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42|评论: 4

[玄龙门阵] 《山海经》锁定岐伯故里在盐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6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山海经》锁定岐伯故里在盐亭
石 云 龙
一、全国三处均称是岐伯故里
目前,岐伯故里有三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甘肃省庆阳市庆阳县,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三处均列入省级开发项目。
岐山县说:黄帝曾于小崆峒问道,遂在岐山也,巡防有道之山,《路史》追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替于治道。”《通志》记载:“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名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
庆阳县说:新近有资料表明,岐伯为甘肃省庆阳县人。如清乾隆年间,《庆阳县志·人物》记载:岐伯此地人,生而精明,精医术脉理,黄帝以师事之等语。
按史学家论定,凡论述上古事,必须是先秦以前就有其地名,就有其史籍记载,否则是为杜撰、虚构,陕西岐山、甘肃庆阳,均无上古典籍记载,故不是岐伯故里。
盐亭县说:2001年12月,四川省旅游规划《盐亭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认为盐亭是嫘祖故里,也是岐伯的故乡。
蔡正邦著《嫘祖·岐伯故里考》载:《山海经·海外南经》“有岐舌之国。郭璞注云:岐舌国,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吕氏春秋·功名篇》曰: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可见,岐舌、反舌、支舌,均为一个含意,即舌在前,末倒向喉,此蛇也。《山海经·海内经》云:先龙始生氐羌。嫘祖来源于氐羌。从西汉水上源有龙之称,而为巴蛇之巴发源地……嫘祖舅父为岐伯,居西陵国北,西陵国位于盐亭县南,岐舌国岐伯故里,应在盐亭县北,盐亭县柏梓镇,有独柏、梓树众多,因其多虬枝,岐柏,巴民视树为龙蛇化身,则祈虬枝岐柏,给人带来福祉,形成了岐舌之国,其国首领,则尊为岐伯。”……以此认为岐伯故里在盐亭的立案依据。
更为遗憾的是:《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郭璞注云:“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袁柯云:郭注“舌皆岐”,当作“舌皆反”,说详下郝注中。郝懿行云:“支舌即岐舌也。”《尔雅·释地》云:“枳首蛇。”即岐首蛇,或两头蛇。岐—作枝;支,支古字通也,又与反字形相近,《淮南·坠形训》有反舌民,高诱注云:“语不可知而自相晓。”又注《吕氏春秋·功名篇》云:“一说南方有反舌国,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是支舌古本作反舌也。《艺文类聚》十七卷引此经作“反舌国,其人反舌。”《太平御览》亦引此经同,而云:“一曰交”二书所引经文作反舌,与古本正合。袁珂案:郝说是也,古本经文全当作“反舌国在其东,其为人反舌。”一曰支舌国在不死民东。
历代史学“大家”都异口同声断言岐舌国是反舌国,既是反舌国,非岐舌国,与黄帝之师的岐伯有啥关系呢?
据考“反舌国”之辞,出自先秦公元前237年。《史记》云:不韦适蜀(四川阆中)世传《吕览》。《吕览·功名》言:“善为君者,蛮夷反舌殊俗异习皆服之,德厚也。”《吕览》的大意是:秦的先祖惠王,于公元前316年伐蜀,始皇于223年伐楚,是因为他们是 明德的君主,南方持不同政见的少数民族,虽然风俗不同也会归顺臣服,是因为帝王高望从施惠于民。遗憾的是,历代史学大师对孔子《帝系姓》中华文化一元论篡改成为中华文化中原论,不承认黄帝和嫘祖早期生活在古蜀的事实。故把“蛮夷反舌”之意误解为舌尖倒向喉,试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纯属臆造。
历代注家用改字的方法把岐山之岐,篡改为歧途之歧。晋郭璞断言为反舌国。至清郝懿行不但附言郭璞之言,并引《尔雅》枳首蛇即两头蛇,是反舌蛇。把脑壳变成了舌头。又引唐高诱注《淮南》反舌国,不能说话的哑人。又误解《吕览》“反舌”的本意是指南方持不同政见的少数民族。舌头倒向喉管。唐欧阳修撰《艺文类聚》附合诸书引岐舌国应为反舌国。至宋《太平御览》附和诸书亦同,为反舌国。近代袁珂亦附和清郝懿行言:古本经文全都言是反舌国,而在其西南不死民的东南。
二、《山海经》锁定岐伯故里在盐亭
