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9359|评论: 12

清代档案南部地图

[复制链接]

2022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7-7-1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代档案南部地图


001kHviSty718i5WEY1e9&690.jpg
●光绪30年 (1904)四川南部县县城嘉陵江河道图(局部)






《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是目前国内最完整、最系统、时间跨度最长的县级地方政权档案。档案总数达18186卷,84010件。它形成于顺治十三年至宣统三年(1657-1911)之间,是清王朝基层政权组织——县衙行政管理活动的全方位记录。这批档案于2003年10月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该档案主要为文字档案,但也有少量图表,其中的三幅地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四川南部县的社会状态。

●划定田地边界  维护乡村河道


001kHviSty718ieQiWsf0&690.jpg

◆图1   道光9年(1829)11月,四川南部县宣化乡何现海与赵氏兄弟田地边界图

赵俊朝与何现海两家系同乡村民,且是门户相对的邻居。何现海与赵俊朝、赵令朝、赵匡朝兄弟三人的田地,在村头小河边紧密相连。小河上有两座石桥,从小河南岸直到第二座石桥处,均是赵氏兄弟的田地;小河北岸的东侧和西侧也有赵氏兄弟的田地。而何现海的田地只有小河北岸靠近第一座石桥的西端,恰好在赵氏三兄弟的田地包围之中。为此,何现海一直感到很憋屈。

之所以憋屈,是因为何现海很想将自己的田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由于赵氏兄弟在当地是个大家族,何现海不敢明目张胆地打他们的主意,于是,便采取蚕食的办法,向南边的河岸拓展。起初,赵氏兄弟见他在河滩上开荒,随后,又挑土填河,以扩充地界,但因未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也就未予理会。何现海见无人干预,胆子就越来越大,直到把小河上第一座石桥的桥洞堵塞,造成流水不畅,并影响到下游田地灌溉时,才引起赵氏三兄弟的强烈不满。道光9年6月,以赵俊朝为首的赵氏三兄弟联名将何现海告上县衙。

县衙审理后认为,村中河流乃公共空间,属村民共有,岂容个人填河造地,阻塞河道,影响灌溉。遂责令何现海将河道疏通,并恢复原状。何现海当面答应,回去后仅将桥洞疏通,却不将河道恢复原状。同年11月,赵氏三兄弟只好再次将何现海告上县衙。县衙立即派出衙役,在当地团保的协助下,强令何现海将填埋的河道全部疏通。为了“有案可稽,杜绝后患”,衙役专门绘制了这张“何现海与赵氏兄弟田地边界图”,并明确了河道界线,禁止任何人侵占。

●标注水患状况  修筑防洪堤坝


001kHviSty718immElEce&690.jpg

◆图2   光绪30年 (1904),四川南部县县城嘉陵江河道图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嘉陵江在该县境内全长78公里,干流全长1345公里,构成了网状水系。因此,嘉陵江在历史上的水患较多。仅在清代,南部县就发生过洪涝灾害37次,其中大型灾害达23次。据《南部县志》记载:光绪29年(1903)6月5日,嘉陵江水从四道城门灌入城内,城东柳林桥水位高达343.62米,人称“癸卯大水”。当年邻河街道全被冲毁,民房半悬空中,瓦角木料荡然无存,地基亦冲崩成河,化为乌有。东门外水流汹涌,被淹之处一片凄惨景象。

南部县衙发现,县城之所以屡遭洪灾,是因为河道严重淤塞,一遇大水即漫入城内。他们意识到,河堤乃城垣保障,关系民生利害,只有筑牢河堤,方能阻挡洪水。于是,在光绪30年,该县绘制了这张“南部县县城嘉陵江河道图”,标明了以前洪水冲毁的地段和需要加固河堤的地方。此后,几任南部县令便按照图中的标识,筹划修筑河堤。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南部县衙专门成立了“总工程处”,在河堤附近的禹王宫设立办事机构。由时任县令对工程负总责,县衙汛厅具体承办堤工事务。

由于河堤工程浩大,资金困难,在修建过程中,南部县衙按照“官认筑工,民认石篓”和“富者出钱,穷者出工”的原则确保工程进度。为发挥表率作用,县令史久龙捐钱一百串,并捐竹篓二百个。县衙的其他官员和县内的富商也纷纷响应,很快就筹集了工程所需款项。参与建设的管理人员和民工,表现出了可贵的奉献精神,他们不要报酬、自带干粮,昼夜轮班奋战在工地上。河堤完工后,又在河道上修建了一座“安澜亭”,以镇水势。虽然“安澜亭”有些迷信色彩,但坚固的河堤对于阻挡河水漫进县城,的确起到了重要的防范作用。四川通省劝业道道尹在视察河道时,对工程质量予以了充分肯定。此后,四川总督还给县令史久龙记大功一次,并升调成都县任职。

●绘制地方舆图  便于采风问俗


001kHviSty718it5438ba&690.jpg

◆图3  光绪34年(1908),四川南部县县城略图

光绪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多次行文,要求各省、州、府、县衙,绘制地方舆图,“以便采风问俗之助”。采风问俗是指对民情风俗的采集。为政需要体察民情,统治者通过采风问俗来了解民风民俗,有利于知悉各地风土人情,更好地教化民众。当时,南部县衙按照上级要求,曾组织专门人员,广泛收集本地民风民俗资料,绘制本县疆域、山川道路、城防村堡等地图。因年代久远,当年的许多资料均已散失,目前仅一张南部县县城略图还收藏在光绪34年的档案中。

南部县县城系南隆镇,地处该县中部,嘉陵江西岸。自梁武帝天监二年(503)立县,治所设南隆镇以来,南隆古镇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以前县城没有城墙,直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知县蒋矩才组织民众,以“树木为栅,垒石为门”。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开始用土石筑墙并开城门四道:东“蓬莱”,南“跨鳌”,西“状元”,北“阆苑”。此后,城墙和四道城门又多次维修加固,到乾隆32年(1767),知县查淳另取四道城门为东“承煦”,南“迎熏”,西“延爽”,北“瞻极”,以状元溪为护城河。

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城墙和四道城门,城内有县衙的主要机构和公共设施,如县署、厅署、学署、汛署、盐局和致富斋、正街等等。同时,图上还标注了城外的嘉陵江、护城河、东塔子山、汪家垭、南二洞桥小溪和状元桥等处的方位。实际上,清代的南部县城内有东街、南街、正街、西街四条主要街道,清代末年街道增至十余条,最热闹的街道叫“狮子拐”,因此处原有一对石狮而得名。另外,城内还有文庙、考棚和德星、状元、孝廉、文魁、恩荣、四桂等12座牌坊。由于是略图,加之当时绘制地图的技术水平所限,所以图中就省略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7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2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7-2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不错!

发表于 2017-7-3 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你好,这些资料可在何阅读到?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7-29 10:37

发表于 2017-9-1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9-14 12:50
可见那是后南部民风之彪悍,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后还要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来修筑城墙

发表于 2017-10-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7-10-1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了

发表于 2017-10-11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往开来,建设美丽南部。

发表于 2017-10-13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城墙影子都没了.....重修城墙搞搞旅游!

发表于 2017-11-17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想到南部还有这样光辉的历史
发表于 2017-11-17 16:2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