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珍珠泪吖 发表于 2018-11-6 17:26

古道行 | 7公里山道上的贵州

堂安侗寨背靠弄抱山,三面环山,一面朝向山谷,谷中梯田万倾,云遮雾绕,看起来就是一座位于云端的寨子。一座座侗家民居沿半山腰地势较缓处而建,依山势走向而取舍,错落有致。站在观景台,可以远眺低谷中的肇兴镇。这里海拔935米,有村民160余户,800多人,以嬴、陆两姓为主,据当地老人口述,寨子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常言道“苗家住高山,侗家住水边”,深居半山腰的堂安,打破了这一惯常的说法。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5/335.jpg
从堂安俯瞰下面梯田层层

起点

堂安虽小,却很精致。顺着迂回弯曲的青石板山道,来到寨子中心,就会看到一座九层檐、四角攒尖顶的高大鼓楼。堂安就这么一座鼓楼,用材、做工、装饰都精益求精,足以撑起全村的形象,是整个村寨的灵魂。村民在此集众议事、踩堂祭祖、迎宾送客。鼓楼前的广场是歌坪,旁边有一座水上戏台,分别是堂安人逢年过节唱大歌和看侗戏的地方。民居则以鼓楼为中心,逐渐向外辐射扩展,如蛛网一般。小小的村寨,共有九个出入路口,每条路口都建有大小不一的寨门。寨中小径四通八达,全部由青石板铺成,往上伸向崇山深处的密林,往下通往山坳中的梯田。

优质水源是侗家人选择聚居地的重要标准。穿过鼓楼,沿着石板路往上,这里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是村民的主要水源。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堂安人才从“下面”的厦格寨搬来这里。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5/338.jpg
从田里劳作归来,村民们都会到瓢井喝几口山泉水。

泉水的出水口处雕有兽头,用来辟邪。泉水下方立着一块由青石打造的石斗,左右各有一凹槽,清澈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当地人把这口斗井称之为“瓢井”。

“瓢井”的水清爽甘冽,常年流量不变,可直接饮用。但是不允许在该处洗手洗脸,或洗涤物品。泉水的右下方,侗民们又修了两口水池,上水池洗菜用,下水池洗衣用,层层分明。

经过这几层利用后的泉水继续流,顺沟穿寨而下,通过沟渠浇灌了下面的千亩梯田,润泽着山谷中的草木,再往下,就一直流到肇兴。堂安丰富的水资源也滋养出堂安梯田的美景。

堂安的老支书吴坤龙告诉我,堂安二字是根据侗语发音“塘俺”雅化而来。“塘”即水塘的意思,而“俺”则是一种长于水中的植物名,人畜均可以食用。

堂安的先民原居住在“下面”的厦格,因为家里养的鹅不见了找到这里。他们发现这里有“俺”,有天然的水塘,那些不见了的鹅都产蛋于此。老人们于是知道这里是个宝地,于是搬来这里开田定居。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5/337.jpg
除鼓楼以外,风雨桥是侗寨的另一重要标志。风雨桥一般建在河边,高居大山的堂安因为没有河,所以堂安的风雨桥建在村寨下面的梯田里,虽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建筑,但那里也是堂安人劳作回家的必经之路。

老支书又说,现在我们想把“俺”这种植物找出来告诉别人,我们的名字来源于此,不知道为什么,找遍了整个村再也找不到这种植物。

堂安虽藏于深山,却来头不小,它是中国和挪威两国政府合作建立的唯一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也是贵州四个生态人文保护区之一(另三个是梭戛、隆里、镇山)。

因为这个原因,堂安在国外的知名度比国内要高,每天有不少外国游客来此参观。

堂安的寨门口有一棵杉树,叫做卡斯特龙树。从碑文得知,2002年栽下的这棵杉树,纪念的是一个对堂安有特殊贡献的挪威人约翰·杰斯特龙先生。上面记载,约翰·杰斯特龙(1952~2001.4.6)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博物馆学家。他是中挪文化合作项目贵州生态博物馆群的顾问,曾于1995年、2000年两次到堂安进行科学考察。

杰斯特龙认为这里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寨空间布局合理,加上独特的梯田风光,是建造一座生态博物馆的理想之地。在他的努力下,堂安成为国内首个贵州生态博物馆群落中的一部分。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5/342.jpg
在村寨最“上端”的一片传统侗族吊脚楼建筑中,坐落着生态博物馆的“资料信息中心”。馆内浓缩了整个堂安社区的诸多文化信息,还有介绍堂安生活和民俗的图文影像,也有一些当地手工艺和旅游纪念品的展示。

