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标题: 【神州百戏】百年傣剧遭遇“搁浅” 专家: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打印本页]

作者: abcdefg杨荥    时间: 2014-10-19 18:58
标题: 【神州百戏】百年傣剧遭遇“搁浅” 专家: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一开戏,听见象脚鼓、葫芦丝还有铓锣响起来,就知道这是傣剧。”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剧说傣语、唱傣腔、讲述傣家人的故事。时下傣剧面临后继乏人、生存困难的困窘局面,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百年傣剧,成为当前需要直面的课题。




百年傣剧遭遇“搁浅” 专家: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

  16日一大早,金保带着剧团的人就开始认真的彩排,作为云南德宏州傣族出洼干朵节的压轴节目,他不想当晚的演出有什么差错。   金保是德宏州傣剧团原团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的他,自然对傣剧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傣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傣剧说傣语、唱傣歌、讲述傣家人的故事,在我们傣家很有“群众基础”。
  金保说,“说它有群众基础,因为我们傣族过节就要听戏,这是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在很早以前,当地有民望的土司爷还都自家建个戏台,请大伙看戏。”
  其实,现在的傣剧在当地也是十分受宠的。每逢节庆活动,傣族民众都以能看到傣剧为荣,即使请不到专业剧团,也要请业余剧团登台助兴。目前,有300多支业余傣剧演出队活跃在德宏农村,他们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有的甚至全家老少自制道具自带伙食,在村寨一演就是几天。
  “这种地方火热,外界却知之甚少的傣剧却因为没有资金遭遇了‘搁浅’”,对于傣剧的现状和发展,金宝却皱起眉头。
  “现在拿得出手,获过大奖的傣剧就是《南西拉》和《刀安仁》。”金宝说,当时《南西拉》男主角退休了,女主角万小散也因病不幸离世。剧团发现,在年轻演员中竟然找不到能顶上去的主角了。
  作为傣剧团的退休老团长,金保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次下乡演出,一个来回至少要5000元人民币,一年40多场,需要约20万元,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德宏州傣剧团下乡演出不收演出费,高昂的路费就成了傣剧下乡的“拦路虎”。
  金保认为,“傣剧若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树立营销意识,广开营销渠道,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作为一个方向,使傣剧成为游客消费的项目之一。”
  谈及傣剧的传承与发展,德宏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的杨树忠则认为,发展就是最好的保护。杨树忠认为,傣剧是傣族文化的优良基因,有着肥沃的生存土壤。它是东南亚艺术明珠,有着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文化交流的更加频繁,应走出去到缅甸、泰国等演出,增加文化的认同和交流。(作者 崔汶)


http://www.yn.chinanews.com/pub/uploadfile/2014/1017/20141017041834802.jpg
傣剧在云南的传承与保护
  德宏编撰《傣剧教程》传承傣剧   全面、系统阐述傣剧近200年发展史,开创傣剧理论研究先河的非遗传承保护项目《傣剧教程》已2013年4月出版发行。
  《傣剧教程》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傣剧起源、发展、创作及表演等的戏剧类理论著作。全书共七章,涵盖近200年的傣剧发展史、傣剧文学创作、傣剧导排、表演、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灯光设计等内容。该教程的编撰、出版工作历时2年多,耗资约50万元,并被列入2012年全州文体系统重点项目加以推进。据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主任们从高介绍,该书的出版将开创傣剧理论研究的先河,通过理论研究促进傣剧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傣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傣剧发展要公益也要精品
  2013年9月12日,傣剧《刀安仁》在昆明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700人的艺术学院实验剧场座无虚席,演出现场掌声雷动。
  汇演结束后,该剧还在芒市影剧院进行了公演。公演结束后,该剧还到德宏各县市巡回演出,每县市三场,共计十五场。
  因为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成为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这让他们能轻装上阵,更好地投身到傣剧事业中。
  “我们思考过,傣剧要发展,就要能上能下。”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副团长的杨树忠说,“能下”就是指克服各种困难,坚持送戏下乡,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活动,而“能上”就是要努力打造傣剧艺术精品,参加省内国内的艺术赛事。
  此外,杨树忠认为,有着“东南亚艺术明珠”美誉的傣剧,有着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德宏桥头堡的建设,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会更加频繁,应该找机会到缅甸、泰国等演出,增加文化的认同和交流。
  傣剧《刀安仁》再获十项大奖
  德宏州傣剧传承保护展演中心历经多年精心打造的大型傣剧《刀安仁》,继2013年8月捧回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戏剧汇演优秀剧目金奖及多个优秀单项奖后,又在9月举办的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精彩绽放,夺得优秀剧目金奖、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最佳音乐奖、最佳组织奖等诸多重要奖项。
  德宏州文体新局工作人员介绍,《刀安仁》能在此次参演的十八台剧目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具有的高度,也是对近年傣剧艺术发展的综合检验。 (综合自云信网、云南网)


