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湖广填四川(营山)郑氏家族简介 [打印本页]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7:47
标题: 湖广填四川(营山)郑氏家族简介
郑氏32字家训:父子慈孝,爱及他人。夫妻和顺,亲善四邻。兄弟次序,唯贤是尊。至诚至信,叶茂根深。郑氏32字家训
本音堂上 郑氏门中 男女老幼 一脉宗亲 派衍谱述 永远发达之兆
郑氏家谱:世代得登永 学文朝天子 自有三元民 一臣忠国定(正) 安享万年春 【25个字谱】
原籍系湖广永州府零陵县归德乡乡里金牛领地名小窑池
迁移顺府营山 杲南路东关外落业滥泥沟居住
发派子孙永远发达世代荣昌!
这是我所寻找到的我们郑氏家族湖广填四川营山的记录资料了,这是镌刻于大清光绪二十年【即1895年】的墓志铭的铭文了!
原籍的地址如今是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金牛岭。。。。。。就是没有找到那个小窑池如今是什么名字!
迁移地址如今就是四川省营山县城南镇光荣村五组,同样如今再怎么寻找也在地图上看不到滥泥沟这个地址!
这个郑氏家谱也是在郑氏老辈子那里看到的,在原来的那个墓碑上没有家谱那25个字辈,为了让我们郑氏家族记住,所以这次也把它们镌刻在墓志铭中了,原来的墓志铭很多字迹脱落模糊不清,所以这次是在去年(2017年)的冬月初十再重新修缮镌刻。
这里的25个字谱有一个字一臣中国定的定原来有定这个字,也有正这个字,这次与郑氏家族的一些老辈子反复斟酌,决定用定这个字【郑为姓,如果正再做名,郑正很不好取名字】
我一直就想把祖籍的地址完整地找到,最好再有祖籍的图片和视频,可惜我却没有时间去,我想今后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是最好。。。 。。。
我再三搜索,只是看到在我们四川的达州的东兴区,重庆市梁平县竹山镇川心村族支字辈以及巴中的巴州渔溪镇五岭山下的字辈非常相似。。。 。。。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00
郑姓 郑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子姓、姜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周朝的郑桓公为姬姓郑氏得姓始祖。
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七位。至2006年,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按人口排序,郑姓在中国大陆为第二十一大姓(在台湾地区是第十二大姓)。大陆郑姓人口约为936万,约占大陆总人口的0.78%。
[url=]辑[/url]
起源始祖
1、源于姬姓,以国号为氏。出自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郑国,远祖为郑桓公。[2]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等地,为纪念故国,郑国人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3]
2、源自子姓。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后,子奠也称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
名,为商朝一方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4]
3、源自姜姓。出自姜太公之后。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姜太公之少子井叔于郑,以统治子姓郑人,史称西郑,故城在今陕西凤翔县。周穆王夺西郑为下都,姜姓郑国灭亡。国人姓奠井氏,或为郑井氏,亦即郑氏。[4]
4、源于地名,以居邑名称为氏。出自古褒国附庸之邑南郑。韩哀侯灭了郑国后,郑国王族、国民逃迁至陕西汉中地区,以故国之名再建了一个小方国,史称南郑,并以故国名为姓氏,称郑氏。[5]
5、源于改姓而来:
①朝鲜族改郑姓: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国第三代国王朴儒理执政时期,开始仿汉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郑氏。
②蒙古族改郑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蒙古族宝里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郑氏、宝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讷鲁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6]
③裕固族改姓郑姓: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称增斯恩氏、赠坷斯氏,因姓氏过于繁复,后多简化成汉姓为郑氏。

郑姓
④哈尼族改姓郑姓: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陈晟把《百家姓》中开始两句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八个姓氏分别让当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从此才有了郑氏。后来,一些哈尼族人在与汉族的交往中,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汉字“郑”,成为哈尼族郑氏的新成员。[7]
⑤满族改姓郑姓:满族济礼氏,亦称纪里氏,世居驽宜(今俄罗斯萨哈林岛)、长白山区、占尼河(今吉林梨树叶赫河支流)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郑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逐渐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沈阳,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郑氏;弼噜氏,亦称碧鲁氏、必禄氏,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乌喇(今吉林永吉)、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郑氏。[8]
