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隆重开幕本网讯(杨权)“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银耳集天地之灵气孕育,“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通江银耳优良的品质,铸就一张烫金的名片。201...
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隆重开幕
本网讯(杨权)“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通江银耳集天地之灵气孕育,“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通江银耳优良的品质,铸就一张烫金的名片。
2014年10月17日,第三届中国.通江银耳节在通江县高明新区石牛嘴广场隆重开幕,国内外40多家媒体聚焦通江。
大自然眷顾的通江大地,森林覆盖率62.5%,这座绿色瑰宝里,溪水碧波荡漾、草木竞吐芬芳,孕育了通江银耳、木耳、罗村茗茶、天岗银牙、空山马铃薯、空山核桃等一大批优势特色农产品。
上世纪60年代,通江县就不断改善和创新银耳栽培技术,成为“我国人工有意识进行银耳生产的发源地”。1995年,通江县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
品质不可比拟,通江银耳以青杠木为载体,采用天然、有机、绿色的种植方式,全部实现无硫化加工生产。自2002年,“通江银耳”证明商标得到注册使用;至2011年11月1日,24支“通江银耳”菌种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飞向太空,“通江银耳”正逐步以它的品质走向世界。
天地孕育灵物、历史积淀文化,通江县有“露天博物馆”之美誉。全县红军遗址、遗物、文物、革命就只、纪念建筑物共216处,红军石刻标语3000余幅,共和国446位将军在通江戎马倥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鹿鸣山村传统古村遗存着农耕文化,巴人文化遗址、三国文化、佛教文化、白莲教兰号义军大本营旧址等,演绎了历史的沧桑。
特色产品促产业,富民强县领发展。近年来,通江县委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兴县”发展战略,把以通江银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作为全县的动力产业。初步形成了“一带”(小通江河流域食用菌产业带);“两园”(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园/诺水河食用菌示范观光园),“四区”(周子坪食用菌万亩示范区/诺水河食用菌万亩示范区/梓潼食用菌万亩示范区/陈河万亩银耳示范区)生产格局。至今年,通江县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4亿袋,可实现食用菌总产量18万吨(鲜品),产值20亿元以上。
银耳节搭建平台、相关活动缤纷多彩。在本届银耳节庆中,通江县开展了“招商引资洽谈会、旅游发展研讨会、中国通江银耳产业发展研讨会、银耳博物馆开馆仪式、特色产品展销暨房产交易会、赛耳会暨银耳大王拍卖会、书法摄影作品展、民俗文艺展演”等活动。多彩展显通江以银耳为首的特色农产品和优质的旅游产品资源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