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珍珠泪吖 发表于 2021-5-17 13:32

海南闭关创作5个月,沈伟的《融》是怎样一个“艺术奇观”

“艺术家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在一个创作的状态,或者在一个思考的状态里,住在北京、上海就‘惨’了,天天有人请你去开幕、去饭局、去宴会。”编舞家、视觉艺术家沈伟笑说。

为了避开熟人,沈伟孤身一人,干脆躲进海南陵水的一个小镇,闭关创作了5个月。他在这儿不识一人,也看不到人,抬眼望去就是大海,只有古琴、绘画、书籍相伴。

艰辛的创作来自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邀请。闭关5个月后,沈伟潜心打磨的浸入式艺术现场《融》,6月11日将在上海的全新艺术地标——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行全球首演。
《融》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与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这个项目也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全新艺术品牌ARTRA “自定艺”的重磅项目,同时作为西岸文化艺术季2021梦中心特别单元首演。
届时,沈伟将牵手《舞蹈风暴》的明星舞者以及广东现代舞团、谢欣舞蹈剧场的37位舞者,呈现一场融舞蹈与绘画、摄影、文字、装置、影像、声音于一炉的浸入式艺术现场。这将是沈伟首次在中国大陆地区呈现其跨界艺术作品,也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作品《画卷》后其首次起用全国内演员阵容。

《融》计划展演6月11日至6月20日。每场观摩时长约1小时,共计进行10场。
“看不懂也无所谓,我保证好看、好听、好玩”

浸入式艺术现场《融》的创意来源于沈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潜心研究。

《融》可以说是为“西岸·穹顶”量身定制的。这里原先是一个荒草丛生的废弃空间,沈伟从中看到可能性,并在此空间的基础上重新出炉设计方案,前后修改的方案多达10个。

根据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圆形结构的特质,沈伟从《易经》中汲取营养创作,让《融》坐落其中。俯瞰下来,《融》外圆内方:圆代表乾,方代表坤,乾为天,坤为地,泛指天地,其中64个展位,代表64卦,象征万物。

观众的观演路线分为展览、影像、表演三个环节,由外圆至内方逐步拓展、逐步递进:37位舞者各自起舞,数百位观众穿行其间,近距离观摩他们跳舞,现场将放置上百个亚克力全透明立方体,每场演出会准备10加仑的颜料……走进《融》的现场,你仿佛步入了一个大场面的“艺术奇观”,人与万物在艺术的天地中互合为一。10场展演,每一场都不可复制。
从内容到形式,《融》都非常抽象,沈伟认为,观众无需担心是不是能看懂,“你看懂了,你理解的内容就更多,你看不懂也无所谓,我至少保证它好看、好听、好玩,让你很过瘾!”

因为疫情,跟随沈伟多年的制作团队被“困”在纽约和巴黎,沈伟必须重新搭建团队,起用中国班底。

制作团队都是新面孔,需要磨合,沈伟在创作之余,还有制作的压力,“非常辛苦,我想着就头疼!因为需要布局的地方太多了。”这样一个全新的项目,大家都不知道如何着手,胆量上是一种考验,而沈伟也在突破自我,尝试一个他从没做过的东西,他得一边尝试,一边带团队。

所有的构思和创作都在海南陵水的一个小镇进行。沈伟在这儿不识一人,也看不到人,抬眼望去就是大海,想买菜做饭,得打车出门。他带了几箱书,有《周易》《论语》和“四书五经”,他还自备了古琴和画画工具,一边看书一边研究,累了便画一会画、弹一会琴,去海边散散步,5个月就这么过完了。沈伟习惯了闭关创作,去年一人在巴黎待了9个月,并不觉得这是“苦行僧”似的生活。

早在2011年,沈伟就在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方米的大厅做过一个浸入式艺术现场《分与合》,与10年后的《融》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候就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把《分与合》带回来?沈伟说,再等一等吧。时至今日,他觉得时机成熟了。

《融》堪称《分与合》的升级版,“《融》里面包含了我这些年掌握到的创作经验,以及学习到的中国文化和智慧,但呈现方式更具创新意识,非常前卫,非常抽象。所以我一度担心,带这个作品回来会不会太早,会不会太冒险。”但落地上海,他觉得挺合适,“我很相信现在上海的包容能力和接受能力。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上海观众对未来艺术、对新兴现象有一种饱满的好奇心。”

早在1990年代,沈伟就开始探讨“跨界与多媒体”,《融》正是他在这个方向深度耕耘、关照未来的结果。

“艺术家需要引领世界做最前卫的作品。没有艺术家去做这样的实验,我们就没有未来,我们就老是跟着别人后面走、跟在别人后面做。未来是不存在的,未来需要自己去建立。”沈伟希望,带动中国观众对创新的认识、对未来的认识,刮起一股创新的风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南闭关创作5个月,沈伟的《融》是怎样一个“艺术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