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37|评论: 4

[民生杂谈] 海南岛上中秋习俗趣事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4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png

海南岛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各地区的中秋又别有一番风味。海口的煮芋头和浮针占卜、儋州的调声歌节、文昌的对月思亲、琼海的天灯祈福等等,这些都是海南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海口 吃芋头赏月

  海南北部是海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据考证,这里的居民祖上大多来自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雷州半岛,因此在风俗习惯上,两地有诸多的相似点。这其中,中秋节煮芋头和浮针占卜是最值得津津乐道的。

  年过七旬的叶文生老人和他的老伴慧婆在海口秀英区新海村居住了一辈子。据他回忆,小时候家里很穷,每到农历八月十五这天,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豪绅家中摆满月饼和美酒佳肴,而寻常百姓就只能望“月”兴叹了。但是,穷人自有穷人的办法,和很多人家一样,小文生的母亲会煮一锅贮存多日的芋头和番薯,全家人一边吃着芋头一边赏月,也算是过了一回中秋节了。

  但是年幼的小文生并不满足于此,经常缠着父母讨要月饼吃。这时候,父亲就给他讲《跟月亮吃屎》的故事: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七兄弟因家境贫寒只能共吃一粒米,前六个长兄都只是把米含在舌头里舍不得吃,都依次交接给更小的弟弟。当轮到老七的时候,他却一口吞下这粒米。母亲勃然大怒,当场赶他去跟月亮吃屎。(这时候大人们会指着天上最靠近月亮的一颗星星称那就是老七)然而居住在月宫里的嫦娥和吴刚都是仙人怎么会有屎呢?老七只好常年吃月宫里兔子的屎…… 讲着讲着,小文生也就停止吵闹不知不觉中安然睡去。因此海南北部一带也就有了“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钱之人食月饼,无钱之人食芋头”的歌谣流传着。

  琼北地区:浮针占卜问女孩命运

  浮针占卜是琼北地区中秋节这天一种很有趣的算命方式,据说只有在中秋节这天借助“浮针”问身世才是最显灵的,并且该占卜只对女孩子生效。

  叶文生的老伴慧婆至今还对这个中秋节目记忆犹新:从自己懂事开始,每逢中秋之夜,她和姐姐在母亲的带领下找一处空旷且抬头就能清楚望见月亮的地方,姐妹俩各自取一碗清水放在桌子上。等到晚上12点左右,姐妹两在水上放一片薄纸,纸上放一根缝衣针,当纸片慢慢浸透往下沉,针便可浮在水面上了。慧婆强调道:“浮针其实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不够细心和耐心,往往看到的是沉到碗底的针。”母亲告诉年轻时的慧婆,那些成功让针浮起来的女孩子不仅能从针影中占卜到自己的人生,还说明心灵手巧,将来会得到月亮娘娘的保佑。因此中秋节这天晚上,慧婆总是全神贯注到制造浮针的过程中。慧婆还介绍了如何解读浮针占卜的玄机,据说,针影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分别代表女孩的少年、中年和晚年,各个部分针影粗细代表命运的好坏。例如针头细针尾粗就说明制造浮针的人少年命苦,晚年命好。而当整个部分粗细一致时,则预兆该女孩的婚事将是美满的。

  琼东地区:拜月亮 放天灯 抢花灯

  海南东部的几个市县是海南省拥有海外华侨和现有归侨最多的地区。过去数百年间,海南东部一直和贫穷为伴,数不清的沿海居民被迫背井离乡,渡海去异邦谋生。因此,每年中秋,仍留在海南本土的人就格外怀念海外亲人,他们举行各种仪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其中“拜祭月亮”和“放天灯抢花灯”是最具有侨乡特色的。

  家住文昌市锦山镇的韩先生有一个在菲律宾定居了几十年的哥哥,因为地域关系两家人很少见面。他介绍了他们家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如何过中秋节的:在中秋月圆之夜,韩先生都会在自家院落里安放桌凳,上面用盘子盛上丰盛的月饼和瓜果,月饼和香炉也都插满香火。待香燃起后,全家人保持安静虔诚地凝望着月亮,内心默默祝愿海外亲人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并期待有朝一日韩家能再相聚。拜月之后,韩家三代老小就围桌而坐,分尝月饼。这个时候,总忘不了留出一些来,权当给海外亲人。这是拜月的过程。

  当家人吃完月饼、赏完明月之后,还要重新在桌面上摆放新的食品,它们要一直在月光下放着,任何人都不能吃,也不能动,直到第二天早上。韩先生说:“当地民间一直流传赏月的人都睡下之后,月亮娘娘会下凡尘来看供祭的饼糕瓜果。谁家的供品好,谁家就会受到面善心慈的月亮娘娘的保佑,家里的孩子和海外的亲人会平安无事。”这便是祭月的过程。