http://www.yn.chinanews.com/pub/uploadfile/2014/1017/20141017042956359.jpg
傣剧溯源与介绍
  随着时代的变化,傣剧慢慢从我们眼前悄悄地溜走,越来越多的傣族男女已经不太关注傣剧,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作为新一代的傣族年轻人,我们应该要把傣剧发扬广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区。傣剧最初产生于德宏州盈江县,流行于德宏州和保山地区部分傣族聚居区,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若追溯其源流,不能不联系到"喊班涛"、"冒少对唱"、"少散朗"、"布腾拉"和"十二马"。歌手们把眼前事物和生活中的感受编成唱词,即兴演唱,唱出来的调子就是"喊班涛"。用山歌找对象,是傣族地区一种习俗,青年男女们在试探对方、倾听爱慕时一唱一答,便产生了"冒少对唱"。以后,艺人们改变腔调,加上动作,发展成表现人物的"布腾拉"。"布腾拉"已有说有唱,有歌有舞,还有纸糊人跳的道具--牛,表现爷爷和孙子犁田,奶奶送饭,三人对唱。
  后来,艺人们又创造出一种诗、歌舞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十二马"。"十二马"可以说是傣戏产生的基础。如《牙圣西》、《高罕》等,虽然还幼稚、粗糙,但可以说是傣戏的雏形。大约1880年,盈江土司刀盈廷将汉族的京剧、川剧、滇剧剧本叫傣族知识分子翻译成傣语,搬上舞台。1910年左右,刀盈廷的儿子刀安仁从日本留学回乡,组建了第一个傣剧专业剧团。他一方面派人到腾冲、昆明去学滇戏一方面还请滇戏艺术家到盈江教戏。故傣剧受到汉族剧种的很大影响,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改变和提高。这时傣剧有了汉戏的锣、鼓、钹等乐器,男角多穿汉族古戏装,女角保持傣女装,唱腔则仍保持着傣族音乐的特点。傣剧的演出,也从田间、广场,走向舞台。傣剧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由盏西、干崖一带传播开去。后来逐渐流行于德宏州的盈江、潞西、瑞丽、梁河、陇川及保山地区的保山、腾冲、龙陵等县的傣族聚居区。
  傣剧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60年傣族艺人用新的艺术眼光改革傣剧, 重新创作剧目,建立导演制,舞台表演更加规范、唱腔更加丰富,成功地演出了《娥并与桑洛》。1980年傣剧恢复演出时,重在纠正傣剧演出中的汉族戏曲化的倾向(如完全套用滇剧的锣 鼓和戏装)、注重突出傣剧的民族特色,使傣剧成为傣族节日集会中的一朵鲜艳瑰丽的民族 之花。1987年傣剧第一次走出国门到缅甸演出。每场演出中,观众过万人,盛况空前。1992年第一批傣剧学员到北京戏校学习,目前这批毕业的演员已成为傣剧艺术的接班人。 他们根据《盗仙草》改编演出了《热西姆洛》,使原本只有歌、舞形式的傣剧又增加了打斗场面。在汉族传统戏曲演出不景气的情况下,傣剧在德宏的演出却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受到傣族人民的欢迎。
  表演特色
  傣剧的表演,传统剧目多以唱为主,喜、怒、哀、乐,有简单的表演动作,或进三步,退三步,骑马、打斗、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有了专业剧团,加强了各方面的艺术人才的培养训练,无论剧本创作、导演、表演、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变而成的“戏调”为主。“戏调”羽调式,成立潞西县傣剧团后,又进一步吸收了芒市城子山歌、芒市坝子山歌、瑞丽山歌、孔雀歌、朗诵调等傣族民间曲调,使唱腔更加丰富。
  传统傣剧只用打击乐伴奏,多由堂鼓(领奏乐器)、大锣、大钹、碗锣(即滇剧中之咚字锣)等组成,也有采用滇剧打击乐和象脚鼓、 锣等傣族民间乐器混合组成。潞西县傣剧团开始试用丝竹乐,以板胡领奏,并配以葫芦琴等傣族乐器。但至今多数演出团体仍只用打击乐。
  傣剧的表演是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而发展丰富起来的,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傣剧的剧目,内容较丰富,题材也较广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风俗的歌舞小戏,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诗改编的剧目,有上百出根据汉放章回小说改编或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婚期》、《国境线上》、《金湖缘》等。
  傣剧音乐是傣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傣剧被誉为东南亚明珠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民族特色浓郁,充满阴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几乎完全不受其他剧种音乐的影响。傣族笃信佛教,僧侣为教徒诵经时,是以朗诵性较强的唱诗形式进行的。这种僧诵的形式,由于诗文优美,押韵动听,演唱悦耳,故受到教徒的普遍欢迎。久而久之,演唱的曲调相对稳定下来,出现了"喊火令"、"喊数端"和"候达拉"等常用曲调。这些曲调,与支那山歌融合衍化,于19世纪四十年代在盈江形成傣剧基本曲调(戏调)的雏型。
  20世纪60年代以来,傣剧整理改编和创作演出了《娥并与桑洛》、《海罕》、《竹楼情深》等一大批剧目。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漆亮G    时间: 2014-10-20 12:05
:):):victory:




欢迎光临 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https://www.mala.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