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研墨

第二届“全国温馨感人博文帖文大展贴”征稿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个,有的话,随时甩上来,咔咔咔咔
现在这些做好事的,越来越少了,哎,,

发表于 2012-2-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弘扬中华文化主旋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乡下村夫 的帖子

  春天的思念  
 文 / 邓四平
    突然间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心中顿感悲痛万分,想起母亲勤俭节约﹑任劳任怨而又默默无闻的一生,我的眼泪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来了。
    儿多母苦.小时侯,我们一家兄妹四人,父亲一直体弱多病,家中全部生活的重担自然也就压在了母亲一人的肩上。每天天不亮,母亲便第一个起床,打扫裁缝铺,拆卸铺板门,接着又要忙着挑水,砍猪草,做完这一系列繁杂的家务活,父亲和我们若还未起床的话,母亲便会在堂屋里唠叨,借责备父亲来教育我们。我们便赶紧起床,煮饭的煮饭,读书的读书,各忙各的事情去了。
    接着,母亲又要忙着调试缝纫机,注油、上底线、穿针,检查车轮皮带松紧等等,然后引燃枯炭放进火熨斗里,以便剪裁时熨烫布料。等这些准备工作刚刚做完,往往天已大亮,顾客随后登门了,母亲一边吃饭一边拿着卷尺为顾客丈量袖长、胸围、襟长等等,并将数据记录在尺码单上,母亲往往顾不上将饭吃完,便在一张宽宽的长木桌上,铺开布料,用一只小碗舀上一碗凉水,吸上一口,朝着布料“扑”地喷去,将布料“扑”地喷湿,那场面就像道术高深的道士使法一般,接着用火熨斗将布料来回熨平,烫干,再用剪刀“嚓嚓嚓”熟练地剪出前襟、后襟、袖子、衣领等部件,将这些部件在锁边机上锁完边后,边可踩缝纫机逢合了。
    母亲技艺娴熟,一件衣服往往一小时左右便可缝好,但母亲却从未马虎过,只要发现了一点儿跑线的地方,便要返工重做.那时侯,缝一件衣服可以得二角五分钱,母亲为了多挣点钱,常常是从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忙到深夜一两点钟,很多时候,我们一觉甚至两觉醒来,仍能看见母亲坐在缝纫机前弯腰弓背佝偻而忙碌的身影。当然,每天一放学回家,我们兄妹四人常常也要被安排去帮忙用手工钉纽扣,有时候为了提早完成任务,也会敷衍了事,为此,常常受到母亲的责备,说钉纽扣和做人一样,要踏实,不能敷衍了事,不然不长久,精工才能出细活儿。但母亲却从不允许我们陪她熬夜缝衣服,吃完夜饭,做完功课后,早早地母亲就要求我们上床睡觉去了。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我未能成为父母事业的接班人,却做了一名教师,在家乡一所偏僻的职业中学教书谋生.每次一回家中,母亲无论再忙,也会放下手中的活计,不厌其烦地在我耳边唠叨:“儿呀,教书要认真呀,要学你父亲用卷尺量布一样,一是一,二是二,千万马虎大意不得啊!”我常常不耐烦的敷衍母亲说:“我晓得,我晓得,哎呀,妈也,你老人家就莫管那么多也!”哎,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也真是太“聪明”了啊!
    如今,我每每在生活中,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历尽坎坷,甚至撞得头破血流之时,才蓦然想起母亲的教诲和告戒来,而我为什么以前却总是自以为是甚至丝毫不听呢?
    家有老人是个宝啊!而现在母亲已悄然而逝,阴阳两隔千重山,儿唤娘亲泪涟涟。现在想再看一眼母亲,再听一听母亲的声音都是一种奢望,都是已不可能的了啊!世上的母爱大多比山高,比路长,比海深,可儿女们对父母的孝顺也许比扁担更短啊.扪心自问,成天忙于生计的我们,为名忙,为利奔,为梦累,为情困,又几时为母亲忙过甚至做过什么呢?尤其是在母亲生疮害病之时,我们天天为母亲端过一杯温暖的水,递过一杯滚烫的茶吗?我们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听过母亲的一次谈话吗?我们须臾不离陪伴母亲身旁为母亲嘘寒问暖了吗?不!没有!没有!没有!每一次,每一次……我总以为拿了钱给母亲用便是尽了孝道了,而每一次,每一次的逢年过节,母亲又总会借打发孙儿或者我的生日的名义,将钱退回来,甚至拿出更多的来。
    七年前的冬月初二,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去蓬安县城卖废旧,当我得知母亲因脑溢血突发而去世的消息时,我倍感惭愧、内疚、不孝和悲痛万分,母亲始终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生活的唯一原因,竟是怕在经济上拖累我们!哎!可怜天下母亲心啊!
    如今,母亲逝去已整整七年有余了,想起母亲默默无闻和辛苦的一生,我的泪水便忍不住又簌簌地流下来了,我只感觉到心如刀绞,悲痛万分。静静地跪在母亲低矮的坟前,默默地烧上一把火纸,在春寒料峭的早春二月,在晶莹的泪光中,在无尽的思念里,我深深地觉得:沧海桑田,这世界上很多的事情都能等,当老人们风烛残年之时,唯一不能等待的便是儿女们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孝顺!
    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生今世,我又何处报春晖呢?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画 发表于 2012-2-1 14:1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回复 乡下村夫 的帖子

      千年古县蓬安是司马相如的故里,嘉陵江文化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蓬安嘉陵第一桑梓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到蓬安旅游后说:“人一走进蓬安,觉得整个灵魂都干净多了!”巴蜀鬼才魏明伦到蓬安旅游后,专门为蓬安作《司马相如故里赋》,盛赞“司马相如:华丽之赋圣,浪漫之文豪也!蓬州古郡:赋圣之故里,文豪之摇篮也!

      到蓬安旅游,为生命加油!蓬安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厚道,蓬安人民诚挚地欢迎您前往蓬安旅游观光休闲度假!
     邓四平散文集:http://my.hongxiu.com/026/250669/