《山海经·海外南经》云:“岐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历代注家都认为岐舌头应是“反舌国”。“反舌国,其人反舌。”“舌本在前,末倒向喉,故曰反舌。”其实都是错误的解释,以谬传谬,谬误了几千年。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岐”指的是居住在岐山黄帝之师的岐伯。“舌”指的是岐伯的“舌头和舌尖”。因为岐伯用“舌头”“尝”百草,区分药物的酸、甘、苦、辣。昔神农也尝百草之滋味,《搜神记》载:“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榖。”岐伯以草木为药,亦以舌头尝百草之味。又与黄帝以三寸之舌讲《内经》,讲得唇干舌燥,嘴唇都说破了,舌头都说僵硬了。“岐”指的是住在岐山的岐氏族,“舌”指的是岐伯的舌头,故名岐舌。“伯”是黄帝对老师的尊称,自古有“父之兄叫伯伯,父之弟叫叔叔”,所以世传“青阳与颛顼有叔父就国侄男随同”的记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其意是说,岐舌国即岐伯的故乡,在不死民的东面。不死民指的是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即是说,岐伯的出生地在轩辕之丘的东南,轩辕之丘的方位在何处,下面三条经文即可说明。(1)《山海经·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江”指的是“岷江”,“山”指的是“岷山”,家住在“岷江”流域,“岷山”的南边,住在这里的人,因岐伯的医术高深,无凶险,可以长寿,喻言不死,可以活八百岁,故称不死民。(2)《山海经·海外西经》亦云:“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穷山在何处,早在战国时期,屈原《楚辞·天问》早有答案,“阻穷西征”,此“穷”,即《山海经·海外西经》“穷山”,即今之“岷山”。(3)《山海经·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榖、自生,……释为白文大意是说:黄帝和嫘祖早年生活在四川盆地,都广华阳广阔的蜀中平原。帝尧时专门研究种植五谷的农师后稷就葬在这里,这里各种豆类和稻谷、高梁、小米,营养可口,气候温暖,冬天、夏天都可以播种,各种禾苗都可以生长,凤凰鸟欢乐唱歌、舞蹈,树梢上夏天结的果子冬天已经成熟了。草木丛生,树木茂盛,野兽成群,这里生长的草冬天都不会死。”都广天府,是黄帝和嫘祖生活过的地方。
上面三条经文说明岐舌国的西边是都广之野的天府之国今天的成都平原。
岐舌国究竟在何处?《山海经》的作者又巧妙地以七条经文告诉人们。
(一)《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橿,其草多菊术。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彪豹。历代注家言:(1)女几之山,又叫女纪山,女伎山,即今之章山,在今四川汶川东,与河南洛宁东南的女儿山为同名异山。(2)洛水:沱江的上源之一。发源于茂县南,经绵竹、德阳、金堂、简阳、内江、泸州入长江。《国语·晋语》云:古少典之子炎帝姜水成、黄帝姬水成,成而异德。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炎帝长於姜水,因以姜为姓。黄帝长于姬水,可是在中国的河流水系中自古没有姬水的名称,历代疑古派在中华文化中原论的偏见下,把洛水误导成为姬水,姬水是洛水的支流,方位在中国的西北。故有黄帝故里在中国西北之说。然而,《山海经·中次九经》证实,黄帝出生地在洛水,而非姬水,该洛水发源于岷山,所以《山海经》条条经文揭示,轩辕之丘在岷山相一致。
(二)《山海经·中次九经》:“又东曰岷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海。”历代注家称:“岷山,在今四川西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界。它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长江的支流岷江和嘉陵江都发源于此。”江水出焉,古人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以岷江作为长江的上游,因此,《禹贡》中说:“岷山导江,”其实岷山不过是长江的一条支流。
(三)《中次九经》又云:“又东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大江。”历代注家云:“崃山,即邛崃山,在今四川西部,岷江和和大渡河之间。”“江水”:指邛水,邛水发源于邛崃山,而注入岷江。
(四)《中次九经》云:“又东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历代注家云:崌山,又称曼山、蒙山,在今四川名山县。江水:指沫水。
(五)《中次九经》云:“又东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历代注家云:高梁之山,即今之剑门山,也称梁山,在今四川剑阁一带,主峰为大剑山。