郑桓公(?-前771年),西周时郑国的建立者,姓姬名友,周宣王之弟。周幽王当政时,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听从太史伯建议,于周幽王九年(前773年),部族、家属等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犬戎攻破西周时被杀。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诸侯以国为氏,因此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9]
迁徙传播
先秦时期,郑姓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其中,山东郑姓源于邴地(今费城),为原郑国派驻人员的后代。
郑姓迁徙图
战国时期,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乱较多,南方相对稳定,形成中原人口向南徒迁。晋永嘉元年(307年)南迁始祖郑庠,曾任吴国车骑长史、平难将军,后出任东安太守,镇守丹阳。郑庠次子郑昭为东晋龙骧将军,封开国侯,率兵入闽,称“入闽始祖”。
至唐末,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福建,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
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 湾。
人口分布[url=]编辑[/url]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中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1]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排在第十五位。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中国郑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以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1]
当代郑姓人口分布频率,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浙东,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4.5人以上。其次在浙江大部、福建北部、江西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上海、吉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达到2.7-4.5人。密度最高的(2.7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9%,郑姓人口大约181万;0.9-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1.6%,郑姓人口大约608万;不足0.9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52.5%,郑姓人口大约148万。郑姓在浙江、福建、台湾,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上,这部分高比例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8%;在广东东部、湖南北部、赣鄂豫皖苏五省、山东南部、四川大部、贵州北部、陕西南部、内蒙古中部、陕甘宁北部、东北三省,郑姓人口比例通常在0.5%-1.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4.9%;其他广大地区,郑姓人口比例不足0.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62.3%,其中人口比例在0.1%以下的部分占国土面积的25%。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14
【释义】郑《说文》:"奠字,古文以为郑字",凡钟鼎古文皆借奠为郑字。其本义是设置祭祀。甲骨文中奠字的形状是案几上放一把酒壶,祭奉神灵。【起源】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姬靜将小弟姬友(谥号为桓公)封于郑(今陕西华县),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郑桓公于公元前773年把财产、部族、家属连同商人迁移到郐国与东虢之间,史称"虢郐寄孥"。其子郑武公攻灭郐国和东虢,建立新的郑国,都荥阳、新郑。郑国共历23君、431年,至郑幽公时,于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以国为氏。得姓始祖:郑桓公始 祖 地:河南荥阳郡望堂号:荥阳、洛阳;博经堂、陇西堂当今排序/人口:第21位/约1240万宋版百家姓排序:第7位现存家谱:836部
(, 下载次数: 21)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17
(, 下载次数: 27)
(, 下载次数: 24)
(, 下载次数: 36)
(, 下载次数: 30)
现在还唯一保存的郑氏家谱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21
本帖最后由 泠泠江月 于 2018-7-21 18:30 编辑
(, 下载次数: 38)
尽最大努力尽量还原的镌刻墓志铭铭文【前前后后忙了半个月,搜索了康熙字典,书法大字典,汉典, 特殊碑文字典等等,有几个字实在太模糊不清,这是与郑氏家族的一些老辈子共同完成的】
这次镌刻的这个墓志铭完全就是以原来的墓志铭相同的格式来镌刻的,从这里完全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字辈和兄弟姊妹的排序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23
