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的是我的 发表于 2017-8-3 11:11

【神秘仪式】雷波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大型民俗仪式

  公路像一条蜿蜒匍匐的蛇,穿行在嶙峋的山岩间,在这样的环境里游走或者坐车,都会让人望而生畏。因此记忆中,这一带的人都把这里称作“瓦岗”,翻译成彝语,就是“(行走)在山岩间的路(人)”,有点怯怯的意思。

  这条公路的收尾处,就是雷波县的瓦岗。

  1960年,曾经设置过包括瓦岗、莫红、卡哈洛三个区的瓦岗县,撤销并划归雷波县。现在,行政区划里,这里叫雷波县雷池乡。

  雷池乡离城88公里,辖嘎窝、古研、马木、所期4个村委会,17个村民小组。四面环山,境内海拔最高的狮子山有4076米,最低的尼古阿努沟只有1100米。

  雷池是彝语“列齐”的变音。在彝族语言里,列齐含意是杀牛祭神的地方。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条件比较好。狮子山盛产贝母、虫草、天麻等中药材。

  全乡总面积74平方公里,人口0.4万人。人口里的民族比例,彝族占99%以上。因此,民族特色浓郁而明显。这里的人们,信奉万物有灵,毕摩,苏尼等彝族民间民俗文化的使者,是人们最追崇的人。

  在雷波彝族民间,面对大自然的强势,彝族民间还流行着使用一些重要的祭祀和仪式,来和大自然进行“对话”和“言和”,从而达到隔离大自然带来的“伤害”目的,特别是雷池乡,目前有7种民俗仪式,还存在原生态的属性。

  为了捕捉并复原这些民俗文化现象,近日,由雷波县人民政府、凉山州非遗保护中心、凉山熊古沙文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策划并执行,雷波县雷池乡呷窝村委会承办的凉山大型民俗文化复原工程——“雷波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仪式习俗活动”在呷窝村驻地举行。


是我的是我的 发表于 2017-8-3 11:13

  7种隔离自然灾害仪式  就是7种对话大自然的方式
  这7种仪式,大部分存在于大凉山彝族地区,意思是说,在大凉山,这7种仪式,几乎每一个有彝族人的地方都会有。而在自然环境相对凸显的雷池乡,在今天,还保留得相对完整和浓厚。

  这7种仪式是:“阿依蒙格”、“布史则”、“鲁洛”、“征丁”、“征毕”、“木瑟洛”、“吕毕”。

 —— 这7种传统隔离自然灾害仪式,其实就是7种对话大自然的方式
  “阿依蒙格”仪式:全村小孩子穿着五颜六色的披风,手持“长矛”、“长剑”等各式各样的“兵器”,从村寨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在村口的约定地点集合,在一个大人的诏令下,向着寨子以北的“鬼屋”冲去,把守在“鬼屋”的“魔鬼”赶跑并烧毁了那个“鬼屋”,将兵器插入“鬼屋”的灰烬里,彻底打败“鬼神”。

  最后,在彝族念诵施咒中,毕摩向着北方杀了一只鸡,把鸡头、翅膀、鸡爪和鸡毛系在一条绳上,挂在向北的路上,施以咒语候拦截或隔离开“侵蚀”人间的瘟疫,人们又在不远的地方举行胜利会师活动和祭祀祈福仪式,以阻止妖魔鬼怪再度返回人间。仪式结束后,小孩子们在大人的引领下,来到一个较为有利的地方,集中聚餐和嬉戏,增进感情。

  “布史则”:据说因为村里有人曾经为了赶路,杀死过一条挡路的蛇,从而惹怒了大自然中的所有蛇,为了保住全村人的性命,后来,人们请来毕摩,以酒肉等祭神蛇,念诵祭蛇经文,祈求“蛇”们不要扰乱人们的生活,不要给人们带来洪灾等灾难,从而形成了这一种仪式。

  “鲁洛”:“鲁”在彝语里的意思就是龙,神龙之意。“洛”就是敬献,祭祀之意。是人们为了不让主宰大山大河的“龙”肆意出山出洞,带来泥石流和洪灾,从而事先和“龙”达成和解的一种方式。仪式更多的是选择在一处滑坡地段,请来毕摩念诵祭祀龙的神语,七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安康乐业。

  “征丁”:彝族人认为,在和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时间久了,人们会沾染一些不洁的东西,从而有馋鬼穷鬼缠身,时间久了,就会对人的灵魂和气魄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损伤人的性命。故而请毕摩在合适的时间段,挨家挨户的对主人家和主人家有可能藏着的“污物”进行收集,把这些具象的东西抽象的画在木板上,念驱除自然灾害咒语,统一将鬼板挂在仪式主人家门口,等待统一销毁。

  “征毕”:这个仪式稍微简单,就是将每一户人家门口插挂着的“征”(污物象征板)收集起来,找一处僻静的地点将之烧毁。从而隔断和穷鬼恶鬼饿鬼等的联系。

  “木瑟洛”:彝族人认为,每一座山都有名字,每一条梁子都有神灵在守护和坐镇,稍不留神,就会侵犯到这些“神灵”,即彝族人所说的“木瑟”。从而告诫人们,走过这些大山大河和山岭上梁时,不要大声喧哗,不要有不干净的动作和说法,要尽快通过,不宜久留。

  因此,为了不和这些“木瑟”相互摩擦并和平相处,就会请毕摩在这些地方举行“木瑟洛”仪式,杀鸡祭祀,念咒祭山神经,祈求这些游荡在山脊上的“木瑟”(神灵)不要轻易对人进行攻击。

