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78|评论: 1

[内江新闻] 百年浮沉,“汉安烙画”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市中区伏龙镇牛角田新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四处悬挂的烙画作品格外抢眼,内容包括山水、花鸟等,色调古朴,雅韵十足。在活动中心二楼,还有一间用于展示烙画作品的展销厅以及一间专门的烙画体验室和烙画工作室,9月8日,记者来到这里时,牛角田村4组留守妇女兰霞正在工作室内烙一幅花鸟图。
  烙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元末明初始传入内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内江人刘敏在传统的木板、竹板烙画基础上,创新探索出纸烙烤画,并将之传向世界。2016年,为了确立内江烙画文化品牌的地域性、唯一性,纸烙烤画被命名为“汉安烙画”。同年12月,纸烙烤画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八旬高龄的刘敏也成为了纸烙烤画非遗传承人。
  前世——
  艺术土壤培育烙画底蕴
  2014年10月,市中区伏龙镇大屋冲小学在该校四至六年级创新了一门课外兴趣课程——烙画培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元末明初,始传入内江,并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内江人刘敏手中得以创新和发扬,而今在市中区伏龙镇“落地生根”。
  烙画为何单与伏龙镇结下不解之缘?这就不得不提到原内江县伏龙乡杨氏家族为当地埋下的深厚的艺术文化种子。据市中区伏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明洪武二年(1369年),有着“前三杨”、“后三杨”之美称的杨氏家族,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蜀,最初便在原内江县伏龙乡安家,一脉三支。繁衍至七八代时,杨氏族人方将家宅、宗祠迁至城内,落脚在今市中区蛋市巷和城南一带。
  杨氏族人在文学、绘画、修志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是明清时期的川中望族。明嘉靖八年(1529年),族人杨名中殿试一甲第三名(又称探花),后供职翰林院编修,著有《大昌县志》、《方洲文集》等。归乡后,杨名沉埋于书画,以绘墨竹见长,为内江杨氏绘竹之祖。其孙杨所修,嗜古抚琴,能诗能书画,著有《鸿雪斋集》,以绘墨竹名世,为明代墨竹画代表人物之一,今山西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杨所修绘《墨石图》及尺牍作品。其《墨石图》为已知内江本土画家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
  杨所修之子杨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丑科进士。杨栻承继家传绘事,并有所发展;其弟杨桐、杨楠也以书画名世,这就是“前三杨”。杨桐之子杨化元则是“后三杨”中的领军人物,集诗文书画于一身,与同辈族人杨化贞、杨化亨、杨化利等,也以雕刻绘画著名,其名收录于《益州书画录续编》。
  作为传统书画艺术中的一个稀有画种,烙画当然也需要一定的书画艺术基础。得益于杨氏家族根植于本乡的深厚艺术文化底蕴,如今市中区伏龙镇村民的生活深受书画艺术浸染,古老的烙画技艺在这片温润的土壤上,方才能发扬光大。
传承——
  八旬老人将纸烙烤画传向世界
  据《内江县志》卷十四第三章第五节记载,“县人刘敏从1968年起从事烙画艺术,能在纸板或宣纸上烙画,作品展于广州、厦门,许多报刊为之赞美。”
  9月12日,记者采访了如今已是纸烙烤画非遗传承人的刘敏。提及为之奉献了一生心血的纸烙烤画,82岁的刘敏老人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刘敏祖籍贵州遵义,1949年,他因参军来到内江,此后便长居内江。清末民初,刘敏的舅父喻奎量善制琴,常在琴上烙画装饰,久而久之便擅长于烙画。自五六岁起,刘敏便跟着舅父学习烙画技艺,“我的父亲刘伯庄是遵义著名书画家,幼时起我便在父亲教导下学习书画,这为我后来绘制烙画打下了书画基础”。
  顾名思义,烙画即用烧热的烙铁在木板、竹板等材料上“烫”出烙痕作画,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烙画由古代火烙疗法演变而来,《篆刻学》中介绍,汉代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烫具烙马印。因在木板、竹板上烙画不便携带,也不易保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敏开始思考在纸上烙画的可能性。