(, 下载次数: 27)
(, 下载次数: 39)
这是郑氏祖籍的现在地图,只是没有找到小窑池这个名字!!!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26
(, 下载次数: 30)
郑姓来历
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幼弟姬友于棫林,建立了郑国,姬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朝政腐败,郑桓公听从一个名叫太史伯的人的计策,打算把家室和财产安置于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虢(今河南荥阳东北),郐(今河南密县东南)两诸侯之间的一大片土地上,但这一切还未完成,郑桓公就在“犬戎之乱”中被杀。其子郑武公继承其父遗志,在帮助周平王东迁之时立了大功,被赏赐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建立了新的郑国。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亡国后的郑国贵族散迁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了纪念故国,便以原国名为姓氏,即郑氏。
郑字演变
郑姓是炎帝祝融支以封建地为命名的族称,本为“酉”姓。郑由“酉”和“太阳运行的阶梯”组成。“酉”是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插在地上作为“酉时”(傍晚的时候)的观测仪器,很可能就是后代滴漏的原始形态。“酉”放在宫殿议事厅中柱下火塘(灶)前。“酉”后来演化为“尊”,所以“尊”又成为氏族族长的标志,在陶器时代相当于鼎,代表政权和权力。酉人居地为郑。
郑姓图腾释义
郑氏图腾是麒麟图腾。以《诗经·大雅·生民》为据,其文曰:“时维姜嫄,……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王国维解:“帝者蒂也,像花萼全形”,“武”即兽类足迹,故“帝武”就是花萼形的兽类足印,即图腾兽麒麟。用白话释译:姜嫄(女性名)踩在麒麟的足迹上有感致孕,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后稷,后稷长大后,以他为首领的部族便以麒为图腾。后麒字“鹿”旁改作“女”旁,成“娸”,以此为族姓,姬、娸在古文中相通,故姬字实为麒字的变形,所以姬姓可说是“麒”的图腾的象征。《诗经》又以“麟之趾”来喻称文王子孙,亦是佐证。郑氏出自姬姓文王子孙,所以郑氏图腾也是麒麟图腾。郑国文物中多有麒麟图腾。如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上的麒麟图腾。
(, 下载次数: 32)
作者: 小桥风采 时间: 2018-7-21 18:29
顶起,老的小地名很难找了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32
谢谢谢谢朋友


要是我有时间去,相信能够找到那个小窑池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36
本帖最后由 泠泠江月 于 2018-7-21 18:47 编辑
郑氏的迁徙
龙 苏芮【视频自己拍摄编辑制作】
历史上郑姓的分布与迁徙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在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在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如果说河南荥阳是郑氏的第一祖地,莆田就是郑氏的第二祖地[2]。目前全国郑氏有1000万人左右,福建姓郑的人有近200万,主要居住在莆田、泉州、漳州等地,尤其是莆田有35万多人姓郑,可以说是全世界郑氏聚集最密集的地方。西晋年间八姓入闽时,郑姓始祖郑桓公的第40代子孙郑昭进入福建,迁居福州侯官,就是福州、永泰一带,成为郑氏的“入闽始祖”。郑昭路经莆田时,喜爱莆田的水光山色,便把从河南带来的十二个祖坟迁葬在南湖山。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宋元明期间,郑姓的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当代郑姓的分布与图谱郑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三位,在台湾省名列第十二位,人口约一千三百五十三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85%左右。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在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河南北部、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以上,而在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在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新疆西北,郑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c4NDExNzMyMA==.html?spm=a2h0k.11417342.soresults.dtitle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38
在这里特别推荐一部
郑氏规范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文名郑氏规范地 位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既殒尔德其远祖郑绮成 就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
简介[url=]编辑[/url]

