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8|评论: 0

[玄龙门阵] 飞逝的往事,永恒的记忆——宜棉厂 (蒂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工人阶级一声吼,地球也得抖三抖。
再苦再累我不怕,三线建设稳拿下。

             这是长航宜昌港职工,工人诗人黄生笑所写的诗,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时代,展示出中国工人阶级豪迈气魄。
      宜昌棉纺织厂,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是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王、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严峻的政治形势下,由省、部、市各级政府的关怀,宜昌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筹建完成的。这虽然是一个三线建设项目,但对宜昌的经济发展和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备战备荒时期的产物,厂房的布局、设计、建设,当时在国内是最好的。三层楼,宽大明亮的厂房,除占地面积小,节约大量耕地外,还达到备战防炸的目的。据说,飞临上空的飞机,很难发现下面的厂房,哪怕敌机狂轰乱炸,固若金汤的车间能照样生产。
      建厂初期属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供应贫乏要票不说,宜棉内的生产和生活,也是从头开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年运输条件极差,船舶运输是主要途径,这是当初选厂址的主要原因。厂里好多的机器设备和棉包,就是靠船舶运输到厂码头的。宜棉人用冲天的革命干劲,肩挑背扛,苦干巧干,一点点,一件件,将机器设备和棉包,从江边搬进车间、仓库,安装生产。就连建宿舍用的红砖,也是新工到砖瓦厂去劳动,一车一车地拉砖坯所拉回来的。
       热情好客的宜棉人,将厂内仅有的六栋宿舍,(人们称作六大花园)让给支援宜昌建设的外地师傅们住,自己却搬进简易的茅草棚中任凭风雨。有的同志干脆吃住在车间,这样不光能节约时间有利工作,还免除“光灰路”上吃灰之苦。
      所有的机器安装工作,都是青年职工昼夜加班干出来的。好多人累了困了倒在机器旁眯一会,醒来继续干。在那讲奉献的年代里,加班加点从不谈报酬,也未拿过一分钱的加班费。领导口头对某某提出表扬,就是最荣耀的鼓励。
      先生产后生活”是当年的形势,生活在伍家岗的宜棉人,晴天那是一身土,雨天满脚都是泥,生活虽很艰苦,可大家读非常乐观。成天吃的是老三样(馒头、米饭、老包菜),那难见油星的粗茶淡饭,大伙照样吃的有滋有味。曾有位职工对食堂的稀饭风趣道:“跳进饭碗里,见不到一颗米”,为这句话,这位仁兄受到严厉批评,从中可以见到,当年生活上的艰苦程度。
       逢年过节打牙祭,每人能领回一份粉蒸肉,虽然只有小小的一碗,嘴巴大的人,还等不了三下五除二,但,满口飘香的味道,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宜棉人凭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火一样的青春热情,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一步一步把宜棉厂做大、做强。不管从规模、人员配备、还是设备技术上,在当时的亚洲,那是首屈一指。这就是宜昌人俗称的“万人纱厂”——宜昌棉纺织厂。
        宜棉曾涌现出前纺车间的铁人送发春、布机车间万米无疵布缔造者罗军、清花大王彭光耀等,一大批先进生产(工作)者和模范人物,他们是宜棉人的骄傲、是时代的楷模,会同宜棉厂本身一样,永远烙在宜棉人的心坎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上世纪末,宜棉厂已经建成为具有八万纱锭、一千五百台织机,五百台箭杆织机、二百台最新式的日本喷气织机、六十台瑞士箭杆织机等,一跃成为现代化的棉纺织厂,不光拥有世界上顶级的纺织设备,还培养出大批一流的技术人才。
      改革风暴席卷宜棉厂前,那里的学校、商店、旅店、食堂、餐馆、俱乐部一应俱全,厂内拥有职工宿舍50多栋。随着印染厂、涤纶厂、热电厂等单位的相继参与,伍家岗成为名副其实的的纺织城。宜昌棉纺织厂对宜昌、湖北乃至全国,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功不可没名垂青史。
原“六大花园”之首的一栋楼
psb - 副本.jpg

原宜昌棉纺织厂俱乐部

627de4a9x85bc8c05322b&690.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