  海南的天灯,与内地的天灯(又称“孔明灯”)有所区别。在海南东部许多村落,中秋节放天灯是这些村落或者某一宗族迎月、贺月的重要仪式。

  据琼海一些老手艺人介绍,天灯的主要做法是用竹篾和白纸事先糊出一个水桶般大小的外形酷似灯笼但其实是一个小型天灯,然后再将这些天灯用绳子垂直连接成一条“火龙”,将其挂于高处。每当月上枝头,夜空晴朗的时候,村里的人们将天灯从各个角落升起,明晃晃的好似在与星月争辉。此时,村庄里的人们都走出家门,站在街中庭院里观赏天灯。

  花灯,也是中秋节灯笼的一种,不过海南的花灯并不单纯是中秋节的一种装饰物。在许多村镇,人们在中秋节这天晚上各自拿一盏制作好的花灯,灯的正面印有吉利的词句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拿灯的人排成长龙,队伍中间会有一些村里的青壮男子敲锣打鼓。由一个“灯主”领着队伍沿村游行,这“送灯”。整个队伍最后来到村里的庙堂门前,将灯挂在庙里庙外。待灯挂好后,“灯主”一声号令,任何人都可以上前去抢自己中意的花灯。此时,庙堂内外人们蜂拥抢灯,非常热闹。

  关于花灯海南民间有一个说法,在海南话的口语中,“灯”与人丁的“丁”字谐音,人们认为“送灯”就是送去财旺丁兴,“抢灯”也就是不要错过丁兴财旺的好事。所以人们对负责“送灯”和号令“抢灯”的“灯主”要求很严。条件主要有二项:其一,家景兴旺;其二,家有男孩。有的地方甚至规定,只有家景旺,有男丁的家庭户主才有资格加入正式“送灯”的队伍,无此条件的人家只能观看和参加“抢灯”活动,这类规定人们一般都是接受的。此项活动最早于正月十五日举行,后来八月中秋节也有了。

  临高快乐“逗月”

  位于海南西北部的临高,在中秋节这一天也有属于自己的特殊活动。家住临高县东英镇的朱小兰依然记得儿时中秋节“逗月”的好玩场景。这一天吃过晚饭后,小兰和其他家的孩子都会点起香插在月饼上,然后跑到村里的祠堂在神像面前诚心地请出“月老”赶“天狗”。父辈们此时会给祖先的牌位烧上香并且摆上贡品。当月亮出来的时候要把月饼摆上席,然后孙子、外孙们就争着要香去逗月。拿到香之后,同村的小伙伴们成群结队朝月亮的方向挥舞着手中的香,意思是帮“月老”赶走“天狗”。这时候,家里的大人们总是乐呵呵地看着他们这些后辈们嬉笑打闹,仿佛是自己也回到童年一样。当月上枝头的时候,大人们就把玩闹的她叫回家,大家围成一圈聊家常。此时,小兰的父母往往会给她讲述自己儿时的故事,不知不觉,月已偏西,全家人就一起出门去临高角赏月。  

  苗族:青年男女跳月祈求美满姻缘

  苗族,有许多先人流传至今的传说,在海南苗族地区,关于中秋节一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月亮有另一个身份———一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俊美青年。有个年轻貌美的苗族姑娘叫“水清”,她对月亮一见钟情,于是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一心一意深爱着月亮。为了爱情,她历经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了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祖祖辈辈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吹奏悠扬的苗族芦笙,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也有称“闹月)。据在苗族民间的说法,月亮的光辉是“水清”和月亮爱情的守护神,那些向往爱情的青年们只要在月光下诚心祈愿,那么月光守护神会给这个真诚的青年制造一段美满的婚姻。因此,中秋节这一天,苗族青年们在“跳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渐渐成为了一种传统。对于这一天追求爱情的苗族青年男女来说,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水清”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儋州:中秋歌会 向女孩表达爱意

  谈及海南民间中秋民俗,最为隆重,最值得介绍的当属儋州调声歌节。儋州市历史文化悠久,在民间素有“诗乡歌海”之称。具有儋州本土语言特色的儋州调声,是该地区民众逢年过节倾诉节日情怀的重要表达方式。

  儋州市自2001年将中秋节确立为该市调声歌节后,对于80多万儋州人来说,中秋节不仅是一次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无与伦比的调声视听盛宴。这一天,人们穿着各种各样颜色鲜明的节日服装,欢聚在该市的十几个乡镇集市,欢度节日。这其中当属“万人调声赛歌会”最吸引人,每年的调声节都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欣赏观看,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儋州市中和镇上,那里才是原调声的主会场。