发表于 2012-2-1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中的压岁钱
雪郎
元霄还没过,人们就在晒压岁钱的那些事。有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不拿红包,打成熊猫”的;有说小孩子手中的红包,成了“史上最大骗局——爸妈先帮你存起来”的;有说“人前笑发钱,人后痛流泪”的……五味杂陈。
记忆中,能有印像的第一份压岁钱,金额为两角。一角钱买了瓜子,一角钱买了连环画《闪光的剑》,是根据里由的报告文学改编的,讲述弈菊杰在西班牙击剑运动会上克服困难、勇夺金牌之事。在书店柜台前站了很久,才终于下定决心买下它。回家的路上,吃着瓜子,将书藏在贴身的衣服口袋里,有些许冰凉,但充满着快意。藏在里面,是害怕同伴借走,也不敢轻意示人。走到半路,忍不住还是拿出来翻了翻。正准备放回去,一陌生人也想看看。自然是不肯借,那人就说我太小气。也不管那么多,小气就小气吧,反正就不借给你。那人拿了个水果给我,自己的确有些渴了,对方也答应不会要我的书,我才极不情愿地借给了他。到分路时,我要回了书,立即飞奔回屋,慢慢地欣赏起来。那时,不知道里由是谁,也不知道弈菊杰是谁。本想买《说岳》、《水浒》、《兴唐》等古代战争一类的,只因那些书要比手中的这一本贵两分钱,狠狠心,放弃了。
上了初中,得到的压岁钱上涨到了五圆,是已参加工作的哥哥发的。他春节回家后不好玩,我提议下中国象棋。没有棋,我便步行到三公里外的镇上去购买。镇上两家文具书店只有一家有售,打开一看,里面没有棋盘。售货员极不耐烦地说:“最后一付,没有棋盘,你要就要,不要,我拿回去。”我正犹豫,他端回了柜台里。好不容易等到他忙完了其它生意,见我还没走,便又问:“买不买?”“买了,没有棋盘,如何下?”“我这里有单独的棋盘卖,三角五一张,买一张就可以下了。”我买了一张,五元钱也所剩无几。
回家后,哥哥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买棋,里面没有棋盘,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只有你才会另出钱去买。”
在这个崇尚礼尚往来的国度,人情如拉锯,你不来,我不去。纵观其压岁钱内容,七十年代,得五角钱就非常幸福;八十年代,得五圆钱已经算不少了。如今,受通涨因素影响,压岁钱一百不算多,两百也将究。小孩子得压岁钱而成为万元户不算稀奇,它历来只有下限,没有上限。他年回首,在小孩的记忆深处,压岁钱恐怕不会是自己得到最多的那一次。
压岁钱,它是我们过年中的一个元素、一个道具。关键是我们如何去应用,正如切菜的菜刀,拿来切菜,让人享受口腹之乐,歌之赞之,实不为过。倘你拿它去杀人,它则成了凶器。变味的压岁钱,你完全可羽化为蝶,成为温馨的传道使者,将欢快的气氛传遍四方。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画 发表于 2012-2-1 14: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千年古县蓬安是司马相如的故里,嘉陵江文化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蓬安嘉陵第一桑梓风光秀美, ...

                                 司马相如故里赋


                                                                       作者:魏明伦
    司马相如:华丽之赋圣,浪漫之文豪也!
    蓬州古郡:赋圣之故里,文豪之摇篮也!
    故里悠深,储华丽之灵气;摇篮温暖,存浪漫之基因。锦绣开屏,情天朗朗;嘉陵环抱,爱河滔滔。讴歌鸟比翼,传说凤还巢。琴台夜月,绿绮再弹求凰曲;故宅良宵,红袖应和咏鸠诗。遥对临邛,蓬安也有文君井;遍询川陕,此城独建长卿祠。问西南丝绸路,可在墨池筹划?探本土蚕桑业,想是卓女栽培。童年犬子,起步锦屏镇;晚年游子,魂归慕蔺山。生前以蔺丞相为师,殁后有太史公作传。司马乎!相如乎!文章并驾两司马,经略交辉双相如。
    乡贤出色,桑梓增光。古邑人文丰厚,江城风水吉祥。游客慕名,墨客迁客纷纷云集;赋圣流芳,画圣书圣续续光临。吴道子沿河百里,颜真卿扎根两年。鲁公石如人,书圣立笏朝天阙;财神楼临水,画圣粉本绘川江。诗仙太白,题赠蓬池隐者;醉翁欧阳,礼赞小县狂生。开元寺畔,元禛三过;来苏山上,苏轼一游。周子留行踪,舟口命名周子镇;濂溪传学派,老街早建濂溪祠。历朝俊杰浪淘不尽,当代宾朋鱼贯而来。山水森林,远瞻八处美景;渔耕桑麻,近赏三组铜雕。峰峦蜿蜒,古称五马排空;鸥鹭飞翔,今看百牛渡江。龙角峥嵘,天风浩浩;白云缥缈,林海茫茫。马回景区,千里嘉陵第一坝;漫滩湿地,四面芦苇上万丛。金轮出水,日岛月岛乾坤象;玉带绕城,阴鱼阳鱼太极图。醉游蓬安县,幻想蓬莱仙境;笑登情侣楼,品评情圣传奇。
    凤求凰之佳话,乃千秋信史也!
    凤骗凰之酷评,乃一派流言也!
    古有封建卫道士,现有商业炒作家。后者拾前者之牙慧,武断借垄断之平台。搬出颜氏家训,夸大腐儒偏见;回避李贽藏书,隐瞒群贤公评。以现代商人之心,度汉代才子之腹。诬相如近于西门庆,变文君类似李瓶儿。既丑化此司马之列传,又贬低彼司马之史记。粉丝无知,轻信骗局;吾辈有责,还原爱情。为佳话澄清皂白,代故里反驳雌黄。
    归凤恋新寡,冲击封建罗网;引凰奔私宅,跨越礼教雷池。伴妻当垆,叛逆之挑战;临街涤器,书生之佯狂。婚姻自主,古代范本;个性解放,早期萌芽。墙头马上,受其陶冶;萧寺西厢,步其后尘。还魂牡丹亭,沥血桃花扇。银河牛郎织女,断桥白蛇许仙。宝黛红楼缱绻,梁祝彩蝶翩跹。皆凤求凰之遗响,凰恋凤之续篇。然而,张生有厌旧之瑕,裴郎有休妻之错,许仙有薄幸之误,宝玉有多恋之癖。男性中心之通病,雌雄不平之痼疾也!王朝体制,三妻四妾;宗族法规,十子百孙。无后为不孝之首,纳妾乃求子之方。文君长期无珠孕,相如闪念纳小星。可贵者:刚读白头吟,茂陵即止;回报青鸟函,鸳梦重温。对比樱桃樊素,杨柳小蛮。香山连纳二佳丽,东坡岂止一朝云。李白几度鸿鸾禧?唐寅多少如夫人?唯相如个案,与文君偕老。宁可膝下荒凉,也无婚外风流。同遵山海誓,不负凤凰盟。文君泪写长卿诔,相如鬼恋卓氏魂。佳话乎?骗局乎?成双到底之美眷,从一而终之情痴!
    促蓬安设论坛,邀百家聚琴台。评学术而比文彩,辩哲理而求真知。川人恭候,名嘴敢来否?琴台不朽,江水长流哉。
                                                                已丑年盛夏苦吟成骈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怀念年 
  文 / 邓四平
    传说年是一种会吃人凶恶的猛兽,所以除夕夜要燃放鞭炮、贴大红春联以吓跑它,但从儿时记事起,我觉得年却并不可怕,相反,过年却是一件多么热闹、生动有趣和充满诱惑刺激的事啊!尤其是乡下的年,至今仍让人怀念不已。
    乡下过年的规矩很多,就象电脑软件一般,一切都是按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杀年猪、熏腊肉、爆米花、贴春联、团年、守岁、拜年……而且,腊月十六叫“倒牙”,大人小孩从此不许骂人和说不吉利的话,腊月二十三“送灶神”,以祈求来年灶神保佑全家有吃有喝温饱不愁。随着过年时间的临近,小孩子们便也蹦蹦跳跳成天欢快地唱:“胡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想吃肉,老汉想买田!”
    二十年前,我家住在永兴公社裁缝铺里,说是街上,其实也是乡下。母亲是一个极勤俭的人,每逢过年,一进腊月,便要找出一些剩布头、布块来镶成整块的布,为我们兄妹四人改制新衣裳,制成的衣裳花花绿绿的,穿在身上,很奇特,就象电影里少林寺方丈大师穿的木棉袈裟一般,一切都是都是因为过年,连穿新衣服也是那般前卫和另类。
    盼啊盼,望眼欲穿,大年三十夜,全家大小围坐在摆上了肉、菜的八仙桌前,父亲先会说一些祝福和勉励的话,接着便由母亲给我们兄妹四人发放压岁钱,每人五角,后来也逐年增长过,但隔几日,勤俭的母亲又会想方设法将钱收回去,说是放在我们身上不保险。最有趣的是,吃完年夜饭,父母便要打发我们兄妹四人到竹林边去摇竹子,一边摇一边教我们念道:“竹儿青,竹儿黄,明年我和竹儿长到一样长!”反复地念,仿佛我们便和竹儿真的长到一般高了,真是神奇和有趣!摇完竹子,回到家中,母亲便会端出一大盆滚烫而热气腾腾的洗脚水来,全家人围坐一团,而且裤腿都必须挽到膝盖骨以上,说是洗了膝盖骨,来年才会运气好,处处撞到吃喝!唉!现在看来,那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曾是我们多么迫切和心急的梦想啊!
    第二日便是正月,正月是人山人海和甘蔗的世界。乡下的人都穿上了新衣裳出来迎春,电影院里的电影要从正月初一放映到初十。过了正月初二,便是走亲访友拜年的时候了,走在去亲戚家的路上,我们就会调皮地唱道:“拜年拜年,勾子(方言:屁股)朝外面,吃了你的大腊肉,还要你的挂挂钱!”但大人在路上便会叮嘱我们不许要亲戚家打发的钱,因为我家的亲戚朋友们也大多很穷。
    现在,很多年过去了,兄妹们也都长大成人各奔东西了,也随着父亲六年前的逝去,那种过年热闹的情景也已不再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每逢过年,虽然身上穿得更时髦了,桌上的饭菜也更丰盛了,但心里总觉怅然若失,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往日过年的情景来,想起那些人和事,尤其是和蔼可亲和逝去的慈爱的父亲。现在的年真的觉得过得特平淡,没有了儿时的那份渴盼,那份迫切,更没有了那份开心和激情,也许是现在日子真的好了,天天都如过年天天都是过年了吧!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当前位置:主页>南充日报·六版>新闻内容
告别炊烟2008-07-30 阅读次数: 5 字数: 1403 来源:
http://www.scncrb.com/upimg/userup/0807/30225503B12.jpg