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并在此后屡受旌表的郑氏家族,因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对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巩固发展,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稳定和儒家伦理、文化的世俗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元璋看重郑氏家族孝义治家,耕读为本的家规家法,在明代的法律中引入了不少《郑氏规范》的内容。浦江孝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50年,最多的时候,有3000人。
内容[url=]编辑[/url]
《郑氏规范》规定:郑氏子弟,8岁入小学,16岁入大学,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出正文大义,才允许加冠,成为成人。子弟已冠而习学者,每月十日一轮,要考查经文。明代开国大臣宋濂,曾在郑氏执教20余年,为郑氏培养了许多人材。宗祠前的柏树就是当年宋濂亲手所植。 规范还规定: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者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从宋到元,郑氏已有多人为官,在明代,共有47人为官,官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令人惊叹的是,郑氏子孙没有一个因贪污被罢官。于是,就有参观者提出让政府官员到这里来办学习班,接受廉政教育。 第11条,“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惰怡荒厥事,毋纵奢侈以干天刑,毋以横非而扰门庭,毋耽曲蘖以乱厥性……”第18条,子孙如有“无赖及一应违于礼法之事,家长度其不可容,会众罚拜以愧之……” 第59条,“子孙以理财为务者,若沉迷酒色、妄肆费用以至亏陷,家长覆实罪之……”第65条,“亲姻馈送,一年一度,非常吊庆则不拘。切不可过奢……”第86条、第87条讲到,“……即仕,需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审理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有不可一毫妄取于民。”第113条,“子孙不得从事交结,以保助闾里为名而恣行己意,遂致轻冒刑宪……”第125条“子孙不得惑于邪说,溺于淫祀,以邀福于鬼神。”——郑氏家规共计168条,汇聚了郑氏家族数代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精华,其中大数与我们现在倡导的“八荣八耻”能相辅相成。
义门郑氏居于浙江浦江感德乡仁义里,其远祖郑绮,于南宋初年同族人共爨,四世孙郑德珪、德璋兄弟为仇家陷害,弟兄争着投监,德珪终于死在狱中,德璋待哥哥的儿子郑文嗣如同自己的儿子,以孝友为世人所知(《宋史·郑绮传》)。郑文嗣当家时,已十世同居两个半世纪了,族人不敢私藏一文钱,尺帛,元武宗(1308~1311年在位)旌表它为“义门”。文嗣堂弟文融(太和)主持家政时,定立族规58条,管理更严格,元朝政府因而豁免该族的赋役(《元史·郑文嗣传》)。到了明朝,郑家已有几百口人,有人进入政界。郑濂以粮长到南京,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召见,询问他治家方法,表现出对这个家族的浓厚兴趣。胡惟庸案发之后,牵连到郑家,郑濂、郑湜兄弟争相赴狱。朱元璋知道后说,如此仁让的家庭,不会出叛逆,不用审问了,还进一步任用郑湜为左参议。当东宫缺官时,明朝任命郑济为春坊左庶子,征白衣郑沂为礼部尚书,郑傒清吴友如绘《郑氏义门》出任御史,郑棠官翰林院检讨。建文帝朱允炆(1399~1402年在位)给郑家题写“孝义家”匾,到明宪宗(1465~1487年在位)时重新表彰郑氏为孝义之门(《明史·郑濂传》)。郑氏历经宋元明三朝同居共爨的历史。郑文融定的家规,经郑钦、郑铉、郑涛、郑湜等人修订补充,计得168项,名为《郑氏规范》,刊行于世。后来《学海类编》收入,我们现在主要依据这个规范考察郑氏族人的生活情形。 郑氏的家长,由兄终弟及的方法产生,宗子不一定就是族长。据《明史·郑濂传》记录,自郑文嗣起,族长的传授如下表: 郑文嗣→郑文融 ↓ 郑钦→郑钜→郑铭→郑铉 ↓ 郑渭→郑濂→郑 看名字就可知道,郑文嗣一辈排行取“文”字,郑钦一代名字用“金”字旁,小一辈的则用“水”字旁。兄终弟及是并尊年长和辈分的继承法。 郑氏田产甚多,专用作祭祀经费的田地就有150亩,用作婚嫁经费的田地多达1500亩,总计田产不知有多少,由上两项可知一定是很多的。田租是郑氏经济的主要来源。此外,郑氏还有商店、林木、畜牧等收入。郑氏家族凭藉这些收益,得以实现共爨生活,衣食住行,丧葬嫁娶,办教育,待宾客,助邻里,一切经费均出于此。 郑氏族人的衣着由专设的羞服长掌管,族人在4月领取夏衣衣料,9月支领冬衣料,以便换季。郑氏男女满一周岁开始领衣料,男子16岁以下的领布料,40岁以下的在布以外领取一部分帛,40岁以上的全部领帛,所有的人同时领取成衣费。男子到行冠礼的年龄特领礼服一套。此外,每年领新头巾、鞋子。妇女领衣料的办法和男子一样,不过她们两年才能领一次。姑娘到及笄之年,可以得到一副银首饰。族人领衣服之外,四时祭祀完后的一天,妇女还从羞服长那里领取做鞋子的材料,头油、脂粉、针、花等针线和化妆用品。妇女需要染布,也找羞服长给予安排,但各房染多少要统一,免得争长较短。 郑氏设有掌膳2人,专管众人的膳食,安排和督促伙房人员,及时做出饭食,以便族人到时进餐。人到60岁以上,得到照顾,吃膳堂单独做的适合他们口味的饮食。掌膳的若不用心去做,要受到惩罚。30岁以下的男子不许喝酒,30岁以上也只能少饮,如果酗酒喧哗,给以打板子处罚。妇女更不许饮酒,只有50岁开外才许喝一点。族人吃一样的饭不能满足食欲,就想自做饮食,如果真做了,第一次要挨训斥,再犯要受处罚。坐月子妇女和病人,可以自做饮食,因为这是特殊需要。个人的亲友来了,膳堂备饭,但宴饮要早散,不能到一更天,如若超过10个人,便不许在夜间设宴。不是备不起饭菜,是怕坏了纯朴的风俗。在学的未冠青年,不许吃肉,以便养成吃苦的习惯,知道柴米油盐来的不易。 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个人想要使用上好的、可心的东西当然做不到,设若私自托人去买,也不许可,因为这样各房不平均,容易引起嫉忌争竞。 因为生活用品来自公堂,个人也就不能有什么私财。族人如果私买田产,私存金银钱财,被家长知道了,叫到祠堂受处分,并没收所有私产。族人若不服从,将被告到官府,会受到不孝之罪的处决。至于子孙接受亲友的赠物,则 要交给公堂,不能私自留下,回赠礼品自然也不需要个人负担,由公堂办理。