  家住儋州市峨蔓镇的陈卿强是一个儋州调声的铁杆爱好者,十多年来从未落下一次赛歌会活动。据他介绍,赛歌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下午三点至六点左右,这一时间段来自各个村落的调声好手会以村落为单位进行歌曲对唱,十多支队伍你方唱罢我来唱,好不热闹。到了夜晚又是另一番风情,许多村落的男青年身着颜色醒目漂亮的花衬衫,成群结队,来到事先约好的地点,把女方青年歌手接到本地村里庙堂参加男方青年举办的“中秋歌会”,又称“中秋情酒歌会”。歌会以放鞭炮为令表示开始,先由男青年们推选的以为领头人唱贺情歌,紧接着女青年群体也会有一名领头人站出来跟该青年对唱。一般男方青年歌手所唱的情歌多为向女青年表达爱意、抒发男女之间的永恒爱情的歌曲,而女青年则在歌曲中表达女子对男子心意的考察和对爱情的向往。男女领头人对唱结束后是敬酒仪式,由女方青年歌手们双手捧酒碗走到男方青年歌手们所带来的亲朋好友前给他们敬酒,表示敬重长辈,然后再给男方青年歌手们敬酒,表示钟情;男方接过女方敬酒,一饮而尽,并以歌诉请,表示“领情”。敬酒仪式完毕,大家共席品尝月饼,淡笑风生。大约两个小时后,双方感情交流的差不多时会离开酒席,男女青年面对面各自排成一列,开展赏月对歌活动。对歌结束后,男方青年将女方青年护送回家,离别前常常有男青年向钟情的女青年赠送月饼表达爱慕之情。

  除了调声歌节,儋州地区的孩子们也是这个节日的主角之一。这一天,小孩子会用棍子挑着两个用纸紧紧包裹的月饼,同时还要在月饼插上香。然后孩子们结伴玩闹,他们会大声唱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歌谣,如“拜中秋,拜月亮,拜我公婆寿百岁,拜我爹娘日久长”等等。等香烧完之才打开月饼分享之。这种做法寓意孩子们要和月亮女神(另一说祖先)一起品尝月饼,先是让仙人吃,自己随后再吃。有意思的是,这一天晚上孩子们会听从大人的嘱咐不要用手指月亮,据大人们说那是对月亮娘娘的不敬,娘娘如果生气了会割走小孩的耳朵的。

  黎族:八月会 唱歌跳舞觅爱侣

  中秋节并非黎族的传统节日,但这一天,黎族人民同样有自己独特的过节方式。黎族人把中秋节前后这一时期称为“八月会”。能歌善舞的黎族,每逢此时各集镇都会举行盛大的歌舞聚会。他们身着华丽的黎族服饰,在本村寨一名领队率领下,男女青年纷纷展示舞姿、歌喉。舞蹈是黎族表达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那些村寨里的歌手们也会高歌一曲,营造出无比热闹的气氛。歌舞会上,黎族青年男女还要互赠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入夜时,黎族男女老少就聚集在篝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许多未婚青年则选此良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客家:深夜守护“月华”祈祷幸福生活

  在海南还有一群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人群———客家人。这些祖上主要从福建一代移居海南的客家人至今仍保留不少客家传统习俗。家住儋州市大丰镇的徐干诚便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客家人,他介绍说,客家人将八月十五通称“八月节”,节日当天,客家人要摆斋盘祭天神、龙神和祖公,在客家文化里,此三神掌管世间万物,是他们祖祖辈辈信奉的神灵。晚上则要祭宅神,客家人认为,每家每户都会有一个宅神护佑着家人不受牛鬼蛇神的侵扰。

  徐干诚说:“这其实是散落在各地客家人对家族的一种情感寄托。客家人是一个好客的群体,他们认为这天亲戚朋好友之间要互赠月饼糕点,彼此分享对方的快乐共同欢庆佳节。他还谈到,或许是客家人长久居住在儋州的缘故,唱山歌也成为海南客家人在中秋节这天的主要文娱活动。因此作为客家人的主要集聚地———儋州市大丰镇,在每年八月十五这天都能听到家家户户用客家话吟唱着曼妙的客家山歌。此外,客家人对月亮也有着深厚的寄托之情。据客家民间传说,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守护“月华”(也就是守望月亮的光辉)直到“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异彩,人们就能看见月光菩萨降临,守护者从此财运和福气都会变得旺盛。因此常常有许多客家人在中秋节夜守侯“月华”至深更半夜。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7-9-25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斑竹的支持!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习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9-26 19:16
好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