(六)《中次九经》又云:“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栒,多豫章,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犭也 狼,见则国内有兵。”《华阳国志》载:因显王二十年蜀王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子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至梓潼蛇山,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不禁,五人相助,大呼拖蛇山崩,压杀五人及秦五女。蜀王痛伤,今其山名五妇冢或五丁冢,故历代注家言:此蛇山即梓潼与盐亭交界之蛇山。
(七)《中次九经》又云:“又东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梓,多杻楢,減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这段经文注家特别指出:“此岐山,当在今川北境内,与今陕西岐山的岐山为同名异山。”说明此岐山在黄帝元妃嫘祖古西陵氏嫘祖山的北面,即今盐亭县茶亭乡有岐伯宫、岐伯庙是黄帝之师岐伯所建立的岐舌国。其理由如下:
1.上述《山海经·中次九经》所载之“女几山、岷山、崃山、崌山、高梁山、蛇山、岐山”,前面四座山系均在同一条经文中其方位均在古蜀地域的西面,而后三座山系同样在《中次九经》的经文中,其方位在古蜀中的川北地区。这里正是黄帝之妻嫘祖西陵氏区域,在一条经文中把黄帝出生地轩辕之丘、岐伯出生地岐山、嫘祖出生在西陵氏连成在同一区域,同一条线上,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山海经·中次九经》对上古时期的黄帝故里、岐伯故里、嫘祖故里从地缘关系复原的真实写照。
2.有人说,《山海经》没有记载嫘祖的出生地,非也!《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杨慎《山海经补注》云:“黑水都广,今之四川成都也。”紧接着,在《海内经》的另一条经文中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索隐云:“降,下也,言帝子为诸侯,若水在蜀,即所封国也。”按上文黑水应在古蜀中,至于朝云之国的方位,袁珂引《水经注》云:流沙又泾於鸟山之东朝云之国,流沙是指汉水或渭水河旁的细沙,鸟山是渭水之源,伏羲氏族早期生活在渭水和汉水两水源头之间。嫘祖的先祖伏羲氏族后来南迁到蜀中川北盐亭县定居,朝云之国在鸟山的东南面,四川盐亭嫘祖故居正处朝云国的东南面。战国时期,屈原的门人宋玉诗,“朝云”古之女神,乃嫘祖的象征,方位在东南,故此朝云国是古西陵氏嫘祖的化身。
3.《中次九经》记载:“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在“蛇山”亦云其下多“垩”,高梁山在今四川剑阁一带,北接今广元市,南接今盐亭北。“蛇山”地处梓潼、盐亭县交界。“垩”:即白土,俗称白毛狗粉,盐亭的北面广产垩土,1975年在冯河乡,以白土为原料,建起了生产水泥厂,笔者的女儿曾在该厂作质检化验员。事实证明,《山海经》是一部地质物理的教科书。
4.《山海经·中次九经》记载:“高梁之山”,其上多“桃枝、钩端”。然而在《山海经·西次一经》同样记载:“又西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其上多“桃枝、钩端”。历代注家云:“桃枝、钩端”:竹子的名称。桃枝,竹节相距四寸的,称为桃枝竹。钩端,是桃枝一类的竹子。两条经文在植物生态地域环境中如此相近,它们都生长在母亲河之一的汉水流域沿岸,是因秦岭以北为北方,气候寒冷,不适竹枝的生长,竹枝普遍生长於南方,尤以蜀中为最,有竹海之称。竹枝是熊猫的主食,为此再次体现《山海经》为自然生态探源的又一事实,从上古一直延续至今天。
5.《中次九经》载:“岐山”其木多梅梓,減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減水是梓潼水最古老之名,梓潼水源出四川平武山溪,东南流经今江油市利几国,经原坝至河口进入梓潼许州,过梓潼县城关镇,南流至交泰,流入盐亭安家柏梓,经两口过盐亭城南至玉龙流入射洪天仙达龙宝注入涪江。梓潼水古名驰水,亦曰岐江、潼江、马阁水。“梓潼水”《中次九经》记载:“岐山”因岐伯的故乡,今柏梓镇多梓木,故名梓潼水。“驰水”因《中次九经》记载:“高梁之山的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历代注家注:黄帝和嫘祖进入中原,二人骑在马上,马吃了这种草后跑得快,一谓佩带它能使人便于骑马,或称驰马,亦曰可以走马,故名驰水。“岐江”因皆水位于岐伯的故乡茶亭故名“岐江”。“潼江”,高貌之意,战国时《宋王赋》云:“沫潼潼而高厉。”其意是说:黄帝和嫘祖在潼江沿岸秣马厉兵一样的威严。以上所述之減水、驰水、岐江、潼江、马阁水和梓潼水,字字句句都牵连着岐伯故里的因果关系。但摆在今人面前的紧迫课题,《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
