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abcdefg杨荥

[交流共享] 【龍泉有戲】 龍 泉 看 戲 四 人 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官城北 发表于 2014-4-22 09: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口气读完佳文,犹如自己亲临龙泉驿演出现场观戏。
这句话说得很好“給了這些為了生存,為藝術而苦掙扎在 ...

    老師過獎,謝謝臨帖感言。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3 23:12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川 发表于 2014-4-22 09: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完诱人的文章,为川剧有一批民营剧团,不辞劳苦,在川剧园地里辛勤劳作而感心慰。谢谢你们,遥祝你们在今 ...


     為日趨勢微的川剧及困境中的藝人作點宣传、實為應盡之責。
         謝謝老師臨帖給力。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3 23:32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夫山泉 发表于 2014-4-22 09: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笔法,惟妙惟肖真实的展现了赵丽班主的川剧团的现状。



          謝“山泉”老師臨帖!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3 23:38 编辑

发表于 2014-4-26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川剧团为求生存,同时也为追求艺术,锻炼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民间川剧团的的确确是个藏龙卧虎之地,看了家门老师的报导后,吾对《青白江青年川剧团》的敬意油然而生。争取明天到龙泉看看剧团的精彩展示,体验体验观众的文明之风。
    谢谢精彩生动的好文笔!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06295dxj 发表于 2014-4-22 20: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跟随杨老师的文字去了一次龙泉!


   謝謝鄧老師臨帖關注!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6 08:53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惜川剧 发表于 2014-4-22 22: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杨荥老师的美妙文笔!我这个人比较懒一直以来都不喜欢到处跑,也不喜欢热闹。川剧论坛每次网友会几乎都 ...



    有幸與君同行,受益匪浅,謝謝撰文助力.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6 09:17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zhengfeng1234 发表于 2014-4-23 11: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文章,好报道,好似我也去了一趟龙泉啦!顶起!顶起!祝贺楼主获精帖.



    老師如蒞蓉,在下陪赴龍泉,再盡地主之誼!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昏子O 发表于 2014-4-23 16: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趙兄,你不愧当过县文化馆馆長来的呵,写的文章那是頂极的,你報道的各地川剧典故也是新鲜的,感谢了,你 ...



         愧受兄臺美言,多謝盛意,至犍定尊囑相晤!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6 10:04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坚守 发表于 2014-4-26 08: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民间川剧团为求生存,同时也为追求艺术,锻炼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民间川剧团的的确确是个藏龙卧虎之 ...


    謝謝老師臨帖關注,“青川”確值一顧,明日折戲:祝此行如意!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4-26 10:16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梨園記實】
                                         
                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拍摄

《唱着活着》---- 记录流浪的“火把”川剧
  
                                              據(中国新闻周)记者/陈薇



      流浪的“火把”川剧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49_977307.jpg


稀稀两两的村民正在观看川剧团的演出。摄影/ 赖武



  日渐老去的观众,终生漂泊的剧团,作为一项民间艺术,川剧似乎终将落寞地隐去,然而依然有人在顽强地坚持,只不过这只是他们谋生的技能,他们唱,是为了活着;而要活着,只好不断地唱着

  

                                                                             本刊记者/陈薇 (发自成都)


  这是让导演赵刚印象深刻的一张照片:

  一个女人穿着黑色貂绒上衣、皮裤和高筒靴,坐在一排五颜六色的戏服前。圆润脸庞上带着浓重的舞台妆,粉白肤色、大红眼影,嘴唇右上方还点了一个黑痣。传统与现代、舞台与生活的杂糅,显得整个画面荒诞而滑稽。

  照片说明是:赵丽,38岁,四川省泸州市人,成都市青白江区花园沟青年川剧团班主,一个班子十来人的饭碗掌握在她手上。

  这张照片打动了赵刚。作为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他找到了这个民间川剧团的演出地,驻团三个月,拍摄了一部以此为题的纪录片:《唱着活着》。

  “信仰是活在舞台上,传统文化是活在戏里,现实就是挣钱吃饭。”在与这支流浪的川剧团朝夕相处三个月后,赵刚这样总结如今民间川剧团的生存状态。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4_074098.jpg

