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096|评论: 0

[交流共享] 【天府曲坛】川舞重迎辉煌 两作品斩获“荷花奖”(四川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7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舞重迎辉煌 两作品斩获“荷花奖”

2017-09-27 07:43   来源: 四川日报  



1506469384535.jpg

《银塑》剧照。 本栏图片均由 黄凯迪 摄


1506469384881.jpg

《生在火塘边》剧照。


1506469384379.jpg

《银塑》剧照。


9月初,由中国文联等单位主办、四川省文联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在凉山举行。在这个中国民族民间舞最高奖项的角逐中,由凉山彝族歌舞团选送的《生在火塘边》、四川省歌舞剧院选送的彝族舞蹈《银塑》,从闯入决赛的48个节目中双双脱颖而出,夺得大奖。

曾以《快乐的罗嗦》《俏花旦》等作品扬名全国的四川民族民间舞,一直在全国居于领军地位。然而几年前,也曾出现过低谷。多年以后,四川民族民间舞又怎样重回巅峰?

1

“荷花奖”独占两席


当本届“荷花奖”宣布6个节目获奖时,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主席同时也是本届大赛评委之一的王玉兰格外自豪。因为在6个获奖节目中,四川独占两席。“这绝非是照顾东道主,而是真正体现了四川民族民间舞正在找回往日荣光。”

作为全国舞蹈最高专业艺术奖项,“荷花奖”一直是全国各省市舞蹈界非常看重的奖项。本届比赛的参赛舞蹈作品超过300个,入围决赛的达48个。它们中既有知名编导打造的作品,又有优秀青年演员转型编导后的新作,整体实力相当强劲。不过,四川选送的两个同为彝族群舞的作品,双双打动评委。《生在火塘边》获得了评选的最高分97.66分,而《银塑》则是国内首次用舞蹈的形式,以彝族银匠的视角颂赞工匠精神。

《银塑》的编导是马琳和沙呷俊楠。前者是国家一级导演,曾以舞蹈《阿莫惹妞》扬名国内舞坛。受彝族旅游景区寂寞敲打的银匠启发,她构思了一个通过银匠来讲述传承千年技艺、用生命坚守民族文化的故事,并请出东方歌舞团(中国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沙呷俊楠合作编舞。短短8分钟的舞蹈,既保留了彝族舞蹈应有的特色和韵味,又超越民族民间舞“形式美”的肤浅,将抒情与叙事完美融合,把中国工匠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力、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和根植于血脉中的民族自信表现得格外动人。在评奖中,评委一致认为作品选择从工匠的角度表现生命关怀非常少见。但银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银匠专注铸银的故事,恰好是彝人精神的写照。

另一部夺得最高分的《生在火塘边》,同样是一个以生命与信仰为主题的作品。编导何川是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国家一级导演,作品《师徒春秋》被收录于国内舞蹈院校古典舞教材。此次应邀为凉山彝族歌舞团编舞,他再度选择用舞蹈表现生命与信仰。何川说,“熊熊燃烧的火是彝人的图腾,他们的生命、食物、爱恨都将接受火的洗礼。我希望通过火的激情,折射出彝族火热的民族气质。”王玉兰感叹,在决赛众多直接表现爱情、表现习俗、表现形式美的作品中,《生在火塘边》更像一首富有哲理的民族史诗。有专家感叹:一个舞蹈作品,也许不能让人记住它的每一个舞步,每一次旋转和节奏,但这个节目可以让我们记住一个民族的信仰和生命。

2

川舞重迎辉煌


《生在火塘边》《银塑》的获奖并非个案。两年前的“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上,四川同样有《你是一首歌》和《情深谊长》两个作品获奖。随着中青年编导的成熟、新一代年轻演员迅速成长,原本就实力不俗的四川民族民间舞,在经过短暂低谷期后又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王玉兰说,民族民间舞一直是四川舞蹈的优势项目。从1959年《快乐的罗嗦》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后被全国各地舞蹈团争相排演,到2004年《俏花旦》夺得第六届全国舞蹈大赛一等奖,最终跳上央视春晚,一直佳作频出。到2007年,第七届全国舞蹈比赛干脆搬到了成都举行,用行动表达了对四川舞蹈成就的首肯。彼时,何川、李楠、刘凌莉、马琳、马东风等在舞蹈界早已名声在外。用圈内的说法,在创作和运作层面,四川舞蹈都是全国一流。

然而在两年之后,四川舞蹈的优势项目群舞,就连续在全国两个大型的舞蹈比赛中败走麦城。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在武汉落下帷幕,四川仅有一支群舞《生命之火》参赛,未能获奖;央视舞蹈大赛中,四川的群舞《呼唤绿荫》也只夺得三等奖。

突如其来的低谷,在王玉兰看来是,“老一代编导们退休以后,中青年编导扎根生活不够。再加上受邀担任舞蹈总监的晚会一多,自然无暇创作。”具体到民族民间舞类别,“受现代舞被市场追捧的影响,编导们也迫切尝试创新,在民族民间舞中融入不同的舞蹈元素,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韵味。”

表演人才的缺失,在马琳看来也成为阻碍四川群舞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一批老演员的退役,有过硬基本功和领悟力的演员,青黄不接。

为了培养年轻编导,四川省文联、省舞协着手推出了“四川省青年舞蹈大赛”等奖项,打造舞蹈平台。《银塑》此次参评“荷花奖”以前,就曾在四川省新人新作舞蹈比赛上夺得一等奖,因此被省舞协力推重新编排后参赛。以四川省歌舞剧院为代表的舞蹈团体,在市场闯荡中也迅速培养出一批年轻演员。曾经感叹演员青黄不接的马琳表示,“经过市场的搏杀,新一代的演员已经完全能够挑起舞台大梁。”

3

既要有特色还要有灵魂


四川的民族民间舞如何守住艺术高地?在继续从各民族传统舞蹈中汲取养分之外,打造有思想、有灵魂的作品也成为共识。

在前几届的“荷花奖”民族民间舞比赛上,曾出现过不少尴尬:原本应该极具民族特色的舞蹈,跳了一小半以后,评委依然无法判断属于哪个民族。在专家不断呼吁之下,情况才有所改观,但今年这种“跳变味”的情况仍有发生。王玉兰说,“荷花奖”分设民族民间舞子奖项,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比赛保护民间艺术瑰宝,但有人创新的步子迈得太大,把服装、音乐和动作都改了;年轻的编导又喜欢借鉴一些国外的东西,最终导致民族民间舞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坚守民族民间舞最纯粹的特色,成了今年“荷花奖”的一个硬指标。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再兼顾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才能最终受到评委青睐。

王玉兰说,《生在火塘边》和《银塑》两部作品的获奖,离不开何川、马琳两位编导长期扎根基层、坚持从人民的艺术中汲取养分的创作态度。

四川民族民间舞历年创作出不少精品的背后,都有一批愿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编导。王玉兰说,正是编导刘凌莉扎根川剧学校采风,才有了《俏花旦》成为“海内外上演最多的舞蹈节目之一”;正因为马东风长期往康定跑,才有了《康定溜溜的城》的出炉。作为此次以最高分获奖的作品编导,何川透露自己长期扎根凉山,听彝族的歌谣、观察了解民族内在的情感,这才有了《生在火塘边》的出炉。他认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经过多年的发展创新,已从劳作、婚嫁场面的简单情绪表达,转而开始思考民族的未来。四川的编导在创作时也一定要根植于该民族进行思考,才能创作有生命力的作品。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