众媳妇的娘家贫富不等,所得嫁妆及平时的馈予也就不同,于是妯娌之间的穿戴用物就会有差别,公堂为使贫者无怨,家长根据情况,单给贫家出身的一些他人所有的东西。 郑家极其重视祭祖,祠堂祭祀是族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族众公祭的日子很多,每月的初一、十五,岁时节日,四月初一日的始迁祖诞日都到祠堂祭礼,岁节和寒食节、十月初一日到坟茔扫祭,各房子孙在先人忌日自行祭奠,祭器、祭服是专用的,不得挪作他用。族人参加祭祀时,衣冠整洁,不嬉笑,不交谈,行礼时毕恭毕敬,不随意退席,不能伸懒腰、打呵欠,乃至不能打喷嚏、咳嗽。遇先人忌日不饮酒吃肉,不听音乐,不与妻子同房。纪念始迁祖诞辰诵读族谱,扫墓不让妇女参加。朔望参拜祠堂完毕,举行训诲子弟仪式,族长坐堂上,族众分男女站立于堂下,击鼓24声,有一个子弟讲唱:“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为妻者必敬其夫,为兄者必爱其弟,为弟者必恭其兄。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毋怠情以荒厥事,毋纵奢以干天刑,毋用妇言以伤和气,毋为横非以扰门庭,毋耽麹蘖以乱厥烂,有一于此,既殒尔德,复隳尔允,眷兹祖训,实系兴废,言之再三,尔宜深戒!”听罢,众人对揖,然后坐下,再听讲一个孝悌的故事,才能散去。 儿童、青年要接受伦理的、文化的教育及办事能力的训练。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朔望的祠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学习,否则就从事理家的活动。在学期间,纪律严明,晚间住在学舍,不许进中门。到16岁以后,能背诵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义,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达到标准了,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已冠子弟在学的,10日一次轮流背书,假如一次背不通,揭去头巾,三次不行,就如同未冠,以示惩戒。学习的是儒家经籍,目的首先是懂礼义,其次是辞章。不许看非礼之书,凡是有淫亵言辞或妖幻符咒的书籍,不仅不读,还要烧毁。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争取学会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到了老年,特别是古稀之年,就不用出门办事了。 族中青年男女的婚姻,由家长安排。选择婚嫁对象,不贪富贵,而看是否温良之家,是否有疾病家史。结婚时,新郎穿戴上特为他制作的深衣、头巾和鞋子,婚仪按朱熹制定的礼法进行。新娘进门三天拜祠堂,拜家长,家长向她讲家规。族人不许纳妾,到了40岁还没有儿子,可以娶一妾,但妾不能进公堂入坐。女子出嫁,由她的父母同族中尊长议定,如果幼时由父母作主订婚的,族长因未参预其事而表示不满意,到出嫁时不给妆奁。女儿女婿回门,公堂给见面礼,个人不得再送。 族人丧事经费出自公堂,出丧不用乐,服丧期间子孙不饮酒,不吃肉,违犯者以不孝论处。郑氏不信佛老,对阴阳家也不迷信,惟笃守儒家的丧礼。 郑氏宗族及其成员有一套处理亲友关系的原则。公堂设立知宾二人,负责接待客人的事务,预备茶饭、留宿。公堂备有客馆,就是至亲来了,也不留在内宅,一律住于客舍。对姻亲,一年送一次节礼,有红白喜事另送。亲戚不分贫富,礼物一个样。郑氏女出嫁生第一胎,到满月时,郑家馈赠礼物,再生就不送了。姻亲初见,以钱帛作为礼品相赠,不送金银及其制品,人家的厚礼也不接受。 对于不属于同居共爨范围的郑氏宗人,公堂也有所关照。如果宗人贫穷无力,婚嫁给予资助;遇灾时,自春天起每月给六斗谷,到秋收时停发;设义学,免费接收宗人子弟读书;对无家可归的宗人,拨给房屋居住;对无子的宗人,帮助他确立后人,并予少量的经济支援;无冬衣、被的宗人,也要资助;设立义祠,纪念宗人中没有后人的人。 郑氏注意处理乡邻关系。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助粥谷”二斗五升;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有病,酌情施予药材;修桥铺路,以利乡人行走;对乡里人的赠礼,即使很微少的也不接受。 郑氏族人内部关系的处理,更是生活中高度注意的事情。子孙对尊长,用正式的称呼,不能指名道姓;兄弟间称呼,用字,另加兄或弟的称号;夫妻、妯娌之间,均以字相称;未冠的青年人不能称字,希望他各方面成长了,取得社 会承认了,才认可他的美称,众人才尊敬他;子侄到了60岁才可以同伯叔坐在一起,否则要受到惩罚;卑幼要听从尊长的教导,即使哥哥只大一天,弟弟也要听从;尊长责备卑幼,即使不合事实,卑幼也要忍耐倾听,不许分辩;尊长训诫子弟,也要实事求是,态度、语言都要讲究,到不得已时,才会集众人,给予鞭挞。 郑氏族中男子在如何做人行事方面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清晨,听到钟声就起床,在《夙兴簿》上签到,然后各干各的事情;公堂设有《劝惩簿》,记族人的功过,还有“劝”字牌、“惩”字牌,表彰或警告有功过的人;族人衣着要端正,免巾赤脚,裸露臂膀,以及手舞足蹈的动作,都不许做出;见到客人,行出应有礼数,言语庄重,不许掺杂俗话;交友要慎重,不能与屠竖小人为伍;族人不许做胥吏,也不准出家当和尚、道士;个人不能捐造佛老祠宇的塑像,不能滥祀神灵,以求于鬼神;族人不能与他人争奇斗艳,以戒奢崇俭;族人不许结交唱戏的人,更不得引进家门;自己也不能作曲,下棋、玩双陆、养鹰犬,都不得进行;不得欺压乡邻,图人财物;不许赌博。族人如违犯上述规则,家长聚集众人,罚其跪拜,只要比他大一岁,就要拜30次,以羞辱他,如不悔改,就打板子,再不悔过,则开除出族,宗图上除名,同时送官府惩治,如果悔改了,三年后复归家族。 对于妇女不乏相应的规制。妇女凡犯“七出”之条的要受教训,以至被休出家门;女子若想管家庭外部事务,则被罚拜;新妇进门,接受半年的教育,以便通晓郑氏家规;妇女轮留做饭,到60岁免除;新娘进门3个月之后开始参加 厨房值勤,凡是无故不到的,罚及她的丈夫;妇女白天在一起纺纱织布,做针线,刺绣,各尽所能;女子在自家房中养蚕,出丝归公堂,另外奖给生产者十分之一,用公堂丝、棉织成绢帛和布匹,也奖励织造者十分之一的产品,多余的由公堂出卖,作为成衣费;如果布织得不好,给本房作应发的衣料使用,以示惩罚;媳妇有双亲的,准许回娘家探视,双亲亡故,尽管有兄弟伯叔,也不能走动,遇到娘家有喜庆丧葬的事情,也只好托人去表示自己的心意;媳妇的亲戚中有做和尚、道士的,按照家规,就不能来往了;每月初二、十六,妇女 集合,听人讲解古代贤媛淑女的故事;妇女生了女婴,不许溺毙,违犯了要受罚;女孩子长到8岁,母亲就不再带她走外婆家,其他至亲家也不能去,否则处罚她的母亲;妇女理发,不能用剃头匠人,因为男女授受不亲;郑氏妇女不能与农家女子往来,更不能引进卧室;郑氏男女不同厕所,不同浴室,春、冬季节供应热水,女子10天能洗一次澡。 