  说干就干,因烙铁温度较高,刘敏便先用厚纸板来尝试。“第一次烙画因为把握不好温度和速度,一下就烧起来了,纸都烧没了。”说起当时的窘态,刘敏笑道。
  但刘敏没有放弃,又不断尝试了许多种画纸。“速度不能太慢,温度不能过高,下笔不能太重。”从开始的厚纸板到薄薄的宣纸,他渐渐总结出了在纸上烙画的经验。光阴流转,当他完全掌握在纸上烙画时,已是10多年后。
  烙画技艺日臻化境的刘敏渐渐有了名气。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一家美术馆工作人员闻名而来,将刘敏绘制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共计20余幅烙画作品收藏进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敏在一次绘制烙画时突然想到,烙画既然能在高温下绘制,又可否在高温下进行烤画呢?想法一出,刘敏便闲不住了,开始尝试烤画的可能性,因木板和竹板的局限性,刘敏一开始便以纸烤画作为研究方向。
  火炉烤、电烤……经过不断尝试和无数次的失败,刘敏终于探索出一种与纸烙画有所不同的纸烤画来。画纸经过特殊处理,在2000W-4000W的电炉上烤制而成,使画面呈现出水痕斑驳、淋漓洒脱、奇幻多变的独特肌理效果,极富水墨画神韵,天然成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由于纸烤画工艺复杂,即使身为创造者,刘敏也常烤制失败,因而所存作品十分有限。上世纪八十年代,收藏过刘敏作品的那家美国的美术馆再次闻名而来,收藏了数幅他创作的纸烤画。
  此后,刘敏的多幅作品相继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市政府、亚运会以及民政部等国家部委收藏,还有百余幅作品被美、日、韩等国家和台、港等地区收购、收藏。中央电视台还曾播放专题片,介绍刘敏及其绘画和纸烙烤画艺术。他的作品还多次获得民政部和中国书协、美协联办的“铁流杯”全国书画大赛大奖,入编多部辞典和《解放军画报》等大型画刊。
今生——
  将烙画传承与少儿艺术教育融为一体
  事实上,要追溯烙画与伏龙镇的真正结缘历程,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市中区伏龙镇中心校副校长高平仲。
  今年47岁的高平仲经过刘敏指导,烙画技艺日益精湛。高平仲自幼便喜欢烙画,也有美术基础,2000年时便开始尝试使用修电视机的电烙铁在木头上烙画,但那时仅为个人兴趣爱好。直到2014年,高平仲因忧心伏龙镇大屋冲小学(隶属于伏龙镇中心校)学生缺乏兴趣课程,想来想去,便想到了烙画。“把学习烙画工艺发展为少儿美术创作,通过作品展览和实践操作,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把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少儿艺术教育融为一体。”同年10月,大屋冲小学在四至六年级创新开设了一门课外兴趣课程——烙画培训。该校也成为了市中区首个开设烙画兴趣课程的小学。
  而专门开设学生烙画艺术课堂,与市中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发展定位不谋而合,即通过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将其作为辖区扶贫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并结合书画之乡建设、返乡创业项目引进、农文旅文化产业打造等工作统筹推进。
  在市中区党委政府支持下,目前,伏龙镇中心校也已在四至六年级开设了烙画培训课,每周一、周三都有一堂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也有利于烙画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黄泓平是伏龙镇中心校六年级一班的学生,自从学校开设烙画兴趣课后,她就积极参加。“学习烙画半年多了,刚开始觉得很难,经过老师指导后,慢慢掌握了一些技巧,现在我能烙一些简单的花草了。”
  记者了解到,伏龙镇牛角田村已与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合作建立起烙画“校地合作实践基地”,今年2月,培育成立起市中区汉韵烙画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此之前,“纸烙烤画”已被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结合历史沿革注册了“汉安烙画”品牌。2016年11月,“汉安烙画”特色农旅文创产品受到新华网独家专访,产品顺利走出内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10-17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必须赞一个!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