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虫M 发表于 2018-7-13 11:47

下足“绣花功夫”促脱贫

“你这是吃坏了肚子,没什么大问题,只要按时服药很快就能好。”7月10日,在岳池县齐福乡水口店村卫生室内,医生对前来看病的43岁村民刘先奎叮嘱道。    村里开起了卫生室,解决村民看病“最后一公里”难题,这是我市加快推进乡村卫生室建设,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的一个缩影。    今年入夏以来,我市巩固提升春季攻势成果,下足“绣花功夫”,全面打响脱贫攻坚“夏季战役”,以硬件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抓手,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确保全市3个贫困县摘帽、215个贫困村退出、4.4万名贫困人口顺利实现脱贫。    抓好硬件工程建设保障群众住房安全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水电气全通,电视机、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我这辈子知足了。”近日,邻水县荆坪乡梯子村村民冯永良站在自家新房子跟前,向记者吐露心声。    今年72岁的冯永良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六口常年挤在一座面积不到90平方米的瓦房里,由于房屋建造年代较久,墙皮大面积脱落,门窗严重受损,已经成为危房。“碰到下雨的时候,屋里就跟‘水帘洞’似的。”冯永良回忆说。    今年,为了保障老百姓住房安全,荆坪乡政府通过细致摸排,规划易地扶贫搬迁72户,冯永良就是其中之一。“从房子动工的那天起,我每天都要和老伴去工地看看,恨不得马上搬新家。”冯永良说。    不久前,房子如期完工,冯永良“拎包入住”。看着宽敞整洁的新房,冯永良笑得合不拢嘴,他开心地说:“我真想不到这辈子还能住进新房子。”    “安全住房是贫困村硬件工程建设最大的薄弱环节。”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持续用力对标补短,重点梳理危房、旧房,排出工期,保障要素,高速推进住房安全建设。“7月底前完成所有主体工程,9月底前配套到位安全饮用水、生活用电、广播电视等设施,10月底前实现贫困群众全面、满意入住。”该负责人说。    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7月9日晚上7时,武胜县飞龙镇梅托村公共服务中心开始热闹起来,结伴而来的村民在文化广场跟着音乐舞动起来。    “以前,天一黑,大家就关上家门看电视,也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村民王贵梅告诉记者,自从村里的文化广场建好后,大家每天都会自发地来到广场,跳坝坝舞、聊天……村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现在村里的卫生健康中心,除了有专职医生,还设有诊断室、治疗室、中西药房等。”梅托村第一书记张雪非告诉记者,该卫生健康中心以中医艾灸为重点,依托村集体经济艾草产业,开设了艾草产品体验中心,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艾灸保健,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现在村里有了便民服务中心,我们办事方便多了。”在该村便民服务中心大厅里,村民王中一边办事一边对记者说,“以前,我们办事经常要到乡里,来回需要花钱不说,还耽误时间。”    据张雪非介绍,今年3月,该村大力推进“磐石工程”建设,投资35万元建成35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活动中心,搭建起了党群“连心桥”。    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入夏以来,我市加快推进乡镇中心校、卫生院、便民服务中心和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加紧设备器材的购置,确保9月底前所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    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    近一段时间,正值西瓜销售旺季。7月10日,记者在前锋区代市镇帽合村的西瓜基地看到,瓜农们正在挑瓜、摘瓜、装车,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收成不错,西瓜个大味甜,估计能卖个好价钱。”今年63岁的瓜农段盛银笑着对记者说,“去年,我家种植西瓜就赚了3万多元,今年收入还会增加。”    多年来,帽合村因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滞后,村民基本无收入来源。近两年,在驻村干部和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该村村民上下齐心,将西瓜做成了富民产业,全村村民人均增收近4000元。    “不仅如此,村上还为我们免费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派农技专家为我们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等西瓜丰收后,还为我们寻找销售渠道,让西瓜不愁卖。”段盛银说。    “产业发展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是当前脱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贫困群众增收的带动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经营主体带动型、乡土能人拉动型、同村邻里互助型等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解决贫困群众缺资金、缺技术、缺信心、缺利益联接机制的产业发展难题。同时,灵活运用现有的就业创业政策,提升贫困群众的种植养殖技术、就业上岗能力、经营创业能力,从而获得持续稳定增长的工资和经营性收入。文章来源:广安日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下足“绣花功夫”促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