6.《山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沉睡了几千年而今应该亮相了。
历代史学者均在探讨《山海经》的作者至今仍在渺茫之中。如清末明初称:《山海经》之名始见于《史记》而未言为何人所作。其卷首有刘秀校上书,称为伯益所作,王充论衡,吴越春秋亦同此说,然书中多夏商以后地名,必周秦间人所述,非出于伯益矣,所述山水多参以神怪,即列子所谓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也。晋有郭璞注,又有图赞,清有郝懿行笺疏。古以此书列为道藏,或入於地理书。凡十八篇。(此段文字来源于辞源)。(注:王充:东汉上虞人,作论衡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吴越春秋”书名,汉越煜撰,自是汉晋间稗官杂记之体。《列子》:“书名,旧本题为周朝,刘御寇撰”,“夷坚”,古人名,《列子》谓: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夷坚志》书名,宋洪迈撰,取列子夷坚闻而志之之语以名书也。)
近代蒙文通认为《大荒西经》是西周以前所作。袁珂认为《山海经》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经过多人写成的一部古书,作者是楚地的楚人。茅盾认为《五藏山经》大概是东周之书,理由是:“综观《五藏山经》记载,是以洛阳为中心,其言泾渭诸水流域即雍州东部诸山,及汾水南即冀州南部诸山,较为详密,洛阳附近诸山最详,东方南方东南方已其略,北方最略。”
现任北京山海文化企划苑王红旗、孙晓琴合著《山海经·大荒四经》关于“《山海经》的来龙去脉”的论述:认为,《山海经》一书是由帝禹时代的《五藏山经》、夏代的《海外四经》、商代的《大荒四经》、周代的《海内五经》四部古著合辑而成的。
笔者石云龙认为此论述比较符合逻辑,有共同理念之感。王红旗详细论述了《山海经》的作者与王子朝有密切关系。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周景王庶子王子朝占据洛阳王城数年,王子丐被立为周敬王,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应当还有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和《史记》中。
在王子朝一行中,既有王室成员,世袭贵族,也有供职于周王室图书档案馆的官吏和学者,而长期供职于周王室图书馆的大思想家老子亦非常可能同行。至于王子朝一行所携带的周室典籍,应当是相当珍贵的,它们应当包括前朝即商代、夏代及尧舜以上更早时代的文献、文物,以及周代列王的诰命文件,或许还有各诸侯各国的奏章、文书等档案资料。然而《山海经》的内涵,决非山野之作,与夏、商、周乃自唐虞以上有密切关系。即是说《山海经》的资料来源於周王室。
根据《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本周。”这一方面表明周王室图书馆收藏有夏朝、商朝的图册文物,另一方面也说明携典籍投奔“有道之国”乃是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而且也是图书文献管理官员的神圣职责。因此,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如果不是表明他相信楚国将代周而兴,那么就表示他自己仍然是周王室的合法继承人,因为拥有王室档案乃是拥有王权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王子朝占据王城洛阳数千年之间,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和学者仍然恪守职责,在客观上等于站在了王子朝一派。因此,当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时,这些官吏和学者无论愿不愿意都只能同行。
然而在王子朝奔楚之际,恰逢楚平王死,楚国在继位问题上也动荡不安。种种迹象表明,王子朝一行并没有到达楚国都城,而是滞留在南阳西鄂一带。也就是说,王子朝很可能并没有把周室典籍送交给楚国君臣,而是将它们妥善地保留在自己手中。我国现存史书中,既没有记载楚国何时何地收到过这些周室典籍,也没有明确记载这批珍贵文献的下落,这些人类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从此就神秘地失踪了,而且历代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它们的踪影。王子朝有可能在携典籍的过程中,接受老子的劝告,对外伪称不慎失火将典籍烧毁,以绝人望。
据《左传•鲁定公五年》记载:“五年春,王人杀子朝于楚。”事件发生在公元前505年,但未言及事由和地点。推测此事与周敬王追索周室典籍有关,而王子朝以死拒绝交出典籍。与此同时,老子可能因参与秘藏周室典籍之事,这时老子已年满66岁,遂辞职隐居直至终老;与此同时,周敬王在位长达44年,老子是不可能再回到周王室图书档案馆任职的。