                                      告别炊烟
                                                               
                                                                      邓四平/文


       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镇,都已经很少很少看见炊烟升腾了。真没想到,曾经陪伴我们度过漫漫岁月的袅袅炊烟,竟会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往事,甚至一种美好的回忆。
  记忆中,那袅袅升腾的炊烟带给我们是美丽而温馨的回忆。山野之间,绿树掩映之中,农家的屋顶上几乎同时飘起了炊烟,烟是乳白色的,很轻盈,很温柔,似翩翩舞起的长袖,如一路狂奔的马尾,又像点头哈腰的芦花。
  不过,在那贫穷而饥饿的岁月里,我们倒并不欣赏它的婀娜多姿,而最关注的是它们的升起和降落。在山坡上,牛背上、池塘里,我们的眼睛总是瞟着家的方向的炊烟。那个时候,炊烟是大家的希望,炊烟飘扬,心中不慌,炊烟不灭,生命不息!
  三十多年前,我家住在永兴公社裁缝铺里,父母每天忙着起早摸黑地缝制衣服,每日三餐煮饭的任务自然也就落在了我们兄妹四人身上。一大早天刚麻麻亮,我们便和父母一道起床了,点亮煤油灯,走进厨房,一人负责“转灶”,一人负责烧火。烧火的人坐在灶前的矮条凳上,先挽上一小把稻草点燃,凑进灶膛里,小心冀冀地用火钳拨动,并轻轻地拉动风箱,再不停地往灶膛里撒糠壳,红红的灶火贪婪地舔着锅底,屋外便也炊烟袅袅了。
  “转灶”的人一般是我们兄妹中年纪较大之人,转灶是讲究程序的,看上去仿佛一件复杂的工程一般:洗锅、掺水、淘米、掺米下锅,并不时地揭开大竹锅盖用铁铲搅动,然后又盖上锅盖,很悠闲地站在一旁催促烧火的“烧快点!快点!”负责拉风箱烧火的人,却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力气活,烟熏火燎的,呛得人眼泪长流,有时候,火大了,又烤得人汗流浃背,所以拉风箱烧火都巴不得自己能早日成为“转灶”的人,也恨不得立刻就把锅里的水和米马上煮开,便狠命地拉,有时用力过猛,连风箱门也会“啪”地一声拉脱,风箱隔板上扎的鸡毛便会飞出来四处飞散,粘得满脸都是,令人大笑不已。有时,当弟弟妹妹的我们也会偷偷地躲在灶台后堵住风箱后门上的眼,拉风箱气喘吁吁的大哥便会不停地自言自语道:“咦?风箱今天怎么这么重呢?怎么这么重呢?”
  二哥的菜炒得最好,并知道怎样炼猪油,何时才能放盐,勾芡,起锅,而且懂得豆腐不能放醋等等。因此,二哥在家便从不从事烧火的活路,只负责炒菜,真令人羡慕。 尤其是家中来了客人之时,父母便会吩咐二哥将灶上挂的腊肉,割下一小块来洗净了切了炒。最小的我便常爬上风箱去尝盐味,有时二哥只顾自己尝,我们其余三兄妹便会趁锅盖掀开的那一刹那,迅速地伸长筷子去夹,甚至用手去抓。在那时,我们好像从来就没有吃饱过似的,每天一放学,便争先恐后地往家里赶,大老远一看见家中厨房上空袅袅升起的炊烟,心中便会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温暖!
  如今,很多年过去了,我们兄妹四人也都长大成人各奔东西了,那种厨房里一同生火煮饭炒菜热火朝天其乐融融的情景也早已不再了。现在,我们各家的厨房里早已安上了干干净净的液化气灶具了,轻轻地一扭开关,淡蓝色的天然气火焰便柔柔地燃烧起来了。我们再也不为温饱发愁了!连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洗碗机、抽油烟机、消毒柜、微波炉、电饭煲等等,如今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厨房了!高高的一根烟囱中袅袅升起的炊烟离我们的生活愈来愈远了,每每想起那往昔岁月里曾经陪伴我们共同度过那艰难岁月的炊烟,我便倍加珍惜起今天的幸福生活来,炊烟和炊烟般美丽的往事虽然远去了,但走近我们的却是更加令人欣喜的现代化社会和高水平的小康生活啊!
  再见吧,炊烟!……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难忘野菜 
  文 / 邓四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尤其是故乡的野菜总是令人难忘。
    小时候,每逢春天来临,屋后的青山万物复苏,日出山坳,林间溪水潺潺,百鸟啁啾,繁花似锦,各种知名的或不知名的野菜便夹杂其间,成为了大自然赐予儿时的我们最慷慨无私的美味和馈赠。
    在家乡念小学时,那时初习作文,严格的老师要求我们作文草稿打好之后,人人务必用小字毛笔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誊写在作文本上。无钱购置笔墨,每天放学之后,聪明的姐姐便和我及邻居农家的小伙伴们一道,一边打猪草,一边仔细寻找一种叫蒲公英的野花,那种花含苞未放之时,花丝细若发丝,紧紧簇拥成一个小指头般大小圆圆的花苞,尖尖的花蕊,白里透红,轻轻地采摘下来,便是一个天然的小字毛笔笔头,再去山中削上一截细细的竹管,把花苞栽进竹管,便可蘸着三分钱一包的蓝墨粉和着清水兑成的的墨汁誊写作文了,既经济又实用。
    进了三月青黄不接之时,儿时的我们便去田边地角挑“折耳根”。折耳根,又称“鱼腥草”,有圆圆的紫红的叶片,细嫩而白胖的茎,匍匐着星星点点地长在杂草丛中,看上去“折耳根”肥硕的叶片更状若满月小猪圆圆的猪鼻,正调皮地拱土而出,所以,儿时的我们更习惯把“折耳根”亲昵地称作“猪鼻孔”。我们便常弯腰蹲身,银镰轻舞,熟练地挑起一朵又一朵灵芝般鲜活水灵的折耳根,拿回家中,舀上一盆清水,细细地洗净,掐去根须,放进碗中,浇上油盐,反复拌上几拌,便可入口,那味道真是又麻又辣,又香又脆!有时候,折耳根挑得多了,吃不完,我们便将其洗净了放进大篮盘里晾晒,晒上几个红花大太阳之后,藏进家中木柜,待到炎夏酷暑之时,取出当成健脾开胃清热解毒的茶饮。
    清明节前后,故乡农村的山坡地头还长有一种叫做“粑粑菜”味道鲜美的野菜,它有着细长而呈勺状碧绿的叶片,布满蝉翼般薄薄的白霜,采摘回家,洗净,切碎,掺水,和面,做成巴掌大小的菜馍,贴在煮饭的锅沿边上蒸熟,放进嘴里,细嚼慢咽,在淡淡的清明雨中,儿时的我们更感受到了“粑粑菜馍”的细腻、绵软、馥郁、清香和芬芳!