几百口人的大家庭,要维持其生活秩序,要维护其家族的常盛不衰,必然要制订严密的规章制度,既要管理人忠于职守,发展家业,又要族人遵守纪律,安于本分,为此需要防范的地方太多。族人生活有保障,但被管束得太严,而且是违反人们本愿的。如禁止妇女同娘家亲密往来,违背人的本性了;祭祀活动、公堂教育形式刻板,内容单调,重复不已,自然令人生厌;礼教惩处,当众羞辱,令人不易接受。所以在这种家庭里人们的生活是不会幸福美满的。郑濂之辈的倡导者,不过是“行庸德,谨庸言”的平庸之徒,不足称道。这是史学家吕思勉的评论,既尖锐,又深刻。 中国宗法制度的维持,在其内部,靠的是自身经济力量,即宗族有耕田。如在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大宗)授予同姓诸侯(小宗)封地,小宗团结在大宗周围。周代分封制破坏后,周代的宗法制也就无法实现了。后世人要维系宗族,靠宗法伦理的力量不够,靠国家的支持也不够,人们知道要想“收族”,得有宗族的共同经济,即用经济力量把族人联系在一起。范氏义庄、义门郑氏就是建设宗族共同经济的,才使族人团结在宗族祠堂之内,长聚不散。西周的宗法制的封地是在宗族中普遍实行的,宋明以来的义庄只出现在极少数宗族中,从宗法制的完整性来看,到宋明早已不行了,所以范氏义庄、义门郑氏等的产生是衰落中的宗法制有了新招,赖以继续维持下去。这既不反映宗法制有旺盛的生命力,也不说明它即将消失,然而使人们不能不认为中国宗法制有长期延续的历程。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8:45
郑姓的历史起源:郑国灭亡后遗民以国名作为姓氏
早在战国时期,南郑君后裔中的一支郑姓人就已进入四川。四川郑姓,大多是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四川的不少郑氏家谱上,都明确记载源自荥阳郑氏。荥阳郑氏曾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辉煌显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中,名列四大姓氏“最高门”。 清朝以前,四川郑姓人口较少,名人也不多。湖广填四川期间,外省大量郑姓人迁入四川,使得四川的郑姓人口急剧增加。如今,全国郑姓总人口有1200多万,四川有90多万,是全国郑姓第五大省份。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灭掉,郑国遗民以国为姓,散迁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有的开始进入四川。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失,最早迁到四川的郑姓人究竟居住在什么地方,如今已无法考证。但根据德阳一支郑姓的家谱记载,他们是孔子学生七十二贤中的郑国(郑邦,字子徒)后裔。
当时影响较大的一支郑姓,是迁居在陈、宋之间的南里君郑鲁家族。郑鲁的儿子郑琚,在魏国当上了大夫。郑琚的儿子郑无悔,是魏国的新筑大夫。郑无悔的儿子郑安平,最初为魏国效力,后来带着范雎投奔秦国,被封为关内侯、大将军。郑安平带着秦军与赵国交战,被困降赵,被封为武阳君。 郑安平的儿子郑徽,没有跟着父亲降赵,回到魏国继续做官。郑徽的大儿子郑昌,最开始是秦国吴县县令,后来跟随项羽起兵讨秦,被封为韩王,驻守荥阳。刘邦建立汉朝后,派韩信攻打荥阳,郑昌降汉。 还有一支是留在荥阳的郑宙家族。韩国灭掉郑国后,为安定郑国遗民的民心,封郑宙的儿子郑据为践土君(嚣阳君)。因郑武公的陵墓在嚣山(今河南广武山一带),就把嚣山之阳(南边)的荒僻土地封给郑据,叫他去守祭郑武公的陵墓。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1 19:12
老师你好!城南的郑家的家谱和新店、大庙、通天方向的郑家的家谱是否合得到?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9:25
谢谢谢谢您


重点就是看字辈,至少有三个字辈是一致的,那么就比较相近了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1 19:44
听一些老辈子说,最初从湖广迁徙来四川营山的一共是五兄弟姊妹【五房人】,
其一就是在城南的光荣村五组滥泥沟
(, 下载次数: 24)
其二就是在济川的尖山村的郑家大地坝
(, 下载次数: 35)
(, 下载次数: 31)
其三就是在骆市的卢家大祠堂
(, 下载次数: 32)
其四就是在济川的石庙村【现在没有去过,也没有图片】
其五就是在骆市粮站那里【也没有去过没有图片】
估计这个论坛中应该还有我们郑氏家族的老辈子和兄弟姊妹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1 23:03
济川镇石庙村
(, 下载次数: 21)
作者: 我心以死 时间: 2018-7-22 02:20
我爸几兄弟是元字辈的,我是民字辈的。但是由于爷爷他们那辈离开的都比较早,族谱后面的人都不知道了,我们现在给孩子取名都没按照族谱上的辈分了!都是随便取的,今天看到这个帖子终于知道了,谢谢!
作者: 复兴路旁 时间: 2018-7-22 08:34
你那族谱里营山县南路不是营山杲南路。清代的族谱在叙述迁移来营山落业时,都以县城为准,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还有滥泥沟,现在写做烂泥沟。就在你们城南镇。在百度地图里搜得到的。族谱因为传抄或者当年本来文化就少,错别字或者同音字现象很普遍的。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09:57
骆市粮站
(, 下载次数: 22)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10:03
这是骆市粮站附近。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03
谢谢谢谢您


今后有时间就去那里看看,就是不知道那里的郑氏家族住在石庙村的哪个地方?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10:04
骆市镇政府和骆市粮站一条街,相距不远!