成都电视台纪录片导演赵刚。图/ 受访者提供



  “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



  剧团的演出时间,固定在每天下午2点半。从中午12点起,就有老人陆陆续续前来候场。

  身子骨还硬朗的,骑着电动车、四轮摩托突突地开进来。腰间别着音箱放着《荷塘月色》、背着手,晃着水杯,佝偻着步行而来,还有的拄着龙头杖、穿着中式大褂,被中年儿子搀扶着颤巍巍踱进来。

  有一位出了名的“孝子儿”,每天开车送偏瘫的父亲来看戏。停在门口,再把父亲从车里抱出来坐上轮椅,推进剧场。

  演出场地是成都市新都区美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其实就是一座建在河上的水碾房。两面是留了孔洞的红砖墙,蛛网般的电线穿过木制三角屋顶,顶上挂着破旧的彩旗和宫灯。一位老人家说,他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现在和上世纪60年代几乎没什么差别。

  恍惚之间,半个世纪凝固了。所有的颜色全都褪去,似乎一切都蒙着灰、罩着尘。

  只有当锣鼓敲响、射灯啪地一声亮起,当演员们身着大红大绿的袍、咿咿呀呀地唱起,舞台上才出现一个异常明亮、精神抖擞的世界。

  “哎呀,夫人呐,人家王尚书那女娃子,柳腰身细骨骼,知诗书有品格,除了肚脐眼一节巴都没得哦!”花枝招展、巧嘴滑舌,赵丽扮上的媒婆一张口,立刻就把老人们逗乐了。

  讽刺一个贪婪好色的公子哥儿,“唉哟喂,你的口水都要把脚背打肿了!”

  有时候冒出一些川话粗口:“我的仙人板板!”台下又笑。

  自古以来,“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养成了达观幽默、苦中作乐的性格,川剧语言亦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如此这般的插科打诨挺有“笑果”。

  国营剧团也有这些,但民营剧团的“尺度”更宽松,前者多演出中规中矩、连站位走姿都规定好的折子戏,而民营剧团除了周末演出折子戏,平时多是没有台本的条纲戏,只有故事情节和角色分配,演员在舞台上唱了这句想下句,演得好不好,能不能将13个半韵脚押对,能不能把故事情节说清楚,又做到每场都不一样,要看演员平时的功底,当然,如果能在唱词里加点典故传说就更好了。

  即兴演出,出纰漏的时候当然也很多。

  “钱呢?我没有钱。”有一次,一位演员竟然说出了“钱”这个现代词语。

  对戏演员没有紧张,挤挤眉,顺嘴接过:“我这里有二百银两,你拿去便是。”

  有时,演员下台时打招呼说:“拜拜!”

  观众大多一笑了之,并不深究。观众宽容,演员们也渐渐随意起来,身在舞台,小动作不断。比如,将边角歪了的地毯踢踢正,或是将占了太师椅睡觉的黑猫赶下舞台去。

  有一次,班主赵丽演衙役,别人还在唱着呢,她忽然下台来,走到卖票的那儿数数钞票。她在台上做背景百无聊赖,暗暗数了今天的观众,立刻下来对账了。

  正在拍摄的导演赵刚和摄像钱戈惊讶地不知该怎么办,可舞台下的老人们见怪不怪。他们稀稀落落地坐着,有人眯着眼听得入迷、手指在腿上打着鼓点,有人低声聊天,还有老人支撑不住打起了呼噜。时常有人起身添上茶水,或者穿过舞台去厕所。这时,竹椅便吱吱呀呀地响成一片。

  不过,时间一长,赵刚渐渐明白,老人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是这样一种主场氛围。他们的老花眼看不清电视,更不会玩电脑,到这里花10块钱,茶水管够,还能重温年少时的安逸和乐子,这就够了,如果想在四川省川剧院、锦江剧场这样的地方获得这种享受,一次至少得花150块钱。

  跟了剧团三个月,赵刚发现,这个市场虽然以老人为主,但却不乏铁杆粉丝。在石板滩,一位虔诚信仰佛教的老人,几乎每个月都给团员们发奖金,每人100元,年纪最小的演员丹丹独有200元。大多数老人们给剧团送油、送米,就连自家种的一把小葱、一把青菜,也塞在摩托车后座小箱子里带过来。

  有一次,一位96岁高龄的邓爷爷给团员们送来了猪肉和小菜。赵丽力邀邓爷爷一起吃饭,老人推辞不肯,只说吃过了。

  “邓爷爷,你对我们角儿这么好,过几年你满100岁了,我们免费给你唱戏!”赵丽吞了一大口饭。

  老人家有些不好意思,“免费都说起了……”有些感动,有些意外。赵丽接话,言中有深意:“我们的立场是免费,但你到时候有什么心情,那是你的事噻!”