    故乡的野菜中,蒲公英的花苞可用来制笔,折耳根可作下饭的菜,粑粑菜做成的馍香甜可口,过路黄晒干之后,可熬汤做药,也可当作清热解毒的茶喝,雪白的茅草根也可用作药引,清肺热,绿绿的苦杏采来捣碎,捏成小团,还可止住鼻血,长满田野嫩绿的鹅儿秧,那更是家畜可口的美味佳肴……故乡野菜的种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故乡野菜的用途也真是奇妙而广泛啊!
    一晃很多年过去了,故乡的野菜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只是偶而在农贸市场上还可看见扎成小捆洗净了的折耳根,惊喜地买回家中,细心地拌上各种上等的调料当作佳肴食用,但却怎么也品不出童年记忆中那种特有的美味、有趣和无尽的欢乐了!
    逝者如斯,往事不再。如今,我离了故乡,在异乡的一所中学教书谋生已四年有余了,每年春风和煦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便携了妻儿一道去野外快乐地寻觅采撷野菜,奔走在原野之中,很多时候,我仿佛觉得自己竟也变成了一株风中摇曳的野菜,虽才貌平平,毫不出众,甚至不被人经意和重视,更无法去和那些育在城市温室大棚中名贵的菜蔬们相提并论,但我依然深爱故乡的野菜,是她,哺育、滋养并强壮着我们那一代人健康而茁壮地成长,让我们历尽风雨沧桑而筋骨强健,教会了我们在困难面前绝不屈服,绝不低头的品质,更教会了我们真正读懂人生的意义和真谛!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坐歌堂 
  文 / 邓四平
媒灼之言,父母之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川北农村,情投意合的少男少女在说媒、对面、看家、过礼、排好八字、选定黄道吉日之后,便要谈婚论嫁了。
儿时的记忆中,男方迎娶的头一天下午,一大队人马便要敲锣打鼓,吹着唢呐,抬着抬盒,晃悠晃悠,朝着女方家走去了,那队伍浩浩荡荡,喜气洋洋地。
“呜哩哇啦,呜哩哇啦,生个胖娃娃……”那唢呐的曲调,无论吹奏什么曲子,无论怎么听,都仿佛在演唱着同一首词儿。
迎亲的队伍里往往还有三两个年轻漂亮未婚的女子一同前往,那身份就似现在时髦的“伴娘”,那时侯叫“秧歌队”,是到女方家迎亲的,兼有坐歌堂唱歌助兴的功能。
那抬盒里往往盛放着鞋帽糖酒,悬挂着骠肥的猪肉,斜搁着米筛般大小贴着大“红双喜”的糍粑,压得抬抬盒的千担弯弯地打颤,抬盒里更有那送到女方家里当天晚上“坐歌堂”才散发的“唱歌钱”,厚厚的一匝,新崭崭的。
女方在男方迎娶前一天办酒席,热闹非凡。午饭几轮刚开完,接着又要吃夜饭,开完宴席,收拾好碗筷,相帮的兄弟便在堂屋的神龛下恭恭敬敬地一溜儿摆好几张八仙桌,负责主持的“知客师”便叫出艳若桃花的新娘在桌前羞答答地站立端正,便声如洪钟地叫道:“月亮出来亮汪汪,闺女今天喜洋洋,感谢父母养育恩,闺女现在拜爹娘!”闺女恭恭敬敬地拜完爹娘之后,“知客师”又手举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一一唱到娘家亲友的名字,唱到名字的人,便嘻嘻哈哈地走到堂屋的神龛前接受新娘的拜礼,新娘行了鞠躬礼之后,受拜的人就要往新娘面前的桌上丢钱,一块两块十块不论,名曰:“添箱”。表示对出嫁的女儿的一种祝愿和纪念。所以农家女儿出嫁,往往又叫“打发女”。
仪式完毕之后,再在堂屋里随便搭上几根长条凳,女方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碎娃儿,小妹崽,往往小朋友居多,大家三三两两或坐或站,热热闹闹,打打嚷嚷,恭贺新娘出嫁。
伴着闪烁的星星和一轮明月,大家先起哄叫新娘唱嫁歌,新娘在羞得无法推辞之时,就站起身来,清唱起来,其内容不外乎是告别父母亲友,或者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舍不得离开等等,唱到动情之处,新娘往往就哭得泪人一般,早已泣不成声了:“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二唱父母心地好,自己喝稀干留到。干的拿给奴家吃,肥足树苗长得高。三唱父母心地善,父母恩情高如山,如今难舍父母去,叫奴怎不泪涟涟?……”新娘边唱边哭,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唱完之后,接着也哭着回唱:“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爹娘盘儿不容易,孝敬公婆胜父母。芝麻开花节节高,勤俭节约是诀窍。女儿女儿你莫哭,嫁到婆家更幸福。”接着“秧歌队”又唱,大抵唱些亲情、友情、爱情等等方面的流行歌曲,坐在堂屋里的姑娘小伙也对着唱,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悠扬婉转,兴趣盎然。
往往月过三更,坐歌堂兴趣盎然之时,女方家帮忙的妇女们就要代表主人登场答谢歌友,腰间搂一个大大的洗脸盆,里面满满盛装着糖果瓜子,更多之时,还有炒得喷香的豌豆胡豆爆米花等,跟在后面的妇女手中更是攥着一大叠新崭崭的钞票,一角的,两角的,更多的五角的一块的,前面的妇女笑嘻嘻地散发糖果,后面的妇女喜滋滋的分发“唱歌钱”,唱与不唱,人手一份。也有爱占便宜的人开玩笑似的撒谎说没得到,又讨要第二份,但发喜钱的眼尖,记性好,故意抽出喜钱递去,当那人兴高采烈以为要得逞之时,发喜钱的妇女又迅速缩回手来,笑嘻嘻地拿钱在脸上上下摩挲,做出羞脸的动作来,逗得哄堂大笑。儿时的我们便经常去“坐歌堂”,只要坚持到最后,除了可吃糖果瓜子外,更可白得“唱歌钱”啊!确实令人兴奋刺激不已!
斗转星移,现在的婚礼已经很少再有“坐歌堂”的程序了,一切就好象电脑程序一般,虽是华丽时髦,但总觉得有些千篇一律,有些格式化。参加之后,心里怅然若失似的,总觉得比起过去的婚礼来,少了一分古朴,少了一分典雅,更少了一分生动和有趣啊!心里便无端地怀念起“坐歌堂”来,怀念那月亮出来亮汪汪的夜晚,怀念那羞答答的新娘喜气洋洋的泪水,怀念那飘渺而又远去的歌声:“感谢父母多辛苦,起早摸黑盘大奴。如今要舍父母去,怎不叫奴落泪珠……”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桑梓·槐花                                            文 / 邓四平


