。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9-18 12:09
我已将高桥街道曾经比较知名的普通人物、大多数旧址和比较有影响的建筑写成了一个系列,共计二十八个片段。我将在今后陆续放到网上供喜欢的朋友阅读。
作者: 翱翔123 时间: 2018-9-25 08:28
我父亲南江县医院医生潘中良下派高桥乡搞巡回医疗
下两区医院医生黄鹏飞等也在一起
请留个电话联系方便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9-25 09:26
你是潘医生的儿子哦,幸会幸会。黄医生和也熟,回上海去了。我的电话是13316515820。微信也是这个号码,可以加微信滴。
作者: 光雾雪 时间: 2018-9-25 20:36
拜读了,考证得这么详实,不容易。2011年特大洪灾后几天我们去拍摄过图片,可惜那些老街了。
作者: 深秋红叶1 时间: 2018-9-27 10:30
韦平,你在哪里查的那么翔实的史料?赞一个!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9-27 16:15
只要想做总能找到一些相关的人和事。当然这确实是要花点功夫滴哟
作者: 涵語默默♂ 时间: 2018-10-10 21:50
七里潭的鲤鱼还健在吗
作者: 年氨映 时间: 2018-11-13 11:56
写得真棒!把故乡神谭溪写得如神如画,赞扬你,感谢你!
作者: N小鱼儿 时间: 2018-11-17 11:44
整得太好了,我老家是石板滩三大队那梁上的,小时候我们那里的人最喜欢去高桥赶场了,真的非常热闹
作者: 光雾山一叶 时间: 2018-11-19 10:33
写得好!有说复力。 我老家碾子嘴村的,儿时赶场最多的是神潭溪,为挣1.5元的学费和笔本子,去神潭溪卖麻玉子。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11-19 12:51
碾子嘴村是哪个乡?
作者: 光雾山一叶 时间: 2018-11-20 11:14
现在的石滩乡。
作者: 天道不爽 时间: 2018-11-24 11:23
儿时,常听父母说赶神潭溪,少时,也经常赶高桥做生意,说实在的,我还真不知道高桥就叫神潭溪,当然就更不知道它还有那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了!若不是你的这篇文章,今后还有多少人会知道和记得神潭溪的故事呢,抢救和传承区域历史文化已经刻不容缓了!
作者: 韦平 时间: 2018-11-24 11:44
深有同感。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起来。
作者: 群山 时间: 2018-11-25 09:41
楼主的素材多
作者: 狐宠听 时间: 2021-3-19 17:55
我们杨家就是从神潭溪搬到福星的,有杨家知道加我微信。谢谢!我家是高祖:杨仕银,搬到朱公乡,
由高祖:杨仕银
从(神潭溪)迁至巴中分两路:
我知道两个祖祖:杨乾方,杨坤方
1,杨乾方至巴中福星
四个孩子:
老大杨建云(男)
老二杨建秀(女)
老三杨建华(男)
老四杨建富(男)
2,杨坤方朱公乡
6个孩子
杨建文(大儿子)
杨建志(二儿子)
杨建成(幺儿子)
杨建兰(大女)
杨桂兰(二女)
杨群兰(么女)
作者: 巴山管家 时间: 2021-4-11 19:38
图为并茂,好一个漂亮的神潭溪,写的很有泥土的芬芳和暖暖的亲情,赞一个,消失的好多古名称,南江有个镇龙观还是镇龙关的地方,
作者: zzz369 时间: 2021-4-12 17:20
本帖最后由 zzz369 于 2021-4-12 17:41 编辑
神坛溪历史文化厚重,曾经的繁荣与辉煌在整个南江巴中地区都是有一定名气的,这里五山归一,属于典型的交通要塞,而今虽仍然为镇政府所在地,但已今非昔比了,由于三星寨(八台山)下面是滑坡地带,再加之这里地势峡窄,场镇发展很受限制,所以这个昔日繁华而热闹的(南江街、巴中街)街道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最近国家已规划在此地建大型水电站,未来的高桥(神坛溪)也许会重现原来的繁盛,并更加辉煌灿烂! 我们期盼高桥(神坛溪)的明天更加美好,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作者: zzz369 时间: 2021-4-12 17:27
我们期盼高桥(神坛溪)的明天更加美好,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之地。
作者: 韦平 时间: 2021-4-13 07:48
高桥这个地名的由来源于1958年全国地名普查。按当时的规定,凡是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地名原则上都要更改,神潭溪自然也在改名之列,但具体改为什么,却让工作人员破费了一番周折。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名称,工作人员只能暂时到去别的公社,在路过离神潭溪街道大约两华里的箭杆山上面一处两孔石板桥时,他们发现石桥一则的石碑依然完好。根据碑文记载,此桥名为“高桥”,其建造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更让工作人员兴奋的是,他们还听当地老乡说,1933年神潭溪苏维埃政府就设在石桥上面的松林里。为了防止反动政府的追杀,儿童团员就在桥头站岗放哨盘查过往可疑人员。因为石桥和红色政权有了联系,且“高桥”这个名字也颇具新意,于是“高桥”就成了神潭溪的新地名且一直使用到现在。
作者: zzz369 时间: 2021-4-13 08:45
真是,又是一段历史的由来
作者: 自由的孤独 时间: 2021-9-26 11:31
传统村落应加强保护。
作者: 乜乜也 时间: 2021-9-26 14:04
尽管繁华不再、物凋人非,对老家的眷恋情意如滔滔巴河奔流不息。韦平,这个必须点赞您!
作者: 乡下季风1 时间: 2021-10-13 15:43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www.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