  话音刚落,团员们都笑起来。

  寿辰也就罢了,赵丽最心酸的是参加戏迷们的葬礼。川剧界内流传着一句俗语,“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她剧团的观众,最年轻的也有45岁了。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1_214089.jpg

2012年,前台锣鼓喧天的同时,后台的演员趁隙哄孩子睡觉。摄影/ 赖武



  火把聚散


  第一天在剧团吃饭,赵刚没怎么吃饱。

  剧团12个人,只有3样菜。一大盆蘑菇汤,一个青菜,通常再加一个俏荤(素多荤少的传统川菜),吃到底朝天,将将够。

  演员们用痱子粉打底、色拉油卸妆。舞台周围搭出一张张床板,再用被单、布条一围,便是演员们的住处。装着秋冬衣服的箱子还没有打开,指甲剪、充电器、卫生纸等各色生活用品混杂着堆在一块。夜晚,娱乐生活只有三样:出门遛弯,打麻将,或是窝在蚊帐里看租来的影碟。

  每人每天的平均收入是40块钱,吃住算是团里的,一个月的净收入在千元左右。

  身为城市人,赵刚难免觉得这样的日子寒酸而辛苦,但他很快发现,这又似乎是团员们最合适的选择。

  团员严老五曾想应聘临时工。老板问他,你会钳工吗?严老五说不会。

  车工呢?还是不会。严老五主动提议:“要不,我去搬石头吧?”

  没想到老板嫌他太瘦,拒绝了,严老五一气之下回到班子。

  团员们大多自小习艺,小学初中都没有毕业。尽管有人开过茶馆、餐厅,卖过百货,也去浙江等地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但最后还是忍受不了一天10多个小时的繁重劳动,重操旧业。

  川剧是他们略显黯淡的人生中唯一的自信。一天中至少两个半小时,他们是舞台上的驸马爷、状元郎、帝王将相或是书生小姐,是拥有目光与掌声的“角儿”。“有时候,换上一身戏服,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变了一个人,”团里最年轻的演员丹丹说。

  川剧一度辉煌。作为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建国后,几乎每个县都有国营川剧团,每个镇都建了剧场和戏台。文革十年中,川剧被当作“封资修毒草”扫除掉,只有几个剧团依靠移植样板戏而苟延残喘。直到1979年后,川剧舞台才得以开禁。

  从1980年起,团员严老二、严老五兄弟俩便跟着爷爷四处演出,座唱(不表演,坐着唱)挣钱。1角钱门票,红火时能有观众1000多人,“十里八乡的,点着火把就来了”——“火把剧团”的称呼即部分来源于此。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电视电影、歌舞厅等娱乐方式兴起,县一级川剧团纷纷垮台。班子各自组合,形成面向底层的民间川剧团。

  赵丽的剧团很是典型,包括四对夫妻、解散了的县级川剧团演员以及几位川剧票友,交织着亲戚、老乡、朋友等各种关系,剧团得以维系,便是靠着这各色情谊,加上一股子江湖义气。

  不了解川剧的外地人,只知道变脸、吐火等绝活,国营剧场也乐得安排这些戏码给他们看。民间艺人们也会变脸,却不愿意过多表演。对川剧,他们有着另一种自尊。在他们看来,唱腔、表演才是川剧的精髓,而变脸这些不过是哗众取宠的技艺罢了。

  在音响、服装、道具等硬件条件方向,花园沟剧团完全不能与国营剧团相比。

  以前用牦牛尾巴制的假胡须,现在只能买钓鱼线了。上好的丝制蟒袍,“川货”要上万块,他们只能买几百块钱的“西安货”。还有一些川剧角色专用的行头,比如关云长的“夫子盔”、吕布的“排苏”,他们只能找别的衣服将就了。

  赵丽曾拜会四川某国营川剧团。一见面,团长随意问了句:你们团里有多少人?

  赵丽回答:12个。

  本来歪着身子的团长立即挺直了背,嘴角流露一丝笑意:“那你们的乐队怎么办?”