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天道篇》记有:“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若是《庄子》所言不虚,似可表明周敬王由于未能从王子朝手中追回周室典籍,故而重新向天下征集图书,以重建周王室图书馆。《庄子》书中认为老子与孔子观点不同,故而拒绝了孔子的请求。
应当承认,老子经历周王室内乱后,其观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过,老子之所以拒绝充当引荐人乃另有苦衷,其实他已经失去了这种资格,而且也不便公开活动,大约此后不久,老子便西出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就此隐去。
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的成书年代与周王室典籍失踪之谜有着密切关系,应当引起我国历史文化界的足够重视。
《山海经》的作者很可能正是追随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学者或者后裔。理由如下:
1.从《山海经》的篇章结构来看,具有某种总体框架,应当有一个写作纲领或编辑方针,并有一个彼此关系密切的写作班子。
2.《山海经》中常跳跃出四言韵句,而《道德经》中亦经常使用四言韵句,此现象已被不少学者注意到。四言韵句乃上古史官(包括老子)兼巫师的一种常用修辞方法,并被周朝史官所承袭,此点《尚书》亦可为证。因此,《山海经》的编写者当系追随王子朝奔楚的史官(兼巫师和学者)或其后裔。
其实《山海经》的作者,早有定论,后被疑古派所否定。东周列国时刘御寇撰《列子》就有记载,《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好一个“夷坚”之名,夷者:平安也,《老子》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夷与彝通,俗指南方蛮夷。“夷坚”其意是平安而意志坚定。可能是王子朝一行编辑《山海经》作者的化名。
王子朝一行及其学者仍是《山海经》一书的编辑、整理和资料汇总者,而不是《山海经》一书的原作者。《五藏山经》是由夏禹时代的资料;《海外四经》是由夏代的资料;《大荒四经》是由商代的资料;《海内五经》是由周代的资料。四部古籍资料是相互穿插汇编而成的。不能截然分割。如《大荒四经》大都记载《五帝》时期的人和事。《五藏山经》大都记载大禹、伯益治水的事迹。
3.按史籍记载王子朝奔楚是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周敬王杀王子朝于楚是公元前505年,王子朝在楚国居住了11年,可能正是追随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的原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学者包括老子在王子朝的授意下,以三、四年时间,编纂了一部完整的《山海经》先在楚地面世。故春秋战国时期刘御寇撰的《列子》谓《山海经》是“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至战国时,屈原在《海外西经》载有“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屈原作《楚辞天问》云:“阻穷西征。”此穷即岷山也。紧接着,屈原的门人宋玉对《海内经》“朝云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撰赋赞嫘祖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梦见一妇人曰:妾有巫山之阳,高丘之咀,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故为立庙,号曰朝云。说明王子朝会同随行官员所修《山海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传中原和楚国大地。
4.相传孔子50岁以后才读到《周易》一书,孔子生于鲁襄公22年,公元前551年,一生没有在周王室供职,王子朝奔楚,孔子时年35岁。17岁尝为季氏史官,后与鲁国君主同乘一车去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搏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返鲁后开始教学,弟子弥众,修诗、书、礼、乐,是时孔子年50岁,唯独没有修《易》。《易》始于伏羲画八卦,至商纣公元前1144年西伯文王被纣囚于羡,遂演《殷易》后称《周易》,为周王室秘藏典籍,外人通常是读不到的,但易自从王子朝携周室典籍奔楚之后,原来秘藏的《周易》等资料才逐渐流传出来。