(, 下载次数: 19)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09
看到您说的言语,就知道我们都是一家人!!!现在据我所知,依然还健在的最高字辈就是 自字辈了!小字辈究竟是 一字辈,还是 臣字辈,我也不清楚。。。 。。。
无论我们现在是哪个字辈,永远都记住:我们是郑氏宗亲!!!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14
再次谢谢谢谢您
据说郑氏家族就居住在这个地方的,好久也去看看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21
谢谢谢谢您!!!
这是我们郑氏墓碑上面还依然可以看到的文字,这个墓碑就在光荣村五组【滥泥沟】,也就是现在的公墓那里
(, 下载次数: 8)
(, 下载次数: 12)
不过,这个原来的墓碑现在已经掩埋在那里,您可能只能看到才镌刻的墓碑了;【为了今后还可以再斟酌,我也特地把原来那个墓碑录制了视频的!!!】
我再三斟酌和搜索,这个地址就是现在的城南镇光荣村滥泥沟这个地方,这里还有我们郑氏家族的很多族人居住!!!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10:25
80年代南门口有个外号叫“郑箩晒”的老人,你可认识?现在的大南街靠翠屏公园的一个路口的位置!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26
(, 下载次数: 32)
我还计划把这个郑氏家族族谱的有关信息发布到湖南红网论坛的永州里面去,看看能否再知晓祖籍的一些情况。。。 。。。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28
还第一次听说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0:39
(, 下载次数: 7)
(, 下载次数: 5)
由于我们郑氏家族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因此从这个墓碑镌刻的文字推断,湖广填四川营山来居住的就是 得字辈的先祖!!!那么在湖南零陵的菱角塘镇金牛岭的小窑池那里当时就居住着 世字辈和 代字辈的先祖!!!我现在从地图上搜索到那里还有很多郑氏家族的位置,就是没有看到小窑池这个名称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10:42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地名变了!
作者: 复兴路旁 时间: 2018-7-22 10:47
本帖最后由 复兴路旁 于 2018-7-22 10:50 编辑
你这个墓碑上的县字,是繁体字縣的半边呀,你认错了,就是县字。
归德乡的乡字后是卿字。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1:04
(, 下载次数: 10)
湖南永州市零陵区菱角塘镇金牛岭
菱角塘镇
包田村
对门岭村
古枫亭村
横石村
花山岭村
画眉山村
江边村
金滩村
克勤岭村
雷公洞村
良湾村
梁木桥村
六合宫村
六塘村
龙江寺村
罗家桥村
毛竹园村
门滩村
坪头村
桥头村
青山观村
山塘岭村
杉树山村
社公山村
双江桥村
炭木桥村
天字地村
土塘村
文峰村
喜塘村
晓桥村
阳明村
油草塘村
翟江洞村
张家漕村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1:08
您再仔细看看
(, 下载次数: 6)
(, 下载次数: 14)
日字下面究竟是个云字,还是是个木字???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1:21
再说这个繁体字郷
(, 下载次数: 7)
归德郷郷里,仔细看后面那个郷是给乡字旁,不是卿字的卯字旁;再则说那时可是石匠师傅用錾子慢慢打出来的,从墓碑的时间来看,这个墓碑是镌刻于1894年到1895年之间,那么多文字,可没有现在的镌刻技术!!!
再从墓碑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石匠师傅的碑文书法也不是特别精湛!但是,能够完整地镌刻出来这些文字也实属不易!!!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1:22
欢迎拍砖斧正!!!小可先在此再次致谢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5:23
(, 下载次数: 7)
学的繁体字斈
由于这个墓志铭镌刻于1894-1895年,那时正是大清朝,所以更准确地说,那时只有康熙字典,所以很多字应该在康熙字典中去查询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8-7-22 16:21
这幅图片直观形象!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2 16:23
就是
作者: 小猪佩奇他爸 时间: 2018-7-23 07:49
楼主,你建一个郑氏家簇群嘛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7-23 15:47
有一个郑家的人和事微信号,可惜没有几个人光顾。。。 。。。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8-1 16:24
刚刚才搜索到一个信息
资阳市安岳县南薰乡郑氏字辈:
(1709年由湖南永久府零陵县归德乡迁此)
学文朝天子,大道显忠良,宏才光上国,醇儒喜时康,士有三元贵,润泽啟书香,一祖生枝茂,贤德万年扬
祖籍与我们都是同一个地方,就是字辈不一致
作者: 13533653682 时间: 2018-8-2 11:48
济川也姓郑的顶起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8-8-3 14:44
谢谢谢谢


作者: 糜慌赌 时间: 2019-1-13 06:43
我爷爷就是三字辈,我爸是元字辈,我是明字辈。听我爸说我们爷爷就是从营山去的达州,还真是一模一样
作者: 糜慌赌 时间: 2019-1-13 06:44
不过不是达州的东兴区,而是通川区
作者: 林幽幽 时间: 2019-1-13 10:16
我妈姓郑
我外公那叫郑家嘴
东升 盐井 7大队
作者: zhy5201314 时间: 2019-1-13 16:23
通天乡13村、郑家岭,全是姓郑的,本人也姓郑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3 18:51
这个字辈与我们是一样的!!!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3 18:52
今后有时间时,争取去看看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3 18:52
这个我还第一次听说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3 18:53
这里还不知道
作者: 林幽幽 时间: 2019-1-13 19:31
正常~~~~~
作者: 我and你 时间: 2019-1-13 19:41
本帖最后由 我and你 于 2019-12-2 17:44 编辑
🌹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4 15:56
先在此说声:谢谢谢谢您


作者: 文运天开 时间: 2019-1-14 16:22
听说过有一支为通明知志少嘉邦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4 16:30
这个还真的不知道,就在我们附近就还有姓郑的,但是族谱和我们不一样,好像有一个 仕字辈
作者: 13533653682 时间: 2019-1-14 21:46
济川,姓郑的顶起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15 17:09



作者: zhy5201314 时间: 2019-1-15 17:57
通天乡郑家岭就是这个字派
作者: zhy5201314 时间: 2019-1-15 18:00
你是哪儿的?郑家岭的?