  “嗨,还乐队!”赵丽无语了。

  通常五六个人的乐队活计,赵丽的老公严老五一人包了,他脚踩小锣,左手打鼓和梆子,膝盖上是钹,还要吹唢呐和帮腔,从来不闲着。

  剧团有着自己独特生存路径:在乡镇上及城乡结合部,租下便宜场子演出。行头简单,聚散无时。一旦没有观众、入不敷出,再行迁徙。呆在一个地方的时间,多则几年,少则一月。他们是川剧里的吉普赛人,逐观众而居,为生存而流浪,泸州、永川、安顺……赵丽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地方。

  2008年,他们曾打算定居花园沟,无奈观众太少,难以为继;2011年,他们迁往石板滩,没想到,8个月后,政府的一纸拆迁通知发给剧团房东,石板滩镇计划构建旅游文化古镇,打造独具客家风情的成熟社区,为此,剧场租下的围棚被列入扩路拆迁范围。

  最后几星期里,一边是剧团照旧唱戏的高昂锣鼓,一边是工人抡起大锤砸墙的咚咚闷响。眼看着躲不过推土机,剧团才遍寻周边,最后在泰兴镇退休干部的帮助下,租下水碾房一年。

  因拆迁而迁徙,或许是花园沟剧团进入21世纪的“时代特色”。

  火把一词的另一含义是,剧团一定要有演员愿意唱、有观众来捧场,就像有人举起了火把,火焰才能不熄灭。在成都及周边,这样的火把剧团尚存十四五个。

  然而,年轻人不懂川剧,也不看川剧。最滑稽的一次是,赵丽刚挂出下午开演《一代名妓》的黑板牌,一位年轻人探头探脑地问:这里是不是有“那种服务”?



http://pic.newssc.org/0/12/38/95/12389552_937633.jpg

2009年,13岁的丹丹正在上妆。摄影/ 赖武

生财之道


  2012年3月底的一天上午,赵丽挂出牌子,当天上演的剧目是《观音得道》。组里最年轻的演员、16岁的丹丹扮上观音行头,拿上插着柳叶的花瓶,上了一台农用车。旁边,赵丽和另一位女演员扮成童子。压阵的是严老二的锣鼓。还有一只活鸡,被塞在丹丹面前。一行人,敲锣打鼓地前往附近寺庙为观音菩萨烧香,顺路游街招揽观众。

  丹丹小学还没有读完便跟着父母跑江湖,因天资聪颖成为团里的台柱子。身为90后,她喜欢上QQ、看韩剧、绣十字绣。

  当然,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今天的“观音”。游街一个多小时后,农用车意外在街上爆了胎,众人颇感狼狈,赵丽出言安慰:“这是观音在考验我们的心诚不诚!”

  赵刚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仗,只是好奇地跟着。

  从东佛寺回来,观众果然爆满。演出快结束时,丹丹演的“观音”端坐于高台之上,朗声说道:“吾当不能久留在这石板滩内,随吾带来这灵符数张,以保这世人平安。”另一位穿着马褂的男演员用刀割开了鸡的喉管,将鲜血淋在地上的“灵符”,嘴里念念有词:“天无忌、地无忌、年无忌、月无忌、日无忌、时无忌……”

  仪式结束,买卖上场。“下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平安宝符,5元一张,抓紧时间。”

  45张灵符很快就抢光了,有阔气的老板扔下120块钱拿走一张,赵丽有些恼火:“早晓得卖它个200张就好了。”

  虽然赵丽解释这是传统的“开光点相”仪式,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不过是民营剧团被迫想出的生财之道罢了。

  经济困窘,精明的赵丽不得不尽一切可能赚钱。承接红白喜事,2000块一场,末了,她还会找主人讨些红包,“这么多钱都出了,再给角儿们一点小钱,保管给你办得漂漂亮亮的!”

