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332|评论: 0

[转帖] 让座被婉拒:双向尊重的共识到底有多重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23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江西南昌一个小女孩,从等公交车到上公交车后一直埋头做物理作业。遇见一老人上车,小女孩主动让座却“被婉拒”。老人给出的理由“让人感动”(主流媒体给出的评价):“孩子在写作业,更要紧,我们无所谓”。

    这样的“双向尊重”之所以能招来社会舆论的好评,大抵是因为在过往的“让座风波”里,人们早已对野蛮的行为深恶痛绝。这种情绪上的先入为主,自然让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变得充满异样。事实上,“让座行为”本不应该成为一种公共事件去争论。但对于缺乏双向尊重的共识社会大环境,这又不得不被“时常提起”。

    坦白而言,小女孩少写几分钟作业,或许也不会耽误学习成绩的高低;老人一路不坐,或许也不会产生太大不舒服。这种时候,双向的尊重共识,就显得比较微妙。小女孩提出让座,老人想到的却是小女孩要“写作业”,这种同时为“彼此着想”的逻辑构建,核心还是双向尊重的共识在起作用。

    过往之所以会因为“让座”引发“风波”,实际上并非是“座位”本身有多大魔力。而是那些老人们固执的认为“尊老”是一种特权,于是在得不到“让座特权”的时候,就表现出一副歇斯底里的野蛮态度。所以,在市井的规则里,“让座”也成为年轻人必须做的一种规训。只是,从常识逻辑来看,这种“必须做”根本就不存在。

    “传统文明”里,总讲尊老爱幼,但却从来不说明前提条件是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如果一切的文明规则,只是基于年龄所兑换出来的尊重,大抵这种尊重并非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尊重讲的是谁比谁“更需要”,谁必谁“更期待”,谁比谁“更渴望”。回到“座位之争”上,就是谁比谁“更需要”就座而已。而不是“老人有多大”(年龄),“孩子有多小”(年龄)。

    在看到这则通讯报道时,媒体刻意用“被婉拒”作为标题眼,用来实证老人的行为“很文明”。这也再一次证明,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中,对于尊重的共识意识并不强,甚至认为尊重是一种“奢侈品”。于此,才会把一件很正常的“尊重回应”看得很重。

    说到底,尊重要是成为一种常态,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平常,还会有人轻易就被感动吗?我们不否定老人的善解人意,但要明白真正促成这种“和谐局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而非被一种表面刻奇的氛围所遮掩。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小女孩才是这种和谐局面的促发者,只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将大部分功劳分配给老人。

    这或许并非出于“尊老”,而是出于对“老人们”固执逻辑的一种回击,原来“老人们”也是可以给年轻人让座的:“没毛病”。这种肃清腐朽,唤起共识的做法,着实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双向尊重的共识到底有多重要?这本不应该成为一种生活里的纷争。只是,我们能触及到地方,总会发生因“尊重错位”而导致的风波。

    社会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社会中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成员之间的言论纷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纠缠,大多数都是因为双向不尊重,难以达成共识而导致的。那些总把“理所当然”挂嘴边的逻辑,即使可以满足一时之快,但却为日后的共识达成埋下隐患。

    我们常讲,尊重即使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但尊重却可以让问题变的不再艰涩,让人与人之间开始心怀日月,这或许就为解决问题本身扫除了很大的障碍。一个小女孩不管学习再重要,她看到老人上车,就自觉让出座位,紧接着老人委婉拒绝,这种现代“桃花源式”的和谐景象,如若说是极大的“政治正确”,倒不如说是普及常识的开始。

    “尊老爱幼”值得提倡,但我们更应该提倡人与人之间“双向尊重共识”的达成。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肤色,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国籍,不分病否,不分贫富等,大概只有这样,风波才会更稀少,社会才能更健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