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26 06:19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

原创2021-07-23 10:05·阆中民俗荟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原创2021-07-23 10:05·阆中民俗荟
https://p3-tt.byteimg.com/origin/pgc-image/46ccc6190a2c4ea0b9a594a430ff1b75?from=pc

刘先澄/文阆中城西的鱼翅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览的胜地,同时也是探究古代治水防洪历史的一处胜迹。许多市民喜欢在此处大跳广场舞,坝坝舞,鱼翅古遗址公园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鱼翅广场”。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27 05:56

世界上许多城市是依江临河发展起来的。阆中这座城市更是生于水、秀于水、繁荣于水的典型范例。在阆山四面屏护,阆水三面环绕的一块冲积平原上,阆中人吸吮母亲河甘甜的乳汁,世代繁衍;更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风光之胜,孕育出辉煌灿烂的文化。然而,母亲河也有发怒的时候,洪水造成灾害,逼迫城址由半岛北面台地逐渐南移。抗御洪灾贯穿于城池迁变的历史,而历代所筑的河堤,便是城市生存发展的历史见证。岁月沧桑,地貌变化,特别是近几十年城市的发展,古代留下的河堤遗迹大多湮灭了;由有见识敢担当的当代阆中人几经努力保存下来的河堤鱼翅,尤为珍贵。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28 05:32

2006年冬至2007年初,许多社会贤达和阆中名城研会研究员,对城西北河堤“鱼翅”的保护问题反映强烈,一致要求吁请领导责成有关部门停止在“鱼翅”江堤拗石施工,依法对这一重要的历史遗迹加强保护。为此,市名城研究会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递交了《关于保护“鱼翅”江堤的紧急报告》;据说研究员敬健曾挡住推土机要求停止有损鱼翅的施工,并打电话给原人大主任王明奎,王主任立即反映交涉。经多方努力,市委、政府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作出保护鱼翅遗迹、建设鱼翅公园的正确决策。 “鱼翅”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为专家们肯定。 据王明奎主任在名研会成员参加的一次会议上介绍,去年他曾陪同国家文物专家王仁襄考察这段古代防洪江堤,王仁襄很惊讶阆中还保存着这么一处珍贵的水利文化遗迹,它砌成弧形阶梯,既是江堤,又能分水减缓冲刷力,还有码头的功能,充分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治水的聪明智慧和杰出成就。留存至今,全国罕见,它的文物价值应该说不亚于都江堰的宝瓶口。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29 05:49