  平时演出,也会特意安排一场苦情戏,赚取老人们的眼泪之余,还会有包着钱的假花放在舞台上。

  赵丽甚至考虑过,晚上请一个歌舞剧团过来驻场,收取场租。这些歌舞剧团当然不是单纯地表演唱唱歌跳跳舞,考虑到团里还有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尤其是16岁的丹丹,最终作罢。

  丹丹的床,就在舞台上的幕布之后。她曾有意出外闯荡世界,却因未满18岁而遭到妈妈的坚决反对。

  前不久,剧团参加一次比赛,丹丹被一位得过梅花奖的川剧名家看中,当场收为弟子。老师有意让丹丹进入川剧学校学习,但丹丹父母的态度却是淡淡的,不置可否。

  赵刚打听到其中缘由,大约是为了丹丹还在上学的妹妹考虑,爸妈希望她能继续赚钱养家。他有些心痛,但身为外人,终不能多说什么。

  作为一个记录者,赵刚觉得,无法用道德或法律来衡量这些民间艺人,他感到他们坚持的某种自尊,也感到生存中的许多无奈,日渐老去的观众,终生漂泊的剧团,曾经的热闹变成了残垣断壁,“火把”是否终归要熄灭?

  纪录片拍摄结束后,一个新的动向或许可以作为这个思考的一个注解。2012年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振兴川剧”号召30周年,在赵刚的帮助下,花园沟青年川剧团于8月成功申请到了成都市文化局提供一笔四万元的援助经费,他们是唯一获得这项援助的民间剧团。

  这是赵丽30多年民间川剧表演生涯中,获得的第一笔政府拨款。“太多了,不知道该咋用。”她一边摘菜,一边淡淡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本来透着精明和泼辣的面孔,因为这天唱得时间长了些,显出些不常见的疲惫。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焦“青川”】

            12人的小戏台 演绎戏剧人生


                    據2013年01月30日 成都日报 记者 严斌  实习记者 李颖


    编者按 2013年初,一头沉睡千年的镇水石犀在天府之国的中心出土,考古专家判定这或与李冰治水相关,并称这一发现或改写中国雕塑史。源远流长的历史不仅给成都平原留下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富饶土地,更给这片土地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民风民俗……从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走四方 人文地理最成都”专栏,用记者的视角关注那些不被大众所熟悉抑或相对冷僻的人文地理,以此来记录成都平原的风物之韵、人情之味,见证其现状,思考其未来。同时欢迎读者提供相关线索。


    “贤夫人何必把我劝,这件事总有渊源,刘璟老贼行奸判,多少忠良遭含冤……来了,夫吃皇家禄,妻沾雨露恩……”咿咿呀呀的唱词和念白伴随着锣鼓声、梆子声从劣质的音箱中传出来,回响的声乐和戏台上的灯光顿时让蒙了灰的老旧屋子鲜活起来。17日下午两点,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当天的剧目《陈三两爬堂·上本》在新都区泰兴镇美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准时开演了。


    随着现代艺术形式冲击,川剧等传统剧种市场逐渐萧条,但至今,仍有一些“火把剧团”散落民间,或在茶铺中演出,或以唱红白喜事为生,


    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就是这样一个民间草根剧团,该剧团还被《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广泛报道。不过,萎缩的观众群、演出场地的消失也致使为数不多的草根剧团生存境况日益堪忧。所幸的是,成都市《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日前正式实施,按照“保护、继承、改革、创新”的方针,规定市域范围内开设川剧少年班,新创、复排川剧剧目,扶持川剧演出等9个重点项目都将不同程度得到补贴与资助。作为该政策的受益者,清泉镇花园沟盛龙青年川剧团通过申报成为2012年唯一获得援助的民间草根剧团。


    12人的“火把剧团”  建在河上的水碾房当演出场地


    粉白的肤色、大红的眼影,坐在一把小竹椅上,对着放在面前小木箱上的镜子上妆、描眉之后,戴上假发套,插上各种“塑料”宝石发簪……当记者来到泰兴场镇边上的这个小剧场时,正好碰到剧团的班主赵丽坐在大门口化妆,虽然化妆品廉价,道具简陋,她每一个步骤都毫不含糊。


    演出场地其实是一座建在河上的水碾房,这是一座老旧的红墙砖瓦房,房梁上挂着蛛网般的电线和一些蒙了灰的小彩旗、红纸灯笼。砖和水泥砌成的简易小戏台下密密麻麻摆着近百个竹椅,戏台背后和大堂旁都是油纸布搭起来的演员“宿舍”。“班子的成员来自四川各地,包括4对夫妻、解散了的县级川剧团演员和几位川剧票友,我们都是亲戚、老乡、朋友的关系。”今年38岁的赵丽是泸州人,13岁起就开始在重庆永川大河川剧团学习和演出,如今是这个12人组成的“火把剧团”的班主。人少却也并不影响剧团的演出。夫人、衙役、媒婆……赵丽说自己各种角色都能唱,每场戏剧团的人都分配好了角色,伴奏也都由她的丈夫严老五一个人包了。


