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四平
龙角山是蓬安县城周口镇西北嘉陵江畔的一座小山,龙角山算不上高大,更谈不上巍峨,但龙角山又确实是一座奇特的山。
龙角山之奇首先在于其自然山水的神奇秀美,龙角山的魅力更在于它有着丰富深厚的人文内涵。十多年前,当我还在蓬安县城读书的时候,每到周末,便常常去攀登家乡县城这座有名的小山。记忆深处,龙角山巅有一株高大茂盛的黄桷树,让人觉得那是一处最为奇特的景观。黄桷树雄踞山颠,树冠巨大如伞,枝繁叶茂,一年四季都青翠碧绿,枝桠纵横交错,宛如张牙舞爪的龙,凌空飞腾,峥嵘崔巍。如今,黄桷树树身至少需四五人才能环抱,树前立有蓬安县政府于1982年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石碑一块。但凡乘车一到蓬安,大老远就可以望见高高的龙角山山巅的黄桷树,那树仿佛已经成为了千年相如古县蓬安的一张绿色名片。
而我觉得龙角山最让人感到神奇的还是山顶的“龙泉”,那泉汩汩流淌于龙角山西边山腰,清澈透明的泉水长年不涸,当地百姓称之为“圣水”,也称其为“龙角神水”。那泉有两股,一股掩藏于左边草丛之间,天生一小小石窠,常年不涸,泉水清冽,甘甜可口,仿佛人间琼浆,饮之犹如甘醪。山上一好心老者捐资在右边凿井建手压井一口,以方便取水之人。两井之间,雕刻有五尊菩萨石刻雕像,正中塑有观音,旁边依次还有土地、财神等神像,香火插满神像之前的拜台。如今,每到龙角山上游览,山间小道上,随时都可以看见上山取水的村民,或肩挑,或背扛,或手提,宛如电影《少林寺》里取水练功的和尚一般,乐此不疲,络绎不绝。我想,那水因为深藏山巅,自然也就没有受到什么污染,再加上来取水而肩挑背扛的天天锻炼,人的身体不变得结实健康才怪呢!
如今的龙角山正在大力打造嘉陵第一桑梓的核心旅游景区,景区正在逐步完善,山间那彰显司马相如文化的诗画灯箱叫人印象深刻。灯箱上印制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吟咏蓬安、赞誉龙角山的诗词,走在山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古韵盎然的诗歌殿堂,让人梦回千年,更让人的灵魂得到洗礼和升华。龙角山脚下,便是著名的周子古镇,古风古韵的下河街,安详而和谐,秀美而宁静,仿佛一位藏于深闺的绝妙女子,静静地等待着你的到来。
走进如今的龙角山,既有茂密的丛林,野趣横生,又有茵茵绿地,诗情画意。当你步入园中幽深的密林踏上开阔的草坪,畅享浪漫休闲之时,当你登上高耸的楼阁俯视滚滚的嘉陵江水,登高望远思幽怀古之时,大自然的原始美丽顿会使你心旷神怡,陶醉其间。
龙角山确实是一座美丽而奇特的山!
邓四平
川北农村,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儿时的记忆中,男方迎娶的头一天下午,一大队人马便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抬着抬盒,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呜哩哇啦,呜哩哇啦,生个胖娃娃……”那唢呐的曲调,无论吹奏什么曲子,无论怎么听,都仿佛在演唱着同一首词儿。
迎亲的队伍里往往还有三两个年轻漂亮未婚的女子一同前往,那身份就似现在时髦的“伴娘”,那时候叫“秧歌队”,是到女方家迎亲的,兼有坐歌堂唱歌助兴的功能。儿时的我们常常看见队伍经过之处,大路两旁尽站满看热闹的乡亲,大家纷纷指指点点,相互打听究竟是谁家的妹子又要出嫁了。
迎亲的队伍里最吸引人的是相帮兄弟抬的那抬盒。那抬盒里往往盛放着鞋帽糖酒,悬挂着骠肥的猪肉,斜搁着米筛般大小贴着大“红双喜”的糍粑,压得抬抬盒的扁担弯弯打颤,抬盒里更有那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晚上“坐歌堂”才散发的“唱歌钱”,一扎一扎,厚厚的,也新崭崭的。
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就办酒席,热闹非凡。午饭几轮刚开完,接着又要吃夜饭,开完宴席,收拾好碗筷,相帮的兄弟便在堂屋的神龛下恭恭敬敬地一溜儿摆好几张八仙桌,负责主持的“知(支)客师”便叫出艳若桃花的新娘在桌前羞答答地站立端正,便声如洪钟地叫道:“月亮出来亮汪汪,闺女今天喜洋洋,感谢父母养育恩,闺女现在拜爹娘!”
闺女恭恭敬敬地拜完爹娘之后,“知客师”又手举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一一唱到娘家亲友的名字,唱到名字的人,便嘻嘻哈哈地走到堂屋的神龛前接受新娘的拜礼,新娘行了鞠躬礼之后,受拜的人就要往新娘面前的桌上丢钱,一块两块十块不论,名曰:“添箱”。表示对出嫁的女儿的一种祝愿和纪念。所以农家女儿出嫁,往往又叫“打发女”。
仪式完毕之后,再在堂屋里随便搭上几根长条凳,女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碎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恭贺新娘出嫁。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大家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之时,就站起身来,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等,唱到动情之处,新娘往往就哭得泪人一般,早已泣不成声了:“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新娘边唱边哭,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接着“秧歌队”又唱,大抵唱些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方面的流行歌曲,坐在堂屋里的姑娘小伙也对着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兴趣盎然。
往往月过三更,坐歌堂兴趣盎然之时,女方家帮忙的妇女们就要代表主人登场答谢歌友,腰间搂一个大大的洗脸盆,里面满满盛装着糖果瓜子,更多之时,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胡豆爆米花等,跟在后面的妇女手中更是攥着一大叠新崭崭的钞票,一角的,两角的,更多的五角的一块的,前面的妇女笑嘻嘻地散发糖果,后面的妇女喜滋滋地分发“唱歌钱”,唱与不唱,人手一份。也有爱占便宜的人开玩笑似地撒谎说没得到,又讨要第二份,但发喜钱的眼尖,记性好,故意抽出喜钱递去,当那人兴高采烈以为要得逞之时,发喜钱的妇女又迅速缩回手来,笑嘻嘻地拿钱在脸上上下摩挲,做出羞脸的动作来,逗得哄堂大笑。儿时的我们便经常去“坐歌堂”,只要坚持到最后,除了可吃糖果瓜子外,更可白得一份“唱歌钱”啊!确实令人兴奋刺激不已!
斗转星移,现在的婚礼已经很少再有“坐歌堂”的程序了,一切就好像电脑程序一般,虽是华丽时髦,但总觉得有些千篇一律,有些格式化。参加之后,心里怅然若失似的,总觉得比起过去的婚礼来,少了一份古朴,少了一份典雅,更少了一份生动和有趣啊!心里便无端地怀念起“坐歌堂”来,怀念那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夜晚,怀念那羞答答的新娘喜气洋洋的泪水,怀念那飘渺而又远去的歌声:“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