作者: 旁人ボ 时间: 2019-1-19 09:01
朋友,我就是嘉字辈
作者: 旁人ボ 时间: 2019-1-19 09:04
我在想老祖宗为啥选了这么个穷乡僻壤的位置
作者: zhy5201314 时间: 2019-1-19 10:54
哈哈 走出大山就行
作者: zhy5201314 时间: 2019-1-19 10:55
真的 那边全是姓郑的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0 19:14
谢谢朋友告知


作者: 燕骄泉 时间: 2019-12-2 16:24
以前营山县城的滥泥沟,也许是现在营山县的烂泥沟。可以去看看。
作者: allan2 时间: 2019-12-2 21: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5 10:41
谢谢谢谢朋友


这个烂泥沟就是现在的营山城南镇的光荣村那里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5 10:44
谢谢谢谢您朋友


中国人口的迁徙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我只是知道,我们郑姓的来源是林林总总,非常之多,所以现在就是在网络中查询,还知道在湖南的永州零角塘那里还有郑家村
作者: ysgxm118 时间: 2019-12-5 12:39
寻根求源要趁早,资料湮灭、老人故去都会让人徒呼奈何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5 13:00
这个倒是
作者: 复兴路旁 时间: 2019-12-6 19:48
二十几年前,帮抄写过通天郑家岭郑姓家谱的。当时那个谱有些烂了,记得他们好像是湖广填川西充再迁来的。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7 17:37
谢谢谢谢朋友


那里的字辈与我这个不一样
作者: 瞄准..射击 时间: 2019-12-7 21:59
学文朝天子,自有三元明,一仁中国敬,安享太平心!这是祖上传下来的,烂泥沟,郑家大地坝,小时候听过这地名,城边有三弟兄,湖广填川来的营山,只记得这些了
作者: 瞄准..射击 时间: 2019-12-7 22:05
有那门个人,他儿在电力公司上班,估计55左右,应该城南那房人
作者: 瞄准..射击 时间: 2019-12-7 22:06
通天去找完小,有个郑校长,通天人,应该清楚通天的那房人
作者: allan2 时间: 2019-12-7 22: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llan2 时间: 2019-12-7 22: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8 11:40
谢谢朋友


对于通天那里的郑家岭,我也略知一二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19-12-8 11:41
也许有这个原因
作者: 寇红无 时间: 2020-3-23 07:11
瑶族???查了一下韶关边上
作者: 寇红无 时间: 2020-3-23 07:34
永州市零陵县菱角塘镇金牛岭
作者: 寇红无 时间: 2020-3-23 07:34
永州市零陵县菱角塘镇金牛岭
作者: 13533653682 时间: 2020-3-23 08:54
我们郑家的故事,是听说过这些的。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3-23 09:39
朋友:请问,瑶族与这个有关吗???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3-23 09:40
就是那个地方,就是查询不到那个 小窑池在哪里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3-23 09:41
都不是完整的故事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6-27 14:12
(, 下载次数: 5)
郑氏之歌 郑志勇
郑氏之歌
作词:郑志勇
作曲:郑志勇
演唱:郑志勇
烽烽火火几千年 起起落落问苍天
风风雨雨建家园 恩恩怨怨过云烟
你我本是同根生 同宗同祖同血缘
炎黄子孙同祖先 饮水思源忆先贤
继往开来在眼前 璀璨明珠最耀眼
凝聚宗亲共团结 相爱互助到永远
郑氏文化我传承 郑氏光辉再呈现
郑氏情缘将永恒 郑氏精神万万年
作者: 云山光头佬 时间: 2020-6-28 01:28
龙坝村郑姓 与楼主同宗么!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6-28 09:19
还从来不知道龙坝村有姓郑的,如果字辈相符合,就应该是
作者: 狂恋朗斯陛下 时间: 2020-6-29 17:02
进了四川就是四川人,永世都是四川人,我们陈家也是从广东迁入的,如今已经历经十几代人了!家里的家谱也是从第一位迁入的老辈子开启的。
作者: 泠泠江月 时间: 2020-6-30 17:09
朋友说的不错
作者: 花间雨丿 时间: 2020-7-5 16:14
楼主可了解骆市郑氏,字辈只记得 开国启志 这几个
作者: 不明真相过路 时间: 2020-7-6 16:32
话说张氏发源哪里?
作者: 39275763 时间: 2020-7-7 08:32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www.mala.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