    “我们唱的是没有台本的条纲戏,只有故事情节和角色分配,往往是唱了这句想下句,可能下一次的唱词又不一样了,唱得好不好,13个半韵脚押得对不,就要看演员平时的功底和个人文化水平了。”当天扮演进士李九经的严黄河说道,每个人都只记自己在戏里被分配的角色和唱词,至于这场戏是历史故事还是民间传说,大家也都不清楚。虽然是一个民间的草根剧团,环境简陋、条件有限,但让赵丽感到颇为自豪的是,剧团每天一场戏,一年下来不会有重复的,“我们有四五百个剧目轮着演,如果重复,观众就不爱看了。”


    剧团的希望  定期给孤寡老人演出


    说话间,一辆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开进了大门,“黄大爷、王婆婆今天来得很准时嘛。”坐在大门口的赵丽一边整理头发,一边同他们熟稔地打招呼。78岁的黄相大爷说,自己和老伴王家秀都是川剧迷,2012年4月从朋友处听说泰兴有个川剧团之后,几乎每天下午都从新都城区骑着摩托车带老伴过来看。


    川剧界流传着一句俗语,“过一年就少一排观众”。赵丽说剧团的观众,最年轻的也有45岁了。很多人认为对于草根剧团来说,最大的隐忧是观众群体,老一辈的人慢慢逝去,年轻人都不爱看戏了。然而赵丽心中的担忧不止于此。“最难的是场地。费用高了出不起,地方窄了又容纳不下。”谈起对未来最大的担忧,赵丽脱口而出。


    “将来没人听戏了怎么办?”“还有观众就唱。”对于这个问题,她回答得同样爽快,仿佛在脑中思考过无数遍。“我们角儿”是赵丽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20多年的戏剧生涯已经深深烙印在她的生命里。泸州、永川、安顺……赵丽已经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地方,一直四处流浪的剧班在早前的三年里,曾落脚于青白江区清泉镇花园沟村,村支书彭兴树无偿给剧团提供了演出场地,还自掏腰包每月补助他们100元伙食费,赵丽至今仍对彭兴树的帮助很感激,“他唯一希望的就是我们定期给花园沟村孤寡老人福利院的老人演出。”


    获得4万元的援助经费  想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


    几经周折,在泰兴镇一些热爱川剧的退休干部帮助下,剧团最终有了现在的落脚地。“现在的场地虽然能容纳百来人,但每天也就能卖出二三十张票,每天收入300块左右。”赵丽有些无奈,身为班主的她,不仅要管大家的吃住,还要负责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她说,如果没有2012年8月从成都市文化局申请到的4万元援助经费,这个班子可能已经散了。赵丽口中的4万元援助经费来自于《2012年成都市促进川剧发展工作实施办法》。办法指出,每年安排全市川剧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以项目管理的方式,对川剧艺术的人才培养、创作展演、推广普及、传承研究等方面给予扶持。据悉,他们是2012年唯一获得这项援助的民间草根剧团。对于这4万元的用途,精打细算的赵丽已经有了计划,“一是补贴日常开销,保证不停演,二是添置道具。”她告诉记者,为节省开销,往年这个时候剧团已经放假了。“现在的场地租了一年,每个月600元,今年5月到期,但是这里观众太少,搬走是迟早的事,但还不知道搬到哪里去。”赵丽皱着眉头有些心烦意乱地说道,要是能有一个固定场地可以一直唱就好了。

    记者手记    民间草根剧团    自身还需努力


    虽然川剧的观众群日渐萎缩,但还存在一部分“戏迷”,这些人尤以上了年纪的人为主,因此这些草根剧团也就还有一定生存空间。据统计,成都市目前仍有数十个民间草根剧团活跃在乡野市井中。经过几百年发展的川剧,不仅是老百姓业余消遣的娱乐方式,更是极具特色的地方传统文化,2006年川剧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后各种扶持振兴措施相继出台。2012年7月,花园沟青年川剧团通过申请才获得了市文化局4万元的资金援助。成都市《关于促进我市川剧发展的意见(试行)》的出台,给民间草根剧团送上了丝丝甘露,但要获得长久的生存之道,民间草根剧团仍需不断探索尝试,编排观众喜闻乐见的新剧目、创新表演形式、进学校演出培育观众,或者发挥他们的人才优势,与我市正在大力推广的百姓故事会等紧密结合,或许草根川剧团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严斌    实习记者 李颖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聚焦“青川”】


          原生態纪录片《生存之唱》  

                                                                   (中國人民大學)


                                  http://bbs.mala.cn/thread-8730650-1-1.html


                          记录底层川剧艺人的真实生    【人大09广电纪录片】

发表于 2014-4-27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好!!!