原皮革厂退休职工杜文富,熟悉当地历史原状,找到名城研究会,拿出他绘制的一张草图,介绍“鱼翅”石阶原有六层,有两层已埋在新江堤水泥路下,上面几层,呈弧形阶梯向上收缩,最上面一层的中心原有基础呈六边形的“阆风亭”。名研会负责人旋即向规划部门和有关领导作了反映。杜文富反映此事时,恰逢北京大学研究生、现受聘于中国城建规划科研机构的冶青同志在场。她对此十分关心,与笔者一起去江边踏勘、拍照。她回京后,将杜文富草图复印件和照片呈交著名的国家城市规划专家、名研会特聘顾问鲍仕行教授,并详细作了介绍;鲍教授又转送给研究古代水利的权威专家、中国水利史研究所所长邓教授(女)。邓教授惊奇地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想不到还有这样的古代城市水利工程遗迹保存着,全国尚未发现同样的古代城市江堤。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千万不要破坏了,埋在那里也行,待有机会再去实地考察。权威专家的这些意见,名研会通过前述《紧急报告》及时反映给领导。 鱼翅保护下来了。徜徉在鱼翅公园的人们多次询问,鱼翅到底是何时所建? 查今天还能看到的地方志,明嘉靖《保宁府志》未见相关的记载;清咸丰《阆中县志》载有以下几条: 宋“李孝基,字伯始,濮州人,第进士,通判阆州。……阆中江水啮城几没,孝基决水归旁谷,城赖以全。”阆州通判李孝基将洪水引入旁边山谷,使几乎全部淹没的城池得以保全。这是阆中抗御洪水见诸文字的最早记录。“旁谷”是今日何处?“引入旁谷”后是否筑堤埝堵水御洪?语焉不详。 明“周道直,字泰宇,临潼人,万历乙酉(1585)举人。知保宁府,筑堤数百丈以捍城北郊。”420多年前的保宁知府周道直“筑堤数百丈”,这是阆中筑堤抗洪的最早文字史料。 清“李元,字太初,京山人,乾隆年间署阆中县事,……筑堤捍城,有保障功。” 清“胡廷藩,字孔美,山阴人,由州吏目擢升州判,嘉庆元年(1796)署阆中事。……又于城西补修石堤,并建鱼翅以杀水势。”胡延藩补修石堤,并建鱼翅,这是建鱼翅的最早记载,也说明鱼翅是石堤的延伸和发展,两者不是一回事。 清“黎学锦,湖南尤阳人,任川北道十余年,廉奉之所入,悉数修举废坠,西城外堤工及锦屏书院,尤其极意经营者。祀宦祠。”这“西城外堤工”五个字,却是一篇大文章。 以上是咸丰县志中关于官员政绩的记载,文字特别简略。同一志书中的“城池”部分,有较详的文字: “城临嘉陵江,其西南为江水所啮,自王家嘴以下旧有石堤。乾隆年间知县李元修之于前,署知县胡廷藩培之于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以迫近西门外一段渐薄渐毁坏,复行补筑。而于堤外改建鱼翅,另立石匮。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田蕙田又于旧堤之东增修一百一十九丈。堤上旧有铁犀一,系乾隆四十八年知县陈奉兹铸。今置城西角。黎观察斵石犀一,向在石匮下,未几,石匮渐圮,移置堤上。”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30 04:05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这段记载传达了五层意思: 1.为抗御城西南为江水所啮,自王家嘴以下旧有石堤。旧有,明确是黎学锦之前胡延藩、李元所筑之堤;虽未提到明代晚期的周道直,但周筑之堤应是更早的基础; 2.黎学锦因西门外一段(大致为今鱼翅至张飞大酒店一段)石堤被洪水冲薄了冲毁了,所以要补筑; 3.除补筑石堤,又于堤外改建鱼翅,另立石匮(石匮凌云为保宁八景之一);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7-31 05:07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清道光《保宁府志》: 保宁府八景图之一“石匮凌云” 4.黎学锦之后的道光年间,知县田蕙田又在旧堤之东筑堤百余丈,这应是延伸到城南了; 5.乾隆间知县陈奉兹所铸镇水铁犀,从堤上移到城西角,而黎学锦所置石犀,因“石匮渐圮”由石匮下移至堤上。 190年前黎学锦筑堤建鱼翅这项宏大工程,在黎氏主修的道光《保宁府志·城池志》中记载更为具体些: “石堤在城西门外。夏日江涨迅溢,甞冲城几百丈。旧有堤屡修屡圮。嘉庆庚辰(1820),川北道黎学锦商同郡守(保宁知府)徐双桂,率阆中令(知县)李傅杰等,捐廉并乐输绅士,增筑绵亘百余丈,以巨石沉潭底,高出水面,坚襄沟塍二三丈,填旧石坝为石匮,另增长石坝以遏湍流,多置石梯挑水小石坝、石塔分杀水势,复建石匮阁于上,自是江患遂息。” “旧有堤屡修屡圮”是说:明万历间周道直修过,被洪水冲得毁坏了;清乾隆间李元复修,又冲毁了,几十年后胡延藩进行培修,到嘉庆末又被冲塌了。 “捐廉并乐输绅士”是说,筑堤的经费,是道台黎学锦、知府徐双桂及知县李傅杰为首的官员们“捐廉”并动员当地士绅捐钱来解决的。捐廉,即捐献自己应得的“养廉银”。清代制度,官吏于“常奉”亦即正工资之外,规定按职级每年另给银钱,以鼓励培养保持廉洁的美德,称之为“养廉银”,相当于对廉洁官吏(数目可观)的年终奖。“捐廉”筑堤,发挥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可钦可敬,这也是后人说到抗洪工程,首先就想到黎道台的原因。 “多置石梯挑水小石坝”。挑水小石坝,即“挑水坝”,《汉语大辞典》解释说,挑水坝是“河防工程中用以分水势的堤坝。《清史稿·河渠志一》:并以辅于险工修挑水坝,令水势回缓,甚善。”这挑水坝是从大堤伸延突出来的石梯状的石坝,就像鱼背上的鳍,所以又称“鱼翅”。 道光《保宁府志·艺文志》中,还收录了保宁知府徐双桂撰写的《观察使黎公(即黎学锦,清代尊称道台为“观察”)增修河堤记》一文,详细记录了嘉庆间筑堤的过程: “每岁淫潦秋发,怒澜奔趋,虽有埝缭其外,石巉其中,多历年所砾高壤卑。