这是因为,王子朝一行及其跟随者已经失去往日的财富来源,他们必须寻求新的谋生方式,其中就包括编辑、抄写、撰著并出售各种典籍图书资料,正是王子朝一行开创了中国的图书出版业,而大量周室典籍的传抄流行促进了私学的兴起,促成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故《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5.《山海经》中的《西山经》、《中山经》内容特别详实准确,表明编写者同时熟悉周地、楚地和古蜀地域的山川民俗典故。笔者石云龙和孙女石小玉于2008年合编著出版的《中华之母嫘祖大型画册》,其中绘制《山海经·五藏山经》而《西山经》以黄河为界,陕西省以西为西山经,山西省以东为东山经。《西山经》由四大山系组成,《西次一经》从华山开始至西面的騩山20座山系,横跨陕西中南部,这里是周朝先祖的发祥地。特别是《西次三经》,自崇吾山起,包括昆仑山、轩辕山、积石山、三危山共计22座山系,特别详实,可能这里是大禹的故乡,治水从积石山开始的缘故。
《中山经》更引人瞩目,《中次十一经》位于淮河流域的楚国地域,从荆山开始至几山共计多达49座山系,最最密集,无法排版印刷,只好用符号代替山名排列,所以有人说《山海经》是楚人所写。
《禹贡梁州》之域,在先秦史籍上很难见到。唯独在《中山经·中次九经》中特别瞩目。从女几之山、岷山、崃山、崌山、高粱之山、蛇山、鬲山、岐山共计17座山系,勾划出一副古蜀梁州之域,这里是黄帝和嫘祖的故乡,对研究嫘祖和黄帝文化有特殊意义。
《中次一经》、《中次二经》、《中次三经》、《中次四经》、《中次十经》等,是商周自古号称中原之域,山系特别密集。这里正是东周王朝的都城洛阳王城。王子朝也正是从这里奔楚。说明编写《山海经》者,比较熟悉山川和地形,可能非王子朝的追随史官莫属。
6.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组合而成,都是炎黄子孙,相传黄帝有四妃,《史记》云:“黄帝二十五子,其德姓者十四人。”除嫘祖生二子,还有二十三子没有言明,然而《山海经》略有记载:如《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大荒西经》云: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是为北狄。
《大荒西经》云:“有寿麻之国,南狱娶州山女,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后纪六》曰:黄帝初为南岳官,生白民及嘻,嘻生季格,季格生帝魁。
《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是为犬戎。
《大荒北经》:有国名曰赖丘。“有犬戎国。”郝懿行云:“犬戎,黄帝之玄孙。”
《大荒北经》: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为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五帝本纪》云:尧时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头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炎黄时期,北方只有浑卓部落,尚无少数民族的称谓。自尧,把持不同政见者流放至四方,成为了后来的少数民族。其实他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包括汉、满、蒙、回、藏、苗等56个民族。
《海内南经》云:“氐人国,在建木西。”建木:在成都平原西。袁珂索:《大荒西经》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百互人。郝懿行云:”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为伪,以俗氐正作互字也。
《海内经》:“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郭璞注云:伯夷父颛顼之师。今氐羌其苗裔也。《汉书·古今人物》云:伯夷父颛顼师。《新序杂事五》云:颛顼学伯夷父。晋郭璞赞:《海内南经》云:炎帝之苗,苗生氐人,死则复苏,厥身为鳞,云雨是托,浮游天津。
正本清源应是:炎帝之裔生伯夷父,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生氐羌。
《辞源》云:“氐”,西戎矣,“羌”,西戎种族名,《史记》:西戎氐羌。
请注意!嫘祖本是伏羲氏族之后裔,有人认为嫘祖是“氐羌族”相距太远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7-12-12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看完了,长知识了,居然大名鼎鼎的歧伯是我柏梓人氏,谢谢赵老师提供资料和分析!

发表于 2017-12-12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应广为传播才对,正本清源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