发表于 2014-4-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着完文章真有身恤龙泉之念

发表于 2014-5-1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趙兄,你不愧当过县文化馆馆長来的呵,写的文章那是頂极的,你報道的各地川剧典故也是新鲜的,感谢了,你如有机会到犍,本人尽地主之谊就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故事:17岁川剧女孩与她的草根剧团(组图)

【2014-02-20 09:30 】 【来源:齐鲁网 】

[提要]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的花园沟川剧团是一个流落于乡村的草根剧团,团里十几人均是来自外地的川剧演员。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生存条件和现状非常让人担忧。在那里,我初识团里的当家花旦主...


成都市青白江区清泉镇的花园沟川剧团是一个流落于乡村的草根剧团,团里十几人均是来自外地的川剧演员。这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生存条件和现状非常让人担忧。齐鲁网发 徐世英丨图文


 一直以来,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川剧的延续,奔波于各个乡里乡村,出场演出费极少,表演却认真卖力。



 2012年3月,他们从青白江区清泉镇来到新都区泰兴镇,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演出场所,拥有了一大批爱好川剧的老年观众,也使得他们的生存环境相对稳定。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39856.jpg
  在那里,我初识团里的当家花旦主角、台柱丹丹。那年,丹丹17岁,却有十年的演艺生涯。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46387.jpg
  这位出生于宜宾川剧世家的女孩,父母亲都是团里的演员,七岁跟着团里师爷学艺,边上学边演出。凭借良好的台风,精湛的演艺 ,丹丹成为剧团里的当家花旦、台柱子。每场演出都是曲曲婉莺,身手非凡,是老少观众喜欢的女演员之一。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46512.jpg
  从学艺开始到现在,她跟随父母不知转碾过多少地方,演出数百场,却过着居无定所,颠簸游离的生活。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49340.jpg
  不演出的时间又没地方去,只能呆在剧团简陋的临时住地,靠电脑手机上网打发时间。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49465.jpg
  问及以后有什么打算,她很认真地说:“我要一直演下去,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希望能在演艺圈有所为。”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53215.jpg
  看着这个满脸还是稚气的小女孩,我不由得一阵心酸。像她一般大小的孩子本应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在学海里拼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她却早早地担负起生活重任。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55887.jpg
  1400元的工资加上少量的花钱,就是她一个月演出的报酬,还要走村串户地上门演出,为的只是养活自己,养活剧团。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59028.jpg
  由于丹丹,短短两个月中,我三次到泰兴拍摄,并把照片送给她们,并随着跟丹丹的交流增加,心里愈发对她喜爱。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59153.jpg
  她给我的积极向上,阳光开朗,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让人甚是喜悦,从内心由衷祝愿她今后会过得更好,愿望早日得以实现。


http://pic5.newssc.org/upload/news/20140220/1392859859278.jpg

在我拍摄后不久,花园沟川剧团搬离泰兴。如今,丹丹仍在各地繁忙的演出中。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5-4 13:00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leoam2011 发表于 2014-4-28 21: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着完文章真有身恤龙泉之念



          謝謝老師臨帖關註.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5-5 00:27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旺久商城 发表于 2014-5-1 19: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趙兄,你不愧当过县文化馆馆長来的呵,写的文章那是頂极的,你報道的各地川剧典故也是新鲜的,感谢了,你如 ...



     謝謝老師臨帖關註.

发表于 2014-5-10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武侠小说之所以能吸引人,http://网易论坛bbs.163.com.oneifeng.com/images/01.jpghttp://网易论坛bbs.163.com.oneifeng.com/images/02.jpg人物名字取得潇洒帅气灵逸动人占了很大因素。王重阳、黄药师,这一听就是一代宗师,你要改成王老根、黄药匣子,气势顿时逊爆了;

发表于 2014-6-5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在龙泉哪里演出啊,谢谢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