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种豆翁 发表于 2015-6-30 22:28

关于宋进士史通是青神还是丹棱人之我见

关于宋进士史通是青神还是丹棱人之我见
南山种豆翁
   宋进士史通是青神人还是丹棱人? 近读县志,见彭遵泗撰乾隆版(1720)《丹棱县志》“订误”第一则云: 旧志载:史通,邑人。少与兄恂,俱以文学名于时。登元祐进士,历官通州尉、石盘令有古循吏风。著《易蓍》、《乾坤别解》、《诗》《书》义、《论》《孟》义、《刍荛策》一卷。墓在邑南十五里石马陵。按唐子西《史通墓志》云:“通字子深,世为眉之青神人。其先出鲁国,后徙杜陵。唐末入蜀,遂家于眉。通中元祐三年(1088)进士,历达州、通州尉,盘石令。年月日,卒于官,葬于某山之原。”据此,通为青神人无疑。旧志以为邑人,墓在石马陵,不知何据?今于《士女表》中不敢再入,而录子西墓志于《艺文》,庶不使后人而误后人也。      
   据彭遵泗“订误”所言,史通,旧志载为丹棱人。死后墓葬于邑南十五里石马陵。彭遵泗所言的旧志,应为明洪武年间丹棱知县孔克宜或康熙二十四年(1685)山东进士丹棱知县张晓所纂修的《丹棱县志》。
    可见在旧志中,史通是言之凿凿地作为丹棱人而载入县志的。
    但彭遵泗在撰乾隆版县志时,却依据唐子西《史通墓志》中:“通字子深,世为眉之青神人。其先出鲁国,后徙杜陵。唐末入蜀,遂家于眉。” 一句,推翻旧志所载,加以订误,认为史通为青神人无疑。因此,他说“今于《士女表》中不敢再入,而录子西墓志于《艺文》,庶不使后人而误后人也。”
    其后,道光版、光绪版《丹棱县志》中也依彭遵泗所言,史通不再载入县志。尔后,在民国12年版《丹棱县志》中,却又再次将史通载入县志。不仅云:“进士史通墓。在县南十五里石马陵。石马翁仲犹存。” 而且还加按语云: “按《通志》(四川通志)引《人物考》:‘史通,丹棱人。少与兄恂,以文学知名。举元祐进士。’”但遗憾的是不知撰修县志者所引《通志》为何版《通志》。更有甚者,撰修县志还径直将【宋唐庚《志铭》】中“君讳通,字子深,姓史氏,世为眉之青神人。” 改为“君讳通,字子深,姓史氏,世为眉之丹棱人。” 当然,笔者认为撰修县志者如果没有确凿之依据便率直将“青神人”更改“丹棱人”也太不严谨了。
    本着对历史人物求是之探讨,笔者认为,彭遵泗“订误”所言值得商榷。其理由有二:
    一是,对史家之言不能轻易否定。既然彭遵泗所见之旧志与《通志》(四川通志)引《人物考》,都明载史通为丹棱人,想必修志者无所依凭决不敢冒然下笔。至于【宋唐庚《志铭》】一文,修志者,特别是撰《通志》(四川通志)《人物考》的作者也不会没有读过。既然撰修旧志的作者读过,他们却依然把史通作为丹棱人而载入志乘,你不能说是他们率性所为吧?
   二是彭遵泗仅凭【宋唐庚《志铭》】一文中“君讳通,字子深,姓史氏,世为眉之青神人。” 这句话,而否定旧志,似嫌不足以证明史通不是丹棱人。首先从句意来看,可以解读为是史通的祖藉是在青神,但史通却是生于丹棱而长于丹棱。因此,说史通为丹棱人也不无可能。其次,据历版旧志载史通墓在丹棱县南十五里石马陵,可以从侧面证明史通可能是丹棱人。否则,史通不可能无故葬在与青神毫不达界的丹棱,因为史通并没在丹棱做过官。
    为此,笔者专门请教过有关专家。专家回复说,他查了下《唐先生文集》卷十《史子深墓志铭》,确记载为:“君讳通,字子深,姓史氏,世为眉之青神人。” 且这样的记载又见《经义考》卷21,嘉庆《四川通志》卷47,光绪《青神县志》卷48,光绪《丹棱县志》卷8等。其后相同的记载,其根据大抵皆出自唐庚所撰《墓志》。
   至于,为何乾隆之前的丹棱旧志及民国12年丹棱县志会将史通归为丹棱人呢?专家推测原因大约有二:一是确为误记;二、或许有现已佚亡的资料记载史通曾家于丹棱,当时的撰志者见到过,所以才有此说。因为,“世为青神人”可能只记其迁蜀后的祖籍及其后若干代。唐庚没有记载史通家曾迁居过丹棱,仅是没记载,并不意味没有过这事实。此外,因青神在丹棱之东,二县不接壤,所以无县属地分合导致有二说的可能性存在的第三种原因。
    因此,专家建议:在校点古籍中,对待这样的问题,只能以存疑的态度,客观的保存原始记载,或以加按语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推测。
    笔者非常赞同专家的意见。不能冒然地否定史通不是丹棱人的说法 。

illumination 发表于 2016-5-3 08:53

有意思了,顶起走

彭山沃德高 发表于 2017-11-16 16:11

百度上都找不到的人哦,名不见经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宋进士史通是青神还是丹棱人之我见