“生态博物馆”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发轫于法国的文化保护运动,是对社区的自然遗产和人文遗产进行整体保护的新形式。其基本观点是:文化遗产应原状地被保护和保存在其所展示的社区和环境中,从而使这种文化能够正常地延续下去。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这是一种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形态。它没有固定的馆舍,整个堂安侗寨及周边环境都属于“博物馆”的保护范围。

1999年,堂安生态博物馆正式开建。可惜杰斯特龙先生却并没能够等到开馆。2001年4月他在俄罗斯西伯利亚从事考察时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挪威老人去世之后,生态博物馆的名字越来越少被人提起。老支书不无遗憾的说,如果那个杰斯特龙没有去世,堂安的现状应该比现在更好。

堂安的清晨很美,梯田和村庄总是笼罩在一层薄雾里。而夜晚的天空星光璀璨,仿佛能伸手够到星星。每天在这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喝天然的泉水,坐看云起云落,感觉身体也变得轻盈起来。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5/341.jpg
生态博物馆的信息资料中心

在堂安的日子,我常常去梯田里拍照,认识了一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嬴勇文。他告诉我,博物馆的工作主要就是记录。他每天用相机记录堂安的变化和村里的日常生活,然后将这些图片和影像上传到生态博物馆的公众号上。

什么原因让堂安当初在贵州众多的村寨中脱颖而出,让挪威专家选择于此建生态博物馆?嬴先生告诉我,堂安的自然环境特殊,因为高海拔的侗寨很少。这里的环境隐藏着某种脆弱性,因此实行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具有示范意义。不过现如今,山下的肇兴在发展大众旅游的洪流中滚滚向前,山上的堂安人很难不被打扰。在鼓楼聊天的村民们说,过去去肇兴吃一碗粉只要五块钱,现在要十块。在这场的旅游发展大潮中,肇兴收取了门票,又拉高了这一带的物价,而堂安人其实并没有从中分到什么好处。

不难发现,肇兴的商业模式,如今正以一种缓慢的方式影响着这里。比如肇兴的旅馆很多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外面包了一层木质外墙,传统的侗家建筑只有两层高,而这种新型的建筑大多有四五层那么高。

现在,这样的建筑在堂安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村寨稍微边缘一点的位置,明显正在施工的水泥房子就有好几处。当这些又高又大的水泥房子立起来,后面的那些建筑就会被挡住。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说:堂安曾发生火灾,这里的村民们迫切地想把两层木楼拆了盖新砖房。他们要改善生活质量的诉求我们非常理解。不过,这里是一个生态保护区,保护这里的原生态和村寨的整体面貌是博物馆的工作。因此我们会和村民们谈心,劝说他们尽量不要拆旧房子。或者,双方相互妥协,用木板把新建的砖瓦房包起来。这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之间,尽量维持平衡。http://image.thepaper.cn/www/image/11/916/366.jpg
堂安的萨堂里供奉的一把纸伞,象征着侗民的保护神萨玛。

穿越梯田

从堂安到肇兴有一条徒步路线,名叫“堂兴古道”。因为一路可看见壮观的梯田美景,近年来颇负盛名。这条路,其实就是以前村民们上下山、务农走的一条古老山道,全程七公里左右,大部分路段都有铺石并在近年维护过。

在堂安住了两天之后,我开始背起行囊,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徒步下山。从堂安到肇兴看着很近,其实还要绕不少山路才能到达。据寨老说,公路开通以前,过去堂安人只能肩扛背驮踏上这条古道,将一些山货背到肇兴,再贩卖至县城,换回食盐和所需的生活用品。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堂安的公路开通后,这条山道本地人就不再走了。反而近年来一些徒步爱好者会来到这里,特意走一下这条古道。

堂安侗寨的海拔是935米,肇兴侗寨的海拔410米,五百多米的海拔落差造就了这一路上的梯田景观。梯田和山峦间的石板路很明显,只要沿着石阶往下走基本不会迷路,单程徒步大约两小时左右。

3098160346 发表于 2018-11-12 22:11

{:11_431:}{:11_43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道行 | 7公里山道上的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