  “吕毕”:这是一场盛大的祈福仪式,在彝族地区,这样盛大的仪式将是区域性的集会和祭祀活动。如果需要和有条件,每隔三到五年都会举行。“吕”是彝族语里“牛”的发音,就是用杀牛作为祭祀的最高规格,也可以理解为“用牛作毕”。

  “吕毕”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仪式,镇住那些骚动的“孤魂野鬼”,不要使“孤魂野鬼”附身的人作出不可理智的行为习惯,祸害善良之人。从而通过一个地区的民众集体筹资,涉及多个地区,共同请来德高望重的毕摩做祭祀仪式,祭祀自然,和大自然中不可抗力进行斡旋,从而还幸福安康于人们。

  已经86岁高龄瓦岗老人苏呷尔呷的记忆里,“‘吕毕’这种仪式最近一次在雷波雷池乡瓦岗地区举行,是1953年前后的事情了。”



是我的是我的 发表于 2017-8-3 11:14

  民俗文化复原工程: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间非遗文化
  经过三天的修复性采集,这7项大型民俗文化复原工程——“雷波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仪式习俗活动”圆满结束。接下来,是最后的数据梳理、整理和完善。

  为了见证和报道这一民俗活动,《中国民族画报》、凉山日报、凉山电视台、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凉山新媒体联盟等州内外主流媒体参与了报道、直播和采集,得知我州要举行这样一场民俗文化信息采集活动,西南民族大学民俗学教授蔡富连和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吴薇也专程赶回家乡参与了这次活动。

  “这一次场民俗修复采集内容里面,雷池乡独有的仪式活动是,‘征丁和征毕’仪式”,本次活动的发起者、策划者和执行者之一的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理事、凉山民俗专家、凉山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昭觉县文管所研究员俄比解放说。

  “我们在雷池乡进行的这7种民俗仪式,是古老彝族传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采集修复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间非遗文化。作为彝族子孙后代,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此进行抢救性修复和采集,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最基础和完整的原始数据和资料,如果这些文化习俗在我们这里断代了,我觉得是遗憾和不可原谅的”,和他一起对该项目感兴趣并大力支持的,还有一个人,就是土生土长的雷池乡人,原州粮食系统老职工熊古萨。深谙家乡古老仪式的熊古沙和他的熊古沙文博旅游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举全力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推动和支持。

  俄比解放认为,雷波瓦岗彝族传统的隔离自然灾害民俗仪式活动,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崇尚大自然,敬畏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心愿和主动行为,举办这场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救性复原雷波瓦岗地区的彝族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把这里的民俗活动进行资料采集,保留最原生态的民俗基因,以便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并为业界提供研究蓝本。

  “雷波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仪式”共计7个项目,将制作成申报材料,报州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争取国家和省州的文化培育支持。

  

是我的是我的 发表于 2017-8-3 11:16

  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民俗仪式解读——  人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在雷波瓦岗举行的这次民俗仪式,主题是“隔离自然灾害”,意思就是人们在长期与大自然的相处中,已经“掌握”并和大自然取得了一定的“和解方式”,这种“方式”就包括这7种仪式在内,目的是通过做这样的仪式,让人们自发的关注、保护自然环境,关注人与自然的平衡发展。

  “这次仪式能成行,是在国家加强非遗文化保护等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完成的”,俄比解放认为,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任何民族的文化生态形式都应该得到挖掘和发扬,而目前,由于各种因素干扰,我们身边很多好的非遗项目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通过这次对瓦岗地区还在延续和存在的7种仪式的本真采集纪录后,这种仪式将对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和民俗学都会产生较高的研究价值。

  “举行这样的祭祀仪式和民俗活动,就是祈福人们有吃有穿,不要有天灾人祸,希望人类世界风调雨顺,大顺,天下顺,从而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独立民俗学者、彝族十月太阳历研究专家,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老板萨龙看来,举办这样的一场民俗文化修复活动,意义在于重新认识并唤醒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关系。而该仪式作为载体,也将大大激发彝族人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为了此次仪式,前后三次进入雷波瓦岗进行田野调查的熊古沙认为,当地彝族群众有这样的意愿和思想基础,希望流行于雷池和周边乡镇的这种隔离自然灾害仪式能得到社会各界和政府的互动参与,同时也跟当地的脱贫攻坚、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希望这样有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在我们身边消失。

  “优秀的民俗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人人都想充当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克惹晓夫看来,在优秀的民俗文化中,不仅仅因为它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更主要的是它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审美积淀和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同时它还活态的存在于忆众的生产生活之中,以活水养活鱼的形式得到涵养,并与当下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并与之完美对接,产生巨大的能量。

  他说,以嘎窝村此次的民俗活动而言,虽然传统自然灾害隔离仪式已经断裂达68年之久,但社区成员的信仰精神仍然活态地存在于毕摩文化的其他仪式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观念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之中;毕摩文化的传承链条仍然在广大彝区得到延续,各种经籍版本得到妥善保护,仪式精神仍然对社区民众的生产生活能够产生着巨大影响,堪称人与自然关系的调适典范。

  “这次的民俗仪式本身很有意义,特别是‘阿依蒙格’仪式可以当做国际学术的研究对象和课题”,参与了该活动的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吴薇说,希望这样的民俗仪式不仅仅停留在研究之上,而是在政府引导等各方力量的保护下,在民间活态存在并得到传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神秘仪式】雷波瓦岗“彝族传统隔离自然灾害”大型民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