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99|评论: 0

[转帖] 两件女留学生惨案:“徒劳正义”终将溃不成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6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是在日本留学的江歌,一个是在澳洲留学的冷孟梅。此刻,闺蜜的前男友,姨夫这两个词汇,在她们的宇宙里,将永生不在光明。不过,让人欣慰的是,残暴的人性终将还是受到法律的审判。“冷孟梅案”已经有结果,“姨夫”被判入狱46年,其中34.5年不准假释。“江歌案”依然在审理中,依照日本方面的法律法规,舆论对于“死刑”渴求的预期应该“不会实现”,但入狱的年限相信不会太短,甚至和“姨夫”的结局差不多。

    不管怎样,在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坏人”得到相应的法律审判,依旧是一种值得快慰的事情。然而,在两件较为“惨烈的血案”中,惯于在“巨龙效应”中发声的“乌合之众”,俨然过足“道德自慰”的执念之瘾。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而非倾听,急于说服,而非交流。

    在公共事件中发声,人们的正义和意志能够立竿见影,参与者都有一个愿望,只要自己多骂一句,就可以改变审判的结果,而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对于公共事件的参与,都是深感无力的。表面来看,有那么多人参与“舆论声讨”和“人性追问”,不免让人感到欣慰。

    只可惜,在“道德感”成为“存在感”的替身时。所谓的“正义”和“慈悲”,往往也就成为“支持一方”,“杀死一方”的粉饰工具。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人“确实热忱”,但他们的热忱终究是他们的墓志铭,而与死者几乎没什么关联。

    绝大多数人,都同情“受害者”,这是一种这正常的人性释放。但这个过程中,最怕同情蒙蔽理性,让生者的路途更加坎坷。对于一件“惨案”,如若只追问谁是凶手,大抵远远不够。对于生者而言,需要知道案子的来龙去脉,并从其中解构人性是非,最终固守人性底线。

    说到底,除却两位逝者的母亲,谁都没有权利去面对面审视凶手。“所有的正义”如若不能尊重和协助法律去审判,在某种层面上就是一种无知的干扰。很多人甚至认为,面对这些“惨案”时,谁要是“理性认知”,“不带情绪”去看待,也都违背他们的意志。甚至在“立场论调”的聒噪之下,无异于凶手的同党。这种带有道德感的“多数服从少数”的意志,着实让人感到一种无奈。

    现实生活中,这种“进攻性的正义”,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他们不参与实际的审判,却要成为掌控实际审判的主人,他们的理想状态是自己毫发无损,却能撒豆成兵。这种在正义和恐惧之间存在的灵魂,不免就会走向暴力。

    而这样的体验,在现实的生活中,俨然如此。过去怎样,在两件“女留学生惨案”中依旧怎样。我常想,如若在真实的生活中,也能看到如此正义的氛围那该多好。大家互帮互助,周遭不欺不骗,显然是理想的社会。

    只是,真实的生活中,绝大多数情况是,充满自私,互相碾压,人心惶惶。不得不说,在正义这条大船上,人们既渴望又懦弱。百年前,奥尔特加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谈到,大凡身体孱弱的人,都把理智生活看做是一种伟大的事情,以为哲学家的生活高过普通群众的生活无限倍。以这样的逻辑看“正义感的捍卫者”,大抵因为自己道德感弱,才把道德审判看做是一种伟大的事情,以为“道德审判”高过“法律审判”无限倍。于是他们丧,恨不得成为丧家之犬,见谁咬谁。

    所以,我一直觉得,“正义的捍卫者”越丧,就越证明他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安全感很差。所以,才借助舆论的浪花,惨案的风波,伸张自己压抑的正义。说到底,师出无名,逻辑混乱。于是,不管是在法律的范畴,还是正义的天堂,徒劳的他们终将溃不成军。

    而对于“正义本身”而言,是源于徒劳他们才疯狂,因为无成本的虚张声势总是那么迷人,那么恶意满满。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