题记: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我会拼到爱尽头。


夜色悄悄隐退,一壶春雨,打开四月的槐花。四月的槐花是春天的旗语,嗔笑着冬天逃走的方向。
和着香椿沉甸甸的浓郁,伴着桐花粉嘟嘟的香甜,风里夹杂着些许馥郁的花香,氤氲缭绕,远远袭来,而我最喜欢槐花淡淡地清香,那一串串白色的小花像女孩子晶莹雪亮的耳坠。高高低低悬挂闪烁在槐树叶间,花絮成串,相拥而笑,素素淡淡地开在四月灿烂阳光下。槐花是属于乡村的花,朴实得如同穿粗布的农人,世世代代扎根于黄土里。
记忆里,我的老家在蓬安的一个叫永兴的偏僻小镇上,那时候老家的屋前屋后都植满了槐树,那树棵棵都是古老苍劲,枝桠犹如屈曲盘旋的龙,我也不知道它们究竟有好大的年纪,有我的时候,屋前便早有了那槐树了。每年春天四月,粉嘟嘟的桃花,雪白的李花、梨花落英散尽之后,一夜风雨过后,那槐花才慢腾腾的,仿佛赶集来迟斯文的村姑一般,羞答答的,点缀躲藏于青枝绿叶之间,露出白嫩的笑脸,互相嘀嘀咕咕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心事和幻想。
槐花对于农家人,最主要的不是赏而是吃。那时生活还不富裕,只有这槐花可以满足口感。我不由得想起母亲用槐花巧手加工出的那些好吃的美味来。比如槐花汤:把水烧开,放进洗净的槐花,再放入调好的面糊,放凉之后,满厅满院香气扑鼻,比上等的茉莉花茶还要香,吃过之后整天觉得花香在口。槐花菜:把槐花放进开水里过一遍,再用油炒,加入一点盐和醋,倒进碟子里,像一盘碎玉,不仅赏心悦目,而且色香味俱佳,让人胃口大开。槐花糕:把槐花用清水淘干净,加进一些干面粉,拌匀后放进蒸笼,蒸到香气四溢时就熟了。槐花糕放在嘴里,又绵又酥,甜丝丝的余味无穷,好像那槐花已经进入了你的五脏六腑……
槐花盛开的季节,母亲清闲了许多,她把被子抱出来,晾在院子里,心不在焉地掸着上面看不见的灰尘,然后眯缝着眼瞅着雪白晶莹的槐花,脸上若有所思。小时侯的我们兄妹四人看书的看书,游戏的游戏,聊天的聊天,偶回头,瞥见了母亲眼里淡淡的忧伤。那时我不懂,以为大人就是那样的不可捉摸,但现在我又想起母亲的表情时,懂得了母亲的心思,母亲想着我们不可避免的长大,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天地,终有一天要离她而去,就像树上的槐花终久都有飘零的一天一般,这是母亲期待的,也是她所害怕的,母亲的表情里蕴含了千滋百味。
月光皎洁的春夜,儿时的我们都喜欢搬一把凉椅搁在高大茂盛的槐树之下,争抢着去躺那椅子,闻着花儿淡淡的清香,看着隔着槐树叶子透来的零碎月色,听着蛐蛐的叫声,真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这大概也许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吧。只不过我们采摘的不是金黄的菊花,而是雪白如银的槐花,而那槐花总是取之不尽的,胜过菊花的星星点点。有时也会有一两声鸡啼和三两声狗叫打破寂静。抬头看看星星和月色,有月色的夜晚星星是很少的,但月亮旁边永远有一颗星星,听母亲说过那星是月亮姑娘的丫鬟。那时的夜空是那么空灵,充满着神秘,那时常常听家中大哥用笛子吹奏起一首美丽歌谣: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好姑娘,每当走过她的营房,总是把她怀念和向往。那笛声婉转,悠扬,在沉沉的夜色里飘漾。
岁月流转,不知道迎来送走了多少个槐花飘香的季节。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槐花。
又是四月来了,又是一个槐花飘香的季节,轻轻地漫步在这个美丽的嘉陵江畔秀美的风景区里,倾听着清丽的嘉陵江水温柔地拍击着江岸的涛声,仿佛又看见了母亲依着老家褐色的门框,手搭在额上张望,期盼着出门的孩子早些回来,争先恐后吃她做的槐花饭。这样想着时,唇齿间又飘着槐花饭些微的甜,些微的涩,别致的清香袅袅上升,沁润在我的心底。
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她那婆娑的母爱里最洁白一朵槐树花儿,永远都盛开在母亲煦暖的叮咛里。
而如今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只有在梦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叮咛和模样,想起母亲巧手做出的槐花饼,槐花糕来,甜丝丝,香喷喷,蕴藏我的记忆。
想着想着,倏忽的伤感涌上心来,竟不自觉落下了泪滴。失去父爱和母爱的岁月,就像黑夜里骑着盲马在寒冷的冬日里流浪一样。
四月里的槐花,或许直白,或许含蓄,很美丽,很静谧,也很实在。
窗外的风吹着孤单的洋槐,雨轻轻地敲打着芭蕉,滴答,滴答,异乡的青青瓦屋下。
故乡洁白的槐树花儿,也许又该盛开在煦暖的春风里了吧!耳边又响起了歌手沙宝亮那沙哑凄凉伤感的歌声——刺透我的心,伤害我一生——
当花瓣离开花朵
暗香残留
香消在风起雨后
无人来嗅
如果爱告诉我走下去
我会拼到爱尽头
让心在灿烂中死去
让爱在灰烬里重生
烈火烧过青草痕
看看又是一年春风
当花瓣离开花朵
暗香残留暗香浮动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拾荒的老人 
  文 / 邓四平
    我所在的中学里,每天一大早就有四五个到校捡废旧品的老人,右手拿一把煮饭刨火用的火钳,左手提着一个大蛇皮口袋,步履蹒跚地在学校的垃圾堆里翻捡着废纸。
    每天早晨镇上一台破旧的手扶式拖拉机便会“轰隆轰隆”地吐着黑烟开进学校里来装运垃圾。每当学生们将教室里扫出的垃圾和废纸倒进车厢时,腾起的烟尘便会恰似电影《封神榜》里腾起的妖雾一般弥漫了整个车子,老人们竟在烟尘中围在车边,甚至爬上车去,用火钳往各自的大蛇皮口袋里捡拾着废纸。
    在我认识的捡废纸的老人中,一天,一个年近七旬,头发花白,满脸皱纹,腰背佝偻的老妇人不知什么原因却来迟了。装运垃圾的拖拉机早已开走了,老妇人便怅然若失地在学校里四处寻觅,希望能有所收获。
    当老妇人经过我的寝室门外时,我突然发现她很象自己的母亲,同样是年近七旬,却仍不辍劳作,天天是风里来,雨里去,靠在老家卖点水果,辟些荒地种些蔬菜,喂几头猪,独自一人维持着生计,辛苦至极,就如一支纯粹莹白的蜡烛,生命不息,燃烧不止,直到耗尽生命最后的一滴血和泪……唉,中国农民的命运也大多如此吧,永远没有退休的日子,中国农民的淳朴,无私和伟大也正在乎于此吧!
    我说:“老人家,这点旧书送给你!”
    老人抬起她那张饱经风霜苍老如桃核般的脸,迷惑地望着我。
    当我把十几本旧书递到老人面前时,老人才回过神来,恍若梦醒般地接过书,千恩万谢后离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麻麻亮,窗外的枝头上鸟雀啁啾,鸣声婉转,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的春日花香,让人倍感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
    当我打开房门时,竟发现昨天那个老妇人又站在了我寝室门外。满头白发,面如桃核,佝偻的身影仿佛一株风中瑟瑟发抖沧桑的枯树,老妇人见门开了,苍老的脸上顿时浮出了几分笑容,并不时怯怯地往我身后的屋内张望。
    “唉,昨天才送了那么多旧书,今天怎么又来了呢?唉,现在的人真是……”
    老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松根般的双手抖抖索索地,从大蛇皮口袋里掏出一本我昨天送她的旧书来:“这本书里还夹着二十块钱呢!来,这是还你的!……”
    我心头一热,顿觉自己的渺小。刚才我怎么会有那种想法呢?桌上早已被书压得平平整整的两张拾元面额的人民币,对于我仿佛已渐渐形成一种威压,要压出我灵魂深处所藏着的“小”来。是啊,也该“压一压”了,很多时候,为什么我们总是自以为高明甚至完美呢!
    回过头来,老人蹒跚的身影已远去了,但那身影却愈走愈高大,在我心中,仿佛一面镜子,照亮我的灵魂,从那母亲般温暖而亲切的背影中,我看到了一种朴质闪光的品格!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难忘家乡“薅秧歌”