水力弥驶,以次刷塌寻丈有竒。嘉庆庚辰秋,阆城士民诉于长吏,谋所以峻其防者。余与李竹云明府佥往相度,深韪其言,亟请于观察黎公。公奋然曰:此事甚巨,而害甚深,不可不及时理也。于是诹吉日,鸠众工,早暮以孜孜,伐山购材,抝筿络石曩之,薄者厚之,漥者崇之。壑谷底定,靡所侵轶,又创为神丛,藉厥灵爽,设西坛于小埠,补阆风之高亭,立犀以厭胜,筑匮以示坚。居人乐业,行贾蒙庥。厥后亘墉既崇,保障益固。有宣防之歌,无商颜之惧。东抵南郭,北接玉台,若石梯,若挑水,若小石坝,力厚思深,栉风沐雨。其殚竭财力,日往来于河上,阅五月而始臧功者,不有伟人,难成盛事也。由是江之势杀,而附郭之民气以恬。其御灾捍患德政之施,岂有穷期哉!公洵不畏难而善其始,尤善成者矣。余既观堤之成,而深服公之笃于民事也。” 文中对筑堤的必要和紧迫,筑堤过程的来龙去脉,工程主要设置,黎公德政的意义作用等,描述得十分清楚翔实。“埝缭其外,石巉其中,多历年所砾高壤卑”,这是对历年所筑旧堤的描述。埝,挡水的土埂,旧堤被洪水冲得只剩下缭绕于外的小埂,残堤的一些石条高峻地立在水中,历年旧堤被冲刷累积,变成瓦砾般的土石堆。正因为如此,庶民诉于长吏,知府现场察看,后又报告黎道台,于是黎公把它当做“甚巨”的当务之急,率官民奋力筑堤。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工程规模巨大,修好后的堤坝东抵南郭(城南),北接玉台(玉台山下沙溪河岸),从西北到南面,把阆中城郭都围起来了,石梯、挑水、小石坝等,规划思考得很深远,用了很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留下了能够栉风沐雨百年不衰的宏伟长堤,也是没有穷期的德政工程。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8-1 06:15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 在黎公筑堤数十年后,历朝对西门河堤又有数次培修增修。后世对鱼翅的作用特别看重,至少有两次增修鱼翅的记载。民国十五年《阆中县志·城市志》除照录咸丰县志和道光府志的记载之外,补充了宣统年间的记录: “宣统二年(1910),署知县侯昌镇以水势渐冲城南,又续筑鱼翅二,一长十四丈五尺,一长十四丈二尺。” 民国十五年县志又在《志余·记地》中记载了光绪年间筑鱼翅失败的情况: “县城西鱼翅,其能刷减水力,当时相度地势,颇具眼光。以对岸有宽让水势之余地耳。清光绪季,地方官吏因治城数受水灾,欲增加其刷减之力,而将事者识有未到,于上新街中段及南门口下添砌鱼翅二座,殊汛涨时,其水刷至对岸,为山麓所阻,遂折回冲坏沿河土岸若干处。邑人因拆毁新添二翅,水涨时啮伤之患无。” 尽管黎学锦之后的历朝都曾补修增修,但人们称颂最多的,还是黎学锦那次全面的、留下根基大局的修筑。民国三十六年(1947)《阆中县志稿》在“大事记”中概述了黎道台之功:“嘉庆二十五年川北道黎学锦补筑城西石堤改建鱼翅另立石匮”。在“城市志”中,也全文照录前志的记述。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8-1 06:16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8-2 06:51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不仅有地方志的文字记载,现存鱼翅遗迹有一块石条上,刻有“同治十一年”字样,其他很多石条上刻有各不相同的记工符号,这是清代同治年间培修过鱼翅的有力证明。 黎道台及其后继者们所筑的河堤、鱼翅,一直存留到近、现代。英国著名的女探险家伊莎贝位·伯德(1831—1904)于二十世纪初游览过阆中,留下来的一部游记中写道: “保宁府城墙之外,有一条令人愉快的小道,一条长草的沟渠或护城河,河岸干净优雅,岸边长着纤细的树,在河西面的正前方真是壮观:一座25英尺宽的露台,由25排气势宏大的石墙支撑着,有宽阔的石阶梯从露台上下到河边。低矮的绿草皮,干净的白沙,下面是清澈的绿水。”这里描述的“露台”,就是鱼翅、石匮上面石板铺成的坝子;“25排气势宏大的石墙”,就是支撑石匮、石匮阁的石条墙柱;旁有可以下到河边的石阶梯。 笔者小时候数次到西门外看涨水或游玩,当时还看得见残缺的长堤和至少三处伸到河中的鱼翅,人们叫它“三道炮台”。长堤延伸到西北海校背后,至今在一月牙形大坑底部还能看见石条砌成的旧堤。据说,现存的鱼翅还有两层埋在土里,露出的只是上面的几层。 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知道,现存的鱼翅主要是清代黎学锦全面补修增修、后世数次培修遗留下来的。2007年夏秋之际。当鱼翅公园建成时,市上领导委托笔者根据考证撰写一段介绍文字。稿成后,呈文史专家杨林由先生审订,再经市委领导定稿,镌刻于鱼翅公园景石之上——

通普人 发表于 2021-8-3 05:43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
侧面小字:据阆中县志记载,城西北一带为汉城遗址,此处即为临江码头。后因洪水啮城,城郭渐移东南,历代于王家嘴以下筑堤抗御洪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川北道黎学锦率属增筑江堤百余丈,又在堤外建鱼翅、立石匮,以分杀水势,减缓冲刷。宣统二年(1910),又增修鱼翅两处。此处为同治年间培修后的遗迹,原为六层,每层石梯六级,顶层建六角形基座之“阆风亭”。鱼翅既可分水防洪,又是渡船码头,水利专家赞其为古代防洪工程之杰作,记载了阆中古城倚江发展的历史,至今全国罕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阆中为何修建鱼翅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