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1

[凉山往事]我国第一个州级彝族自治政权的诞生

我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制定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这一政策,作为我们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庄严地载入了《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国家大法之中,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1955年4月前为凉山彝族自治区, 属原来的西康省管辖,是我国第一个地区一级的民族自治地。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在中共西康区党委和省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建立的。中共西昌地委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回顾自治区政府的建立经过,记忆犹新,往事历历在目。

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2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解放前还处在奴隶社会阶段,历史上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地方政权。家支头人间互不隶属,谁也管不了谁。奴隶主同劳动人民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阶级矛盾。但是,由于上层人士在反抗历代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中发挥过作用,在本民族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影响,群众往往把他们看成本民族的代表;加上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较深,上层头人对群众控制很严,国民党特务又利用民族矛盾造谣煽动,加上群众不了解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等诸多原因,这就决定了共产党要团结上层人士才能实现民族团结这一关键所在。因此,在彝族地区开展工作,就必须以“团结上层人士为主”。首先团结彝族上层人士,消除隔阂,争取信任,我们才能在凉山站住脚,才能接近群众开展工作。1950年1月,根据中央“谨慎稳进”的民族工作方针,西康区党委书记廖志高在《入康动员报告》中明确指出:对民族工作“首先要团结上层比较进步的人士, 不要怕‘右’,只有通过上层,才能接近下层”。3月初,区党委在研究进藏、彝民族地区开展工作时又指出:“民族工作首先是民族团结,首先要取得其信任,不能先去发动阶级斗争,凡是妨碍团结的政策都不要用,重点在争取上层。”并且把争取团结上层,实现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建立区域自治政府,作为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2

由于指导思想明确,1950年3月27日西昌解放后,就大力贯彻党的方针政策。4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昌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由梁文英(184师政委)任主任,林彬(184师师长)、樊不屈为副主任,并吸收彝族党员干部瓦扎木基、王海民(老红军)和有威望的彝族上层人士果基木古 (同年10月被任命为西康省政府副主席)、阿侯鲁木子、孙子汶、付正松、王济民等为委员,统一管理西昌地区(包括凉山彝区)各项军政工作。12月下旬,在中央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的指导和帮助下,召开了西昌地区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到会的343名代表中,彝族占了116名。并成立了西康省人民政府西昌区专员公署,由梁文英(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任专员,樊不屈、瓦扎木基、李守先、阿侯鲁木子为副专员,并吸收彝族上层人士阿侯哈根、果基尼迫、 罗大英、果基马达、安登银、马革尔等为委员。在34名专署委员中,有彝族14名,藏族4名,回族1名,少数民族委员占了多数。随着军管工作的开展,专员公署的成立,一部分上层人士参加政府工作,体现了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团结上层为主的方针,在少数民族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西昌解放后,为了争取团结上层,地委采用请下山来、登门拜访和开座谈会等方式,与上层人士广泛接触,宣传党的政策。同时组织他们到内地参观,目睹祖国的伟大,体验民族大家 庭的温暖。1950年6月,地委召开了有136个家支头人参加的座谈会,全年共接待民族上层人士2780人次,逐步消除了他们对政府的种种疑虑和隔阂,扩大了团结面,增进了他们对党的信任,为开辟凉山工作做了准备。