   文 /
邓四平
川北农村,勤劳善良,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们在插秧后不久便要为秧苗进行一次疏松泥土除去杂草称为“薅(hao)秧”的田间劳作。在薅秧劳作过程中,人们一边薅秧,一边拉家常、摆龙门阵,或者谈天说地、打情骂俏等等,渐渐地,这些相互的交流也就慢慢演变成了家乡川北农村那原汁原味生动有趣的“薅秧歌”了。
儿时的记忆中,古色古香的老家农村“海田坝”那古风古韵的地名就仿佛在告诉人们,这里有着海洋一般辽阔的大田,这里就是五谷丰登盛产民歌民谣和民俗文化的好地方。尤其是流传于家乡海田的“薅秧歌”,那歌、那词、那腔、那调、那韵、那味,更是别有情趣,千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久久难以忘却。
每年农历四五月份到来之时,那是农村最具生机与活力的季节了。桃红李熟果实累累压弯了枝桠,绿油油的秧苗,明晃晃的水田,土地平旷,农舍俨然,宛如世外桃花源。“天气下雨好栽苕哦——天气晴朗好薅秧哦……”天气晴好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尺来深的嫩绿秧田里,十来个衣着以青蓝二色为主的生产队男女社员一字形排开,每人手拿一根酒杯粗细的木棍或竹棒,薅秧人一只脚稳稳站住,用另一个脚的脚掌在秧苗周围抹来抹去,为秧苗疏松泥土或者时而弯腰用手拔出隐藏秧苗之间的稗子草,这就是薅秧了。
平常食不裹腹的社员们,在将近中午的对火大太阳的炙烤下,黝黑的皮肤大汗淋漓,无精打采地重复着简单的薅秧动作,“唱个歌来提提神罗!”有人的提议立即得到大家一致地附和。
于是其中一人迅速高声领唱道:“下田薅秧薅四方哦,一盘萝卜一盘姜。萝卜没有姜好吃呀,家花莫得野花香!”其余之人便紧跟而至合唱,合唱独具特色,有拖腔和衬词,唱起来宛如小河流水,舒缓明朗,婉转流畅;听起来,圆润雄浑,清脆悦耳,悠悠扬扬。合唱的一、三句重复后三个字。如领唱:“下田薅秧哎薅四方哟喂,”众齐:“薅四哎方哟喂。”二、四句众人接着最后一个字唱,有味道的是用鼻音长长的哼唱。如领唱:“家花没有野花哟。”众齐:“香呀哈吆儿吆儿吆呵呵,野花哟香啊。”领唱的唱得很优雅,应和的唱得很有气势,听起来真是别有风情。
“薅秧歌”歌词多为七言,曲调由四个乐句构成一个完整的调门。都是一人领唱,众人帮合,内容一般很少反映薅草的质量,大部分反映的却是男女之间的真诚爱情。如:“光棍草,稗子草,又要扯来又要薅,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头看阿娇。”
歌词有传统的也有即兴的。说是歌词,其实也就是一些顺口溜而已,纯乡土文学,典型的原汁原味原生态。传统的歌词是一代一代传唱下来的,内容较固定,如:“大田薅秧行对行,薅秧就把秧歌唱,唱个张飞杀岳飞,唱个太阳嫁月亮。”有些“薅秧歌”有很浓的政治内容,带有时代烙印。如旧社会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年年薅秧年年唱,我薅秧子脚杆软,东家养得白胖胖。”解放后人们唱的是“大田薅秧行对行,现在薅秧不一样,薅秧唱支幸福歌,翻身不忘共产党。”大跃进年代人们唱的是“披着月亮去薅秧,羞得雄鸡急忙唱,一天薅个三十亩,薅个卫星追太阳。”传统歌词数量最多的是表现爱情的,如:“太阳出来一把火,扯开嗓子唱秧歌,唱支秧歌情妹听,情妹听了睡不着。”
即兴的“薅秧歌”是随口乱编的,见什么唱什么,只要押韵上口就行。因此我常常十分佩服家乡的父老乡亲们,一直以来,我都以为真正的智慧其实是蕴藏于民间的,真正的文学其实也是植根于民间的,民间的土壤才是文学最好的温床。即兴的“薅秧歌”便是最好的证明。如领唱的看见远处有位走路的妇女,他便随口唱道:“对面有位胖大嫂,为啥穿得那样好,一人走路好没劲,我来陪你要不要。”就是看见山坡上有条牛,领唱者也会胡诌一通:“对面坡上有条牛,鼓起眼睛四处瞅,东瞅西瞅忘吃草,嘴里啃块大石头。”时间长了,没有什么可见可唱,领唱者便会即兴编一些“子字歌”之类的,如“我在田里薅秧子,妹在地里割麦子,地里飞出个阳雀子,田里飞出个秧鸡子。”
说来也神奇,一唱起“薅秧歌”,男女社员们就来了精神,大家唱得很卖劲,唱到高音时,脖子上都是青筋直冒。人们仿佛一下子就忘记了疲劳、饥饿和烦恼似的,那薅秧的动作和唱歌的节奏也十分协调,进退有序,整齐划一,仿佛表演经过长久排练过的舞蹈,劳动效率也大大提高。至今多年过去,回过头去看那时候唱“薅秧歌”,我才蓦然发觉:那哪儿仅仅只是一首首即兴而唱的“薅秧歌”哦,那简直就是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中一株株神奇而美丽的忘忧草啊!她给人以慰藉,给人以遐想,给人以曙光,她更给人以希望!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年代,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度贫乏,唱的只有《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和一些调子高的惊人的革命歌曲,至今多年过去,还是觉得那时侯听田野里父老乡亲们唱的“薅秧歌”更加生动而有趣。那“薅秧歌”居然可以使人们仿佛一下子忘记了疲劳、烦恼甚至饥饿,很多时候,我常常思索;也许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享受更为重要些吧。
80年代以后,由于田地包产到户,单个的家庭劳动代替了原来的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薅秧歌”也就缺乏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了,如今的农村已经很少很少再听见有人传唱那仿佛人间天籁的“薅秧歌”了。
记忆里,睡梦中,家乡的“薅秧歌”呵,她就像家乡川北的青山绿水那样朴实而自然,她也像家乡川北农村的父老乡亲那样淳朴、憨厚和善良。她滋养着故乡的人民一代又一代地在这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希望田野上繁衍生息并茁壮成长……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2-1 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老屋情怀总是诗 
  文 / 邓四平
鱼鳞似的青瓦片,雪白的竹篾墙,金黄的铺板门,老屋至今还坐落在老家小镇繁华热闹的街道上,破破烂烂的四排三间青瓦房,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高楼很不协调。
记忆中,儿时的老屋竹树环绕,树影婆娑,雀鸟鸣声婉转,欢跳其间,俨然一个美丽神奇的童话世界。青青的屋瓦更像一片葱茏的榕树林,枝繁叶茂,伸出宽宽的肩臂庇佑着我们的一家。
一到春天,屋前地坝里的迎春花、月月红、梧桐花、槐花次第开放,花香四溢。屋檐下,不知何时已经飞回的燕子们正“唧唧喳喳”地闹着,嚷着,忙忙碌碌地飞进飞出,衔泥筑巢。父亲怕小燕子一不小心摔在地上,专门用油布搭在下边。时常,我就坐在屋子的门槛上看书写字。也常常抬头看那燕子一次次外出捕虫喂养雏燕。我觉得那忙碌的燕子极像裁缝铺里成天忙碌的父母。
夏天,翠色欲流流的绿藤爬满院墙。丝瓜、扁豆长得满满当当,你挤我,我挤你,金黄的南瓜花,极像美丽的朝天小喇叭,招引着蜂飞蝶舞,花下不结果实的花,叫“谎花”,我们常常采摘那花来插在耳边,扮新郎,拜天地,拜堂,手舞足蹈,热热闹闹。在裁缝铺里忙碌的父母偶尔抬头看看,并不制止,也只是惬意满足地笑笑。到了月明星稀的夜晚,清扫出一块空地,铺上凉席,此时,月光如水,一家人说说笑笑直到深夜。
后来,老家公社要修食堂,我家的裁缝铺无条件地迁移到了大桥一边的田地里修建,一条公路从门前穿过,地势更加开阔平坦,承包建修的包工头看中老房子那粗大结实的雪木料,说愿意修成砖房来换那木料,老实巴交的父亲说那占公家的便宜,不好!不好!精明的包工头便也只好作罢。老屋重新上梁立房不久,父母商量着花了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400多元钱,买了公社农机站拆下的旧排山木架子,紧挨裁缝铺的旁边又批地修建了三排两空青瓦房,一空给刚刚结婚的二哥居住,一空给我留着,那时我刚上初中,瓦屋前当街的墙壁上和分给二哥家的瓦房一样,也开着铺板门,预备着我今后好做生意谋生用,哎,想在想来,为了儿女,父母也真是用心良苦啊,用心良苦!
后来我没能成为父母事业的接班人,却做了一名教师,三年师范生涯转瞬即逝。我又回到了老家的学校教书,学校离家只有一箭之遥,于是我又住进了儿时的老屋。
事隔七年,我调动工作,父母听到了我的诉说后,没有明确反对,他们的目光中是永远放不下的牵挂。刚离开老家几个月,父亲大病一场,幸亏抢救及时。在一次次电话中,母亲始终没有告诉我半句。他们不想让立足未稳的我在异乡之外再多添一份惆怅与不安。
我爱自己的老屋及那满院的树儿花儿。很想长期与老屋厮守。我曾多次设想过对家园进行改造的蓝图。建一处养鱼池,养上几百条鱼儿,栽种几株青竹,还想种几畦油菜,晨浇暮剪。因忙于工作,这些想法只在脑海里嘴巴里一闪而过了。
而如今,父母均已不在人世,老屋空空如也,每年我也只有逢年过节才回老屋看看了,老屋依旧坐落在小镇繁华热闹的街道上,四排三间青瓦房,虽与周围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很不协调,但那在我眼里,心里却依旧十分亲切,就好象慈祥和蔼的父母依旧健在一般,我觉得那就是和蔼慈祥的父母依旧在深情的注视着我,打量着我,叮咛着离家归来的我……
经历了工作上,生活中的一次次磕磕绊绊,惟有老屋是我灵魂的栖息地,是我真正的精神家园。那儿的一草一木都清晰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扎下根儿,在夜深人静时不停的长啊长。
春天,老家屋檐下的燕子做窝鸣叫。夏天,小院子里花红叶绿。秋天,飘散丰收的香甜。

发表于 2012-2-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过年】儿子爬上我的背
    今年春节长假,我们一家五口去外地旅游。途中,儿子走累了,嚷嚷着要我背。看着儿子有些红扑扑的脸蛋,我十分怜惜地把他一把抱了起来,顺从地让他爬到我的背上。儿子一会儿把头贴到我的后背,一会儿用手轻轻地在我的肩上滑来滑去,兴奋得象只快乐的鸟儿叽叽喳喳。突然,他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他妈妈叫道,“妈妈,妈妈,你来看哟,爸爸的背好宽哦!”
    儿子欢欣雀跃的样子感染了母亲。她笑着说,“这个小家伙哇,和他爸爸小的时候一个样!”
我头一热,抬眼望去,父亲正在前面步履蹒跚着。好久没有这样仔细看过父亲的后背了。令我大为吃惊的是,父亲已经与儿时脑海中意气风发、英姿勃勃的的形象判若两别了。他那曾经大步流星的矫健脚步在岁月的风霜浸淫下,竟开始变得迟缓、蹒跚起来,那让我骄傲万分的挺拔后背在无情岁月的打磨下,也开始有些佝偻了。我的眼眶潮湿了起来。
    母亲说得不错,我是在父亲的后背上长大的。小时候,父亲在一个小乡村教书。每天早晨或傍晚,他总会把我高高地举过头顶,骑在他的肩上去学校或回家,还美其名曰“顶罐罐”。那时的我在父亲的头上,气昂昂得像一个雄纠纠的骑兵。有时我困了,父亲就把我轻轻地移放到他的背上。头靠着父亲那宽阔魁梧的后肩,我不知发出了多少次匀细的鼾声,做了多少回舒惬的香梦。
    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就很少再将我放到他的肩头,而是牵着我的小手,一边与我一道去学校,一边给我讲叙着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童话。在那时我的眼里,博学多才的父亲头脑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当夏天小河涨水,漫过家乡那座小桥时,父亲就会蹲下来,把我背过小桥。每每此时,我常常摩挲着父亲那弯弯的凸凸的脊梁,感到十分的安稳。
    等到我去县城求学,也时常看见父亲利用进城的机会匆匆来看我而后又渐行渐远的背影。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读着父亲那殷殷的期盼和热切的目光,我还是收不回自己那颗贪玩的心。直到有一天,我正在校园里疯玩,一同学捅了捅我,说:“看,你爸爸来了。”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在不远处通向学校食堂又长又陡的斜坡上,父亲正弓着背,吃力地用背夹子(我们这里农村的一种背东西的竹编用器)背着满满的两编织袋粮食。母亲在一旁努力地搀扶着。父亲那佝偻着腰身奋力前行的背影开始在我的视野里模糊了。泪眼婆娑中,我似乎看到了父亲那顺着面颊流淌的汗滴,耳畔也分明听到了他那急促的喘气声。
    后来,父亲告诉我,我的学习渐渐地紧张了,家里打了两百多斤大米,给我运到学校伙食团兑成饭票,以便改善我的生活。
    “孩子,生活要吃好,学习要展劲(方言,是用功的意思)。”父亲一边把饭票递给我,一边语重心长地说。
    “我和你爸商量了,在家里打了两百多斤大米兑成饭票。再说,你爸工资也不高,家里也需要开支,我们合计了一下,把家里那头大点儿的猪上了,卖了近三百元。钱,全给你带来了,给。”母亲从怀里掏出一大把整理得整整齐齐的满浸着她那体温和汗水的有些皱折的钞票,如释重负地说。而我,早已羞赧得抬不起头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心无旁骛发愤用功读书。由于自己的基础实在太差,第一次高考还是失利了。在父母的鼓励下,也为了那难忘的背影,我再次鼓足勇气向心中的梦想发起冲击,最终如愿以偿地圆了象牙塔之梦……
    就这样,在那博大的父爱中,我逐渐走向成熟,也觅得自己的港湾。等到我成为父亲时,父亲老了。如沟壑般的皱纹把匆逝光阴的痕迹深深地铭刻在他那原本光洁的额头,满丛丛的华发载着人生坎坷悄然爬上了他的双鬓。背着正在一天天茁壮成长的儿子,看着父亲那被蹉跎无情的流光打磨得衰老微驼不再伟岸结实的身影,我知道,我也要象父亲一样,堂堂正正地挺直胸膛,踏踏实实地奋力拼搏,为儿子和心爱的家人在未来的岁月里撑出一片能够遮风蔽雨的天空。