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2

1950年10月,184师组成东进支队,配合兄弟部队进 剿盘踞川、滇、康接壤地区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10月7 日,西昌地委召开头人座谈会,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后组织他们支持进剿残匪和派工作团进驻彝区。地委组成了以瓦扎木基、周全杰、王海民为领导的凉山工作团,随东进支队进驻昭觉。在东进支队节节胜利的军事形势下,我们因势利导,于11月中旬召开了有270多人参加的头人座谈会,广泛宣传民族团结、平等和区域自治政策,订立了《团结公 约》,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着手调解冤家械斗事件,增进彝族人民的内部团结,为昭觉建立自治政府创造条件。在工作团进驻昭觉期间,西南民族访问团深入西昌的红毛妈姑彝族聚居区(现喜德县红莫、米市区),开展访问活动,宣传民族政策,调解冤家纠纷,为群众办好事。1951年1月10日至16日,在桃源召开了有107人(其中彝族98人)参加的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率先成立了以罗正洪(彝)为区长,罗洪阿祖木基(彝)、倮木威尔(彝)为副区长的西昌县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彝族聚居区建立自治政权,提供了经验。凉山工作团进驻昭觉后,经过半年多的工作,建立自治政府的条件已基本成熟。3月中旬,西康区党委批复 昌地委,同意建立昭觉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地委书记梁文英亲自来昭觉领导筹建工作,并接见各家支代表,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争取了上层人士的团结合作。1951年4 月16日到22日,召开了昭觉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会的331名代表中有303人是彝族。会议在梁文英指导下,开得圆满成功。瓦扎木基向会议作了开展工作以来的总结报告,代表们一致同意建立昭觉自治区人民政府。22日,梁文英宣布昭觉彝族自治区(县)人民政府成立,以西昌专区副专员瓦扎木基为县长,王海民(彝)、毛筠如、安登银(彝)为副县长,周全杰、赵旺、瓦扎沙铁(彝)、苏呷说补(彝)、王作义 (彝)等26人为政府委员。在自治区政府31名组成人员中,彝族占25人。从此,在31万多人口(包括布拖、美姑、 金阳20万人口在内)的彝族聚居区成功地实行了区域自治。

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3

大量培养、配备少数民族的各级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一个根本性问题。自治区成立时,全区共有各级干部772名,其中彝族干部只有205 名,很不适应工作的需要。自治区成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短期培训积极分子、民干校培养提高、彝民团向地方输送以及送民族学院和大专院校深造等多种方式,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到1962年9月30日,彝族干部已占全州干部总数的38%,不少同志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各级党政部门都有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基本上适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

1954年9月,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实施。由于我们比较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学习和讨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热烈拥护“民族自治分为三级,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县以下的区、乡(村)级少数民族聚居区不再称为自治区,一律改称为民族乡”的规定。随即将凉山彝族自治区改称为凉山彝族自治州。1955年4月7日至15 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届人民代表会议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应到代表355人。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 和其它报告,选举产生了州人民委员会。瓦扎木基当选为州长,王海民(彝)、周全杰、阿侯鲁木子(彝)、吉狄阿约 (彝)、岭邦正(彝)为副州长,时曙明、王镛、王作义(葬)、苏 呷曲坡(彝)、马五达(彝)、阿硕各各(彝、女)等32人为州人民委员会委员。在38名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彝族占32名。同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定:将雷波、越西、马边、峨边4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了照顾地区交通不便的困难,中央和省委决定将马边、峨边两县委托乐山专区代管。至此,加上新建的甘洛县,自治州辖昭觉、普格、普雄、喜德、美姑、布拖、金阳、甘洛、雷波、越西、马边、峨边共12个县,人口达到75万(不含马、峨两县)。

在水一方灬 发表于 2021-2-13 14:14

1955年10月1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宣布撤销西康省,并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四川省。11月10日,宣布将驻雷波凉山工委与驻昭觉凉山工委合并,成立以王维训为第一书记、时曙明为第二书记,唐兴盛(凉山军分区司令员)、张荣、张连义为副书记的凉山地委(1957年1月后改称凉山州委)。此后,凉山州人民委员会在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共凉山州(地)委的领导下,在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自治政权的职能作用。为了保证民主改革的顺利进行,州人民代表会议制定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民主改革实施办法》 等三个地方性法规。1963年,在全州进行了选民登记,依法选出了乡(镇)人大代表17085名,县人大代表1815名,州人大代表370名,自下而上地召开了三级人民代表大会,在全州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调动了彝族人民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积极性,增强了主人翁责任感,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前进。

从1952年10月到现在,自治州经历了45个春秋。这在人类历史上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凉山的面貌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认真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形势喜人,两个文明建设蒸蒸日上。行政区域有了扩大,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人民生活大大提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自治政府的建设不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凉山往事]我国第一个州级彝族自治政权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