发表于 2012-2-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支持!请问是跟帖发表么?

发表于 2012-2-1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过年】回家
                   文/杨唯安
         当我踏上故土那一刻,用手拍了拍在外漂泊四年的尘。就快到家了,我加快了步伐。在经过家门前的鱼塘时,我发现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正用蜘蛛网粘麻柳树上的红蜻蜓。我觉得很有趣,仿佛看见自已的童年。
  小女孩长得挺可爱,头上梳两条细细的羊角辫,辫子上插着两朵耀眼金黄野花儿。我走上前去,递给她两枚“绿箭”口香糖。小女孩羞涩涩地望着我,摇摇头。她说她不要。妈妈说不能随便要人家的东西的。我说“绿箭”很香、很甜,是从深圳带回来的。深圳。深圳很远吗?小女孩眉毛一挑,眼珠子溜哧一转。当然很远,坐火车去要两天两夜。怪不得老爸老不回家,妈妈说香港都回家了。我说香港是租借给别人的。妈妈说租借给别人的爸爸是永远不回家的。我心一颤,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鼻子一阵发酸。似乎我欠了小女孩东西似的,但一时又说不上来。
  我走进院内,很在意地望望自已的三间青瓦房,跟走时差不多,只是模样有点苍白破旧。这时,妻子榕从堂屋走出来,看见了我,一阵风似的扑进我怀里,两张饱经风霜的脸紧紧贴在一起…
  正在这时,我的屁股被什么东西捅了一下。我回头,发现在鱼塘边碰见的小女孩,手里握着一把黑乎乎的烧火钳,正怒目圆瞪地望着我。你为什么欺负我妈?我笑。真是我女儿迎。我没有欺负你妈。那我妈为什么哭?这时,妻子慌忙松开抱紧我的手,走到女儿迎的身边,拉起迎的小手,用手指着我说,迎迎,快叫爸。迎迎盯了我很久,不说话,低着头。最后,从她嘴里突然冲出一句冰冷的话来。“你不是我爸,我爸是打红领带,穿白西装的。我爸爱我,不会四年不回家!”女儿迎迎转身,气冲冲冲出门去。那一刻,我的心像被一把匕首刺中,疼痛难忍。离家那年,母亲得食道癌去世,为给母亲治病,耗尽了家里所有财力,还欠三万七仟元债。迎迎那时还在妻子襁褓里吃奶。这四年在外,省吃俭用不回家,主要是攒钱。对于一个打工人来说,家是多么亲切,多么奢侈的字眼。为了家人的生活,孩子的成长教育,我别无选择去漂泊,去流浪。收获了多少,也失去了多少。回想起自己心酸孤寂的四年打工生活,忍不住两眼潮湿。女儿,你就不能叫我一声爸吗?我双腿跪地。瞧瞧自己,衣服稀脏如街边乞丐,胡子拉碴像动物园里的大猩猩。也难怪女儿不认我。我望着女儿在门外风中飘飞的身影,妻子忧怨的眼神,一头扎进双腿间,整个人陷入无限的愧疚与自责中…
发表于 2012-2-1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研墨 的帖子

好事情